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颂

北颂 第1702节

  禁军数量也达到了九十余万。

  两百多万兵马每年的耗费,多达五千多万贯。

  比官家登基之初的时候还要多出一千万贯。

  禁军乃是国之重器,不用多说。

  每一支都担当着重任。

  但是地方兵马数量庞大,用处却不多。

  臣仔细核查过兵司以往调动地方兵马的调令,发现地方兵马的调动规模,一直处在三成左右。

  所以臣以为,剩下了七成当裁撤。

  如此一来,每年能为朝廷省下足足一千三百万贯的钱粮。”

  赵祯思量着杨文广的话没有言语。

  寇季对杨文广道:“你所讲的弊端,我和官家自然看得到。但如今无论是边地的维护,还是弹压地方豪强,都离不开地方兵马。

  你说地方兵马的调动一直处在三成左右,但事实上剩下的七成,一直担任着震慑所有人的重责。

  他们无需调动,只需要稳稳的坐镇在地方,就足以让一些地方上的宵小之辈不敢轻举妄动。

  自太祖立国以后,民间揭竿而起者众多,占山为王者更是数不胜数。

  自从朝廷加强了地方兵马的数量,并且让他们分驻各地以后。

  民间揭竿而起者,几乎绝迹。

  占山为王者也被清理了一个干净。

  百姓们不用再担心强人打家劫舍。

  旅客、商人、乃至于设在荒郊野外的驿站,也不用担心再蒙难。

  由此可见,地方兵马坐镇地方的好处。”

  杨文广正色道:“地方兵马坐镇地方的好处,下官自然知道。可地方七成兵马久久不动,长此以往,恐怕又会沦落成昔日的厢军。

  所以与其留着他们在营中耗费光阴,不如放他们还乡去娶妻生子,照顾农桑。”

  寇季沉吟着道:“那震慑地方的重责,交给谁?”

  杨文广毫不犹豫的道:“禁军!朝廷在革新兵制的时候,曾经定下服役制,年满五旬,或者服役时间超过十年的,皆可放其归乡。

  此前朝中尚有战事,新兵也没有养成,所以迟迟没有实施。

  如今新兵已经初见峥嵘,也逐渐补入到了各禁军当中。

  大宋四方也没有战事,正是他们回乡的好时候。”

  杨文广说到此处,对寇季和赵祯拱手道:“不瞒官家和总理大臣,近些年,各禁军中均有奏报入京,直言军中一些年长的老卒,以及一些思乡的老卒,频频奏请脱籍。

  北地那些家眷在身边的将士还好,东、南、西三方的禁军,可以说是思乡心切。

  如今有愈演愈烈之势。”

  赵祯和寇季齐齐一愣。

  许久以后,寇季苦笑了一声,“此事算是朝廷的错,是朝廷在革新军制的时候给他们许了诺。如今人家要求朝廷兑现诺言,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不给人希望,人家就不会盯着此事。

  给了人家希望,却不兑现,人家自然生怨。”

  依照大宋以前的兵制,入了军籍,终身都是军籍,死都要死在军营当中。

  寇季和赵祯为了避免出现满营白发兵的悲剧,所以规定了服役年限,给了将士们一个希望。

  如今四海靖平,人家让朝廷兑现他们的希望,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天生的杀才以外,没几个人喜欢当一辈子兵。

  卸甲归田、荣归故里,是每一个将士们心中最向往的事情。

  如今人家用性命帮大宋拼出了一个偌大的疆土,得了功勋,也得了无数赏赐,自然该回乡歇息了。

  甚至一些得了官、得了爵的将士,也有归隐乡间之念。

  有些人打仗,图的是马上封侯。

  有些人打仗,是为了发财。

  有些人打仗,是迫不得已。

  还有一些高尚的人,去战场上搏命,纯粹是为了家国天下。

  家兴、国安、天下平的时候,人家自然要抽身而去。

  如此忠勇、义士,在外邦十分罕见。

  但是在华夏却数不胜数。

  若不是朝廷新律规定,但凡是身具官爵的,不得擅离职守,负责杀无赦。

  恐怕人家早就挂印而去了。

  寇季也算是在领过兵的人,知道将士们都是什么德行。

  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可阻挡。

  将士们可以为了安邦定国上阵杀敌,也可以为了卸甲归田跟朝廷闹一场。

  都是对大宋有功的人,没必要将他们强留在营中,徒增事端。

  寇季盯着杨文广道:“你是想告诉我和官家,那些禁军中的悍卒归乡以后,可以隐于民中,帮朝廷稳固地方,坐镇地方。”

  杨文广郑重的点头道:“大宋军制最后一条:凡我军中子弟,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年纪多寡,凡有战,召必回。

  此军制也是我大宋唯一一条一直不曾撤回的军令,还是由您亲笔书写,也是您卸任枢密使的时候亲自下的令。

  所以下官以为,将士们回归地方以后,只要朝廷需要,一纸令下,纷纷景从。

  待到数十年后,一纸令下,数百万虎贲披甲上阵,何人敢和我大宋为敌?”

  杨文广的话,说到最后的时候慷慨激扬。

  听的在场的几个人热血沸腾。

  数十年以后,当所有的外敌都觉得大宋温文儒雅,很好欺负的时候。

  大宋朝廷一声令下,民间男丁纷纷放下农具、生意,披甲上阵,顷刻间便是数百万大军出现。

  那场面,足以吓死一切觊觎大宋的敌人。

  那时候,能战胜大宋的,只有大宋。

  寇季深吸了一口气,压了压心头的热血,笑着道:“当初之所以定下服役的年限,其一是为了避免满营白发兵的惨剧发生,其二就是为了藏兵于民。

  藏兵于民的好处就是我大宋不用养太多兵马,却能保证我大宋遇到强敌的时候,永远也不缺兵马用。

  当然了,我也有一些私心。

  我想让温文儒雅的大宋,多一丝彪悍的气息。

  我想让大宋之外所有人都知道,我宋人,不仅能吟诗作赋,亦能马踏连营。”

  赵祯等人听到寇季此话,跟着笑了。

  杨文广边笑边道:“马踏连营恐怕有些难了。狄青、王凯、杜伊、杨义等人每次上书朝廷,都会提到,他们夜夜惊醒,拔剑四顾,却看不到一个敌人,总是觉得怅然若失,害怕长此以往,荒废了一身武艺。

  我在回复他们公文的时候,就告诉他们,没敌人打,那就狠狠的操练手下的将士。

  万一碰到个马贼或者悍匪,也能一展身手。”

  杨文广此话落地,众人笑的更大声了。

  笑声中流露着前所未有的畅快。

  寇季笑着笑着就想起了辛弃疾,那个下马挥毫千篇,上马马踏连营的人。

  那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充满了心酸。

  寇季还想起了陆游,陆游的那一首《示儿》让人肝肠寸断。

  那一词一诗,恐怕再也没机会面世了。

  他若是能活得长久一些,一定会在两个小家伙前来拜见他的时候,幽幽的告诉他们一句。

  我大宋,无敌。

  也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

  “放军中的将士归乡,既然已经刻不容缓。那就依照此前定下的军制施行吧。不过尽可能的询问一下将士们,看看他们有没有移居边陲的心思。

  若是有,大力支持。

  若是没有,那就妥善安置好他们回乡以后的生活。

  莫要让他们生事,也不许有人欺辱他们。

  至于钱财上的照顾,就算了。

  他们一个个能活到服役结束的年纪,钱财恐怕都从战场上捞足了。

  一些有官有爵的,可以就近安置在地方上的军务衙门。

  弥补一下地方军务衙门战斗力缺失的弊端。

  地方兵马消减的问题,不能着急,更不能大张旗鼓的去做,容易生变。

  虽说朝廷养一群闲人,会徒增耗费,但朝廷耗费得起。

  如今的朝廷不缺那三瓜两枣。

  所以消减改为调任。

  抽调地方上一成的兵马,调往边陲充任守卒,亦或者农垦兵。

  愿意去的,保留军籍,给予优待。

  不愿意去的,以不从军令,开革出去,并且焚毁其从军期间的一切卷宗。

  大宋军制最后一条,他们不用遵守。

  地方上的兵马最好用五年时间裁撤,裁撤到五成即可。

首节 上一节 1702/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权倾南北

下一篇:南宋第一卧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