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颂

北颂 第258节

  朝廷的律法、祖制里面,限制武将专权的规矩有很多,准许文臣插手战事的也不少。

  可唯独没有让百官们干预调兵遣将的权力。

  为了拉拢文臣,太祖、太宗,乃至于先帝,一步一步退让,已经退让了很多了。

  可唯独在这件事上,一步也没有退让。

  调兵遣将,那是皇帝唯一紧紧握在手里的权力。

  暂许给了谁,谁才有权力去调兵遣将,没有暂许给谁,那调兵遣将的权力,就一直握在皇帝手里。

  太祖在朝的时候,那些个文臣一个个都是在战场上磨砺过的,人家懂战事,知道战事,所以人家开口指责朝廷用兵,太祖会听取一二。

  太宗在朝的时候,紧紧的握着手里的调兵遣将的权力,谁也没有分润。文官们上书指责朝廷用兵的时候,他会听,也会用,但唯独不会把手里调兵遣将的权力给他们。

  先帝在位的时候,过于热爱和平,手里握着调兵遣将的权力,也很少用。

  而且偶尔还会把手里的调兵遣将的权力借给文臣们玩玩。

  正是因为这三位,对文臣们过于优厚,过于忍让,才让文臣们忘乎所以的以为,朝廷调兵遣将,还需要经过他们讨论、允许。

  可朝廷真要是把调兵遣将的权力给文臣的话,那太祖何必去杯酒释兵权呢?

  他的目的不就是紧紧的把兵权抓在自己手里吗?

  又怎么可能在抓在手里以后,又分润出去?

  太祖皇帝害怕有人效仿他,夺了大宋的皇位,所以才从武将手里收走了兵权。

  难道他就不害怕文武皆备的文臣效仿他?

  所以从始至终,文臣们都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

  他们当监军的时候很嚣张,想干嘛就干嘛,看领兵的将领不爽,就能从他们手里夺权,就能临时插手战事。

  但真要是从头到尾的去调兵遣将,你让他们试试,看谁听他们的。

  百官们被寇准怼的说不出话。

  垂拱殿上静悄悄的。

  良久以后。

  王钦若咬牙道:“我等虽然无权调兵遣将,但是对于朝廷出兵,对于朝廷要作战,我们有参政议政的职权。”

  寇准瞥向他,淡然的道:“垂拱殿这么大,你随便参政论政就是了。老夫又没有拦着你。”

  “你!”

  王钦若想发火。

  寇准却没给他发火的机会,只听寇准又道:“但老夫身为太师,身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为总摄国政,有临机专断之权,也有决断政务之权。”

  寇准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诉王钦若,以及百官。

  你们怎么论政怎么议政,老夫不管。

  但是决定权在老夫手里。

  你们就算是能论政论出花来,老夫只需要说两个字。

  不允!

  然后你们论出的结果,就此作罢。

  你们能咬我?

  王钦若盯着寇准,咬牙切齿的道:“寇准,你想一手遮天不成?”

  御史大夫怒吼道:“如此朝廷,老夫不待也罢。老夫耻与你这个奸相为伍。”

  寇准没有搭理王钦若,而是看着御史大夫,以及御史大夫身后,一些跟着御史大夫一起摘官帽的人,冷冷的道:“老夫劝你收回你刚才所说的话,老夫也劝你们带回自己的官帽。”

  御史大夫摘下了官帽,丢在了地上,盯着寇准咆哮道:“你寇准在朝堂上,由着性子肆意妄为。大宋江山,迟早毁在你手里。

  老夫不会,也不想跟你这个权奸待在朝堂上,平白的玷污了清名。”

  寇准听到这话,不再搭理御史大夫,盯着御史大夫身后的那些言官们,冷冷的质问道:“你们也是这个心思?”

  言官们有人听到这话,小心翼翼的戴上了官帽,也有人陪着御史大夫一起,站在原地,直愣愣的盯着寇准。

  他们像极了一群慷慨赴义的义士,可惜他们挑错了示威的对象。

  他们若是找刘娥示威,刘娥八成会服软。

  可寇准不会。

  论示威,谁能比得过他。

  他向太宗皇帝示威,扯着太宗皇帝袖子,拉着太宗皇帝听他谏言的时候,这群御史言官们还没当官呢。

  寇准盯着那些摘掉了官帽的御史言官,冷冷的道:“既然尔等去意已决,老夫准了。”

  “殿前卫,收起他们的官帽,拔去他们的官服,带他们出去。”

  寇准吩咐殿外候着的殿前卫。

  御史大夫一点儿也没有惧意,他盯着寇准,怒道:“寇准,你这是自绝于士林,自今日之后,你休想再有一点好名声。我等纵然被罢官去职,也是一身正气,一世清名。”

  寇准听到这话,乐了,“是吗?那老夫倒是要看看,你到底正不正,到底清不清。”

  寇准瞥向王曾,吩咐道:“王曾,你带领刑部的人,会同大理寺的人,一起查查这帮子一身正气的清官。将他们历年来的收入差点清楚以后,列成榜文,张贴在汴京城四处。”

  御史大夫听到这话,浑身忍不住哆嗦了一下。

  寇准瞧见了他哆嗦,嘴角勾起了一丝讥讽。

  寇准跟御史大夫公事的时间也不断,御史大夫清正不清正,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在这一群即将被罢官的人里面,只有那么两个清正的。

  一个是因为家底丰厚不缺钱,懒得贪。

  另一个则是愣头青。

  余者,没有一个清正的。

  至于这两个清正的,其实他们不太适合待在汴京城为官。

  倒不是因为这两个清正的不贪污,实在是这两货太能闹腾了。

  正是因为他们不贪污,为人清正,所以他们在朝堂上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情都敢做。

  明明一些可以背地里妥善解决的问题,他们非要闹到朝堂上,闹得满朝皆知,把事情闹大,变得难以处理。

  寇准之所以没点出这两个货,也是想着等后面王曾查验清楚以后,重新召他们入朝,擢升他们去汴京城外任职。

  至于御史大夫等人……

  寇准盯着他们冷笑道:“尔等清正廉明,乃是百官楷模,等到王曾会同大理寺查点清楚尔等近些年的收支以后,老夫必定会让人送上一副清正廉明的牌匾,并且亲手书写邸报,为尔等扬名。”

  御史大夫听到这话,早已不淡定了,他颤抖着,咬牙道:“秋后算账……寇准,你不仅仅是要自绝士林,还要自绝百官?!”

  寇准背靠着寇公车,幽幽的道:“老夫打算从今岁开始,加开三年恩科。”

  御史大夫闻言,噗通一声跌倒在了地上,面若死灰。

  寇准这种罢黜言官,秋后算账的法子,确实容易得罪百官,得罪士林的读书人。

  可在加开三年恩科上面。

  这一切的矛盾瞬间就不存在了。

  天下间的读书人,只会把寇准奉若神明。

  他们会觉得,寇准罢黜言官,是在给他们腾位置。

  寇准秋后算账,也是在提点他们。

  总之,寇准纵然有无数的不堪,他们也会一一找出理由,帮寇准辩解。

  《宋史》上,刘娥在赵恒驾崩以后,如何以女儿身,在朝堂上立足的,又是如何以女儿身,跟赵祯这个皇帝平起平坐的?

  靠的就是不断的开恩科、开常科。

  借此拉拢天下的读书人为她摇旗呐喊,为她站台助威。

  寇季的出现,改变了寇准的命运,也改变了刘娥的命运。

  如今刘娥尚没有想出这个拉拢文人的法子,寇准到先做了。

  不过比起刘娥,寇准显得更理智。

  他只是开了三年恩科。

  刘娥开恩科可比寇准疯狂多了,几乎是年年考。

  恩科完了就是常科,常科完了就是恩科。

  并且还录取了不少的进士。

  搞得赵祯亲政以后,都没法子再开科举,只能暂停了科举十多年,才勉强消化了刘娥疯狂开科举带来的后果。

  寇准的做法,可以说是把御史大夫一行人,一下子踩到了泥土里。

  把他们罢官去职以后,他们就没了官爵,变成了寻常百姓。

  再把他们多年来贪污受贿的罪证张贴出去。

  他们以后的名声会臭不可闻。

  他们以后除了躲在家里外,再也不能出仕了,甚至出门都得小心点。

  御史大夫,以及那些言官们被拖出了垂拱殿以后,满朝文武看着寇准的目光,全是畏惧。

  寇准的做法霸道、狠辣。

  吓到他们了。

  寇准瞧着满朝文武看着他的目光里充满了畏惧,心里暗叹了一口气。

  他不想当一个权臣,也不想让人畏惧。

  他想当一个贤臣,想让人敬仰他。

  可这帮家伙们不省心,逼得他不得不做一个权臣。

  他也很无奈。

首节 上一节 258/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权倾南北

下一篇:南宋第一卧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