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颂

北颂 第1755节

  古北口的禁军将士,几乎将古北口附近的山林清理空了,给寇季送了不少珍贵的皮毛等物。

  古北口守将王凯,更是率领着亲随亲迎三十里。

  又亲送了三十里。

  若不是寇季不肯在关城内歇息,王凯还准备多留寇季几日。

  出了古北口,就是一望无际的丛林和良田。

  以千亩为限,五百亩树木,五百亩良田,几乎成了古北口以外所有土地的标配。

  古北口以外的土地,就像是被刀子化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方块。

  每一个方块,都是一个农庄。

  庄户人数不多,主家一户,从家十户。

  主家一个个像是土财主。

  从家虽然穿着打扮不怎么样,但是一个个精神饱满,显然是吃喝不愁。

  偶尔会有马群、牛群、羊群,在丘陵和山间奔跑。

  丘陵和山林并没有被开垦,所以成了放牧人的乐园。

  虽然没有了策马驰骋千里的快感,但是看着一个个牛羊一点点长胖,放牧人脸上的笑意十分浓烈。

  寇季最喜欢的还是那些背着书袋子在大道上你追我赶的孩童。

  一些孩童还坐在牛车、驴车上缓缓前行。

  拉扯的大多数是罪籍。

  但是坐在车上的孩子,却分不清楚是百姓的孩子,还是罪籍的孩子。

  他们三五个凑在一起,拿着书本,贼头贼脑的四处张望,十分有趣。

  “张公功盖千秋啊……”

  寇季入渤海府的时候,幽幽的感叹了一句。

  辽地的百姓和罪籍能够和平相处,全是张知白的功劳。

  辽地从昔日战火纷飞,你争我夺的场面。变成了男耕女织,欣欣向荣的场面,都是张知白治理辽地多年的功劳。

  入了渤海府。

  寇季等人就有些伤感。

  唯有刘亨没心没肺的在哈哈大笑。

  原因是刘亨不打算跟着寇季去韩地,他打算去西阳帮自己的儿子刘伯叙经营一番西阳,指点一下刘伯叙。

  寇季也没有自私的将刘亨拴在身边。

  刘亨为兄弟情义,扔下了儿子,陪着他在汴京城待许多年。

  如今也该跟儿子团聚了。

  渤海府码头上。

  两艘有别于其他船只的大船停靠在岸边。

  大船不止是木料营造的,上面还有许多铁皮、铁角。

  更重要的是配备着一些床弩、重弩等武器。

  船上的水手更像是一个个的兵卒。

  据说一艘船可以容纳一千三百余人,可以栽许多货物。

  反正在寇季眼里,这两艘船算得上是他在古代见过的最大的船只。

  寇季依稀记得,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用了海船,最大的可以载一千人,以及许多货物。

  也就是说,停靠在渤海府码头的两艘船,恐怕已经超过了郑和下西洋用的大船。

  寇季觉得,这大概是木船的极限。

  没有具体的参考物,寇季只能依照自己的揣测评判。

  寇季吩咐人将他为刘亨准备的货物搬上了船,眼看着刘亨招揽的人徐徐上了两艘大船,还有一些人登上了两艘大船周边的小船。

  最后又眼看着刘亨踏上了上船的梯子。

  刘亨站在梯子上,眼中有些泛红的冲着寇季喊了一声,“四哥,等我帮伯叙那个臭小子打理好了西阳,我就去韩地找你。”

  寇季笑着点点头,目送刘亨登上了大船。

  眼看着刘亨坐着大船缓缓远去以后,才笑着对身边的苏洵、包拯、狄青三人道:“知道我为何不伤感吗?”

  苏洵、包拯、狄青三人一愣,缓缓摇头。

  寇季笑眯眯的道:“我赌他明年今日,会驾着船出现在韩地的码头。”

  狄青有些茫然。

  苏洵和包拯也皱起了眉头。

  三个人才了一会儿,猜不透,包拯便开口询问,“为何?”

  寇季哈哈大笑道:“今日的西阳,亦非昨日的西阳。他说他回西阳帮刘伯叙治理封地?等他回到了西阳,他就会发现,他除了能帮刘伯叙整顿一下西阳的兵马外,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

  他帮刘伯叙治理西阳?

  刘伯叙教他治理西阳还差不多。”

  包拯三人闻言,莞尔一笑。

  仔细想想,寇季说的也对。

  刘亨从出仕到如今,几乎就没有治理过地方。

  他不是在皇城司当间谍,就是在边陲上练兵,要么就是如同土匪一样,占据着倭国当奴隶主。

  如今的西阳可是刘氏的封土,需要吏政,需要经营。

  刘亨可不懂。

  而刘伯叙在西阳磨练了多年,在许多能人异士的教导下,早已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牧民之王。

  他远比刘亨更懂得治理地方。

  所以刘亨到了西阳以后,面对的不是教育儿子的场面,而是被儿子教育的场面。

  以刘亨的秉性,才不愿意被儿子教育。

  所以他在西阳待不长。

  寇季送走了刘亨,带着人离开了渤海府。

  渤海府比苏洵离开的时候还繁华,如今俨然成了辽地的一颗明珠。

  其繁华程度虽然比不上江宁府、开封府,但是比其他府,不逞多让。

  在汴京城里能吃到的吃食,渤海府都有,在汴京城里能看到的东西,渤海府也基本上都有。

  甚至有许多珍贵的海产,汴京城看不到。

  但在渤海府,却多如牛毛。

  寇季却没有久留。

  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出了渤海府,就是临横府地界。

  辽地最大的官张公张知白就坐镇在临横府。

  寇季一入临横府地界,就看到了胡须发白,苍老了许多的张知白。

  寇季几个人几乎是跳下了马车,快步走到了张知白身前。

  张知白苍老了很多。

  腰弯了,腿上似乎也没有力气了,走路需要有拐杖协助。

  身躯显得十分瘦弱,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

  但就是这么一个瘦弱的老人,硬生生的将一个被战火荼毒的辽地,治理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宋粮仓。

  他所需要付出的,比蔡齐、吕夷简、李迪、王随要多。

  他不仅要治理数千里的庞大疆土,还得调和汉辽两种民族的矛盾,镇压足足有一千多万人的罪籍。

  耗费的心力,不是蔡齐等人能比的。

  “张公,小子何德何能,让您亲迎?”

  寇季扑到了张知白身前,搀扶着张知白,苦笑着说。

  张知白对着寇季露出了一个笑脸,调侃道:“你寇氏净出圣人,老夫这个凡夫俗子,见到了圣人,自然要亲迎。”

  寇季扶着张知白到一旁坐下,哭笑不得的道:“我寇氏就我祖父一个圣人。净出圣人从何说起?”

  张知白坐定以后,双手握着拐杖,笑呵呵的道:“你祖父当政的时候,老夫在他身边就是一株草。

  他虎威一张,指点江山的时候,老夫最多给他打打下手。

  最后你祖父立下了百年功业,功成身退,一举封圣。

  你这头小老虎,比你祖父还威风。

  不仅革除了我大宋所有弊政,还帮我大宋打下了偌大的疆土。

  你祖父虎威一张,身边的都是浮草。

  你虎威一张,身边的都是尘埃。

  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等等,哪一个不是明珠?

  在你身边却只有当尘埃的份儿。

  你为我大宋立下了的千秋功业,如今功成身退,理当一举封圣。”

  寇季听到了张知白此话,并没有说一些谦虚的话,而是狐疑的打量了张知白几眼,疑问道:“您老向来不喜欢阿谀奉承,而今都混到了可以肆意妄为的年纪了,居然违背着良心奉承我,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张知白瞬间瞪起眼,趾高气扬的喝道:“老夫是那种人?”

首节 上一节 1755/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权倾南北

下一篇:南宋第一卧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