北颂 第1465节
狄青赶忙摆手道:“我不是那个意思。”
寇季哼了一声道:“我知道你不是那个意思。但我必须提醒你,我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不长。
我若是离开了枢密院,种世衡很有可能会接替我的位置,成为枢密使。
但种世衡在枢密使的位置上也坐不长。
你很有可能继种世衡之后,出任我大宋枢密使。
你很有可能也是我大宋在任时间最长的枢密使。”
狄青听到了寇季这一席话,愣在了原地。
寇季没有再搭理狄青,迈步离开了窑洞前的小院。
他觉得狄青现在需要好好想想。
狄青也觉得自己现在需要好好想想。
在寇季说出此话之前,狄青从没有想过自己以后出任大宋枢密使。
不是说狄青没有往上攀登的雄心。
而是他心里清楚,只要寇季还在大宋枢密使的位置上坐着,就没有人能撼动寇季的地位。
他也从没有想过跟寇季争抢枢密使的位置。
他对自己认识的很透彻。
他在打仗方面,或许比寇季强。
但是在跟朝臣们博弈方面,他真的不擅长。
而一旦出任大宋枢密使,需要应对的最多的就是跟朝臣们博弈。
所以寇季比他更适合做大宋枢密使。
寇季如今刚刚步入中年,以后还能活很长时间。
狄青觉得,寇季可以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很长时间。
也正是因为如此,狄青从来没有考虑过做枢密使的问题。
可如今寇季告诉他,可能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不了多久了,种世衡有可能接替寇季,但也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不了多久,而他很有可能在不久的以后出任枢密使。
他自然懵,自然得多想想。
狄青站在窑洞前的小院里独自沉思。
寇季已经迈步上了山头。
刚站到了山头上。
亲从官就带着一个人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寇季看到了那人以后,略微有些发愣。
“包拯?!”
寇季有些意外的呼喊了一声。
几年不见,包拯成熟了不少,看起来比以前更加沉稳,嘴上也蓄了两撇淡淡的短须。
包拯走到了寇季近前,郑重的一礼,“学生包拯,见过先生。”
寇季笑着点了点头,“这些年可好?”
包拯直起身,笑着回道:“托先生洪福,一切安好。”
寇季笑呵呵的道:“你不出仕则以,一出仕就出任从五品的一府监察使,可以说是火速升迁啊。
我大宋自立国以来,取中的进士加起来,由九成九不及你。”
包拯听到此话,脸上浮起了一丝苦笑,“承蒙先生抬爱,委以重任。学生也是诚惶诚恐。
学生在取中进士以后,一直没有出仕,一直在乡间尽孝。
学生不像是苏洵等人,在各县、各州历练,对一些公务,十分陌生。
如今在任上,担惊受怕,夜夜难眠。
生怕一个做不好,就误了百姓的性命。”
包拯并没有因为自己有才学,就在寇季面前大包大揽,觉得自己刚刚出仕,寇季能委以重任,就觉得自己能做好一切。
相反,他表现的很谦逊。
甚至将自己的不安,也如实告诉了寇季。
寇季听到了包拯的话,笑着道:“你初次出仕,就出任一府监察,掌管数十万百姓生计,诚惶诚恐,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你也不需要太过诚惶诚恐。
为人父母官,谨慎行事,将百姓们放在心里,是好事。
但是过于诚惶诚恐,过于束手束脚,反而对百姓不利。
有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该做事的时候,就应该放开手脚,大胆的去做。
一府而已,我相信你包拯管得过来。”
包拯闻言,一脸苦笑。
寇季看起来对他信心满满,可他心里真的没底。
他算是一个将百姓的性命看的比较重的人。
所以在理政施政的时候,都要为百姓考虑考虑。
不像是那些出身高,一入仕就执掌一方大权的人,一个个只想做出政绩,对百姓死活没有多少概念,也不会为百姓考虑。
所以他对自己肩膀上的重担认识的很深。
所以他心里没底。
他不知道寇季为何对他信心满满的。
坦白说,渤海府监察使的职位,若不是寇季塞给他的话,他在拿到任命的那一刻,就会果断请辞。
他可以忍痛放弃自己的仕途,但绝对不会自命不凡的去上任,去祸害百姓。
寇季见包拯一脸苦笑,就知道包拯心里有所担忧,他沉吟了一下,笑着道:“你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
渤海府是一府之地没错,可是治下的百姓并没有一府。
充其量就是我大宋一个上州的百姓。
所以你完全可以将渤海府当成我大宋一个上州对待。
你仕途上的经验虽然不多,出任一府的副官,确实欠缺了一些。
但是出任一州的副官,总是可以的吧?”
包拯坦言道:“若只是寻常的一州,学生自然有信心能够治理过来。可渤海府是府,不是州。
学生既然要参与治理渤海府,那就的好好了解了解渤海府。
可学生想要深入了解渤海府,就必须亲自走一走渤海府内所有的地方。
学生走完整个渤海府,恐怕得一年之久。
一个任期是三年。
学生能为渤海府百姓做事的时间,恐怕只有两年。
两年,做不了多少事。”
寇季听到包拯这话,略微一愣,仔细思量了一番后,盯着包拯道:“你想在渤海府多待一任?”
包拯正色道:“学生既然在渤海府当官,那就得为渤海府百姓做事。”
寇季沉吟道:“既然你有此心,那我就满足你。你就踏踏实实的在渤海府待两任。”
包拯恭恭敬敬的对寇季一礼,“多谢先生。”
寇季撇撇嘴道:“若不是渤海府知府苏洵是我亲自派过去的,我还以为你是渤海府知府。”
包拯闻言一愣,失声笑了。
寇季这是在调侃他。
他又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人,也没有到不苟言笑的那个地位上,所以真性情轻而易举的就流露了出来。
寇季盯着包拯笑道:“说说吧,你百忙之中,特地冒雪赶到此处来见我,所为何事?”
包拯赶忙道:“比起您,学生那点小忙,不算什么。”
寇季瞥了包拯一眼,“行了,别奉承我了。你的性子就不适合奉承人。”
包拯干巴巴一笑,道:“苏洵说了,多奉承奉承您,求您办事就会容易一些。”
寇季翻了个白眼,“我是那种喜欢听奉承话的人吗?苏洵也是皮痒痒了,敢教唆人揣测我。”
包拯解释道:“苏知府可没有揣测您的意思。此次学生前来见您,确实有事相求。”
寇季道:“直接说吧。”
包拯点了一下头,“如今渤海府百废待兴,虽说可以凭借一些渔获户口,但明年开春以后,想要自给自足,仍旧有些难。
辽人不擅长捕鱼,更不擅长耕种。
让他们牧马放羊还行,让他们捕鱼和耕种,顶多只能糊口。
教会辽人捕鱼、耕种,恐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苏洵和学生的想法一样,都想在任期内,让渤海府富裕起来,让渤海府的俘虏们在糊口之余,还能为朝廷获取一些税收。
所以苏洵想要通过税法,吸引一些商人进来。”
寇季眉头一挑,道:“苏洵想通过商人,带动渤海府的繁华,这个想法不错。渤海府临海,距离高丽比登州近了不知道多少。
发展一下海贸的话,确实可以。
辽地产出的皮毛、药材等物,也能通过海船,运送到我大宋其他地方,或者贩卖到高丽等地。
若是操作得当,渤海府说不定会成为此地最繁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