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颂

北颂 第1627节

  我以前看过一本大食书籍,里面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说是在遥远的乌托邦国,有一个国相,在担任类似我大宋知县的官职的时候,了解了当地百姓的贫苦,然后向国王,讲述了一些他在地方上领悟的弊政,要求朝廷革新弊政。

  乌托邦国的国主深以为然,觉得他是大才,便将他调遣到国都担任国相,由他主持革新。

  他在出任了国相以后,其中一项革新的政令是将王国的储粮,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折算成了本钱,借贷给了国民,以缓解地方上的高利贷,同时增加王国的收入。

  你觉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王安石听完了寇季一席话,仔细的思量了一番后,很想说一句国泰民安。

  可是看到了寇季似笑非笑的盯着他,他就知道那个乌托邦国的国相,推行的这一条政令的下场不太好。

  如果是好的,寇季也不可能拿出来跟他说。

  王安石迟疑了许久,几次张嘴,想说出一个符合寇季心思的答案,比如‘民不聊生’之类的。

  但是他觉得,他最初的想法跟这个完全是相反的,他不想自欺欺人。

  所以,王安石最终只是摇了摇头。

  寇季盯着王安石笑道:“我来告诉你,最后的结果就是王国的官吏逼着百姓们借贷。即便是百姓们衣食无忧,什么也不缺,王国的官吏也会逼着百姓们借贷。

  然后静等着连本带利的从百姓身上讨回来。

  百姓们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最终王国不得不废除这个政令。”

  王安石忍不住道:“那个王国的官吏太可恶了。若不是他们,王国的政令也许是一条善政。”

  寇季笑眯眯的道:“如此政令,放在我大宋,问题会更大。”

  王安石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他清楚,小国寡民最好治理。

  如此政令,在小国推行,都出了大问题。

  在大宋推行,出的乱子只会更大。

  寇季盯着王安石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一定要深思熟虑的看清楚。不能只看到一点,就盲目的以为自己看到了所有问题。

  所以,要做大事,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最好将小事了解的清清楚楚,积累好根基。

  然后再某大事。

  乌托邦国的国相,若是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能多经历几任地方官,那他一定不会推出如此律法。”

  王安石恭恭敬敬的一礼,“学生受教了。”

  寇季点点头道:“以后也沉下心读书、做学问,别总想着做大事。没学问、没见识、没根基,你做什么大事?

  在虚空中建立楼阁吗?

  你觉得建的起来吗?”

第0954章 韩地的发展

  “无柱子,无基石,必然倒塌……”

  王安石沉声回了一句。

  寇季满意的笑着道:“今天就学到这里了,回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对你以后大有裨益。”

  王安石谢过了寇季教诲,收拾了东西离开了书房。

  寇季在王安石走后,自言自语道:“小子,那个乌托邦国的国相,就是你。那个将百姓弄的苦不堪言的政令,就是青苗法。”

  书房里只有一人,没人听到寇季的自语。

  寇季在王安石走后,在书房待了许久。

  然后回房睡下。

  次日,寇季在正堂里见了梁适。

  梁适是个中年人,年龄比寇季大了三岁。

  梁家乃是名门。

  梁适的父兄皆是大宋的状元,在民间有父子状元的美誉。

  史书上,梁适官至大宋宰相,父子三人被誉为‘忠孝三梁’,跟‘陈氏三杰’、文情三苏’齐名。

  其有八子,各个都是人杰。

  孙子更是一大堆。

  其中身居庙堂者,十之八九。

  在大宋闯出了一个‘满堂笏,梁半朝’的名声。

  别人家称半朝,那都是门生故旧堆积起来的。

  他家凭借的都是自己人。

  只不过,梁适仕途上有些坎坷。

  父子皆早亡,导致了他一而再而在三的结庐而居,错过了最佳的出仕时间,直到而立之年才准备参加科举。

  而寇季的出现,搅乱了历史,让他仕途上又出了岔子。

  他本应该早已考中进士,出仕为官的。

  可是因为文昌学馆的出现,让他暂时放弃了科考,进入到了文昌学馆读书。

  寇准留下了那一副字,离开汴京城的时候。

  他毅然决然的跟随着寇准,赶往了韩地,成为了寇准诸多追随者之一。

  寇季在了解了他家中详情以后,总觉得此人是寇准刻意招揽的。

  毕竟,他家学渊源,门风严谨,家中出来的子弟无一不是人杰。

  寇准招揽了他,就等于招揽了一门英才。

  有梁氏一门帮衬,寇准不仅能在韩地很快的立其文脉,还能快速的搭建起韩地的各级衙门。

  此事寇季准备到了韩地以后问一问。

  梁适见了寇季,恭恭敬敬的一礼,“臣梁适,参见老王爷……”

  梁适如今在韩王府担任长史,算是寇天赐的家臣,在寇季面前自称一声臣,也是应该的。

  只是老王爷三个字,听着有点刺耳。

  虽说在这个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的年代,三十岁以上有资格称一声老字。

  但寇季还是不喜欢。

  他始终觉得,六十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称老。

  但寇季不想计较。

  在梁适施礼过后,寇季微微抬抬手,“韩地如今一切如何?”

  梁适正色道:“回老王爷,如今韩地有六万户百姓,十三万户罪籍,有兵十七万,存粮两千三百万担,多是大米。

  寇公将韩地分为了一都两府八州三十二县。

  如今开平被定为一都,名为韩城,又叫韩都。

  两府分别是南北两府,南为临海府,北为归义府。

  其他八州三十二县,各有其名。”

  对于寇准重新划分韩地,并且重新给韩地各处命名,寇季完全能理解。

  寇季此举是在断高丽残余。

  只要寇氏在那一块地上统治的时间足够长。

  那一块地方的人就会逐渐的忘记以前的高丽各处的地名。

  等那一块地方的人熟悉了心的地名,学会了新的学问,说汉话,那高丽就算是彻底灭亡了。

  寇季假装一脸惊愕的道:“天赐只是一个王爵,不是一方国主,怎么能建都呢?还有,十七万兵马?哪里来的?六万户百姓,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我记得祖父和天赐去韩地的时候,不过带了不到一万三千人而已。

  从哪儿冒出的从哪儿冒出了二十多万人?

  罪籍的户数没变,不会是从大宋抢夺的吧?”

  寇季说到最后,脸上出现了惊恐。

  梁适见此,赶忙解释道:“辽地有狄青狄将军坐镇,谁敢从辽地抢人。寇公约束着韩地的兵马,韩地的人在没有准许的情况下,从没有越过鸭绿江。

  韩地建都,是官家允许的。

  官家暗中赐了王妃密旨,王妃到了韩地以后才宣之于众。

  正是因为有官家的旨意,寇公才敢建立韩都。

  至于韩地多出的百姓,有一部分是寇公和王爷过去的时候带过去的,还有一部分是王妃去的时候带过去的。

  剩下的都是投效的。”

  寇季假装不相信,质问道:“十几万人投效,开什么玩笑,我从没听说过周遭有那个地方有十几万人离开。”

  梁适迟疑了一下,哭笑不得的道:“不敢欺瞒老王爷,那些人都是在海上飘荡的遗民。有前隋的、有前唐的,他们祖上似乎是前隋和前唐的将士,所以一个个都有兵甲、武艺也不弱。

  王爷在海边巡视的时候,他们就冒了出来。

  王爷见他们一直飘荡在海上,居无定所,就收留了他们,将他们归为了民籍。

  并且免除了他们两年赋税,还给他们发了罪籍,供他们驱使。

  他们中间多残缺的男丁和独身的男丁,所以王爷还给他们放良了一些罪籍女子做妻子。

  由于他们一家一户人口太少,所以王爷就将他们两三户编为一户。

  他们在落户以后,王爷欣赏他们有武艺,就召了他们充当军卒。

首节 上一节 1627/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权倾南北

下一篇:南宋第一卧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