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卧底 第1187节
即便是他们被打败了,只要蒙古人上马开始跑路。他们的敌人立刻就会无可奈何。
与此同时,他们的单兵水准,也就是每一个士兵的骑术和射术,也都堪称是天下之冠!
沈墨在汇合了蒙古人的这么多战术和战略特点之后,他们之所以如此强盛,以至于能够横扫天下诸国的原因,也就昭然若揭了。
想到这里的时候,沈墨不由得想起了有史以来,汉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那种窘迫的境遇。
无论是汉代和唐朝,对待北方突厥游牧民族的时候,几乎面临的都是同样的景象。
这些外族,他们想什么时候来,就可以纵马跑进汉人的地盘,大肆烧杀抢掠一番。而汉族人想要打他们,最难的一点不是如何战胜对手,而是他们找不到突厥王庭!
别说是突厥王庭了,哪怕就是大股的骑兵部队,人家要是不想跟你正面对战,中原人也很难寻找到对方的主力。
整个西北大漠和草原,对于人家来说就像是自己家一样。他们在几千里纵深的版图上跑来跑去,丝毫都不费力。
可是汉民族的部队要是想把兵员派到草原深处去,别的不说,就连军粮都难以解决!
等到一百斤粮食从汉地运到了前线之后,就连七八斤都剩不下。因为一路上那些民夫还要吃饭呢!
更何况,漫长的运输线,还随时随地都会被那些来去如风的骑兵切断。
所以在那个时代,汉族人对抗西北的突厥侵略军,他们的主旋律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
先是找不着对手,然后就是杀进对方的腹心之地,深入茫茫戈壁草原。
在这之后,他们的后路被切断,供给被断绝。以至于这些汉族大军往往都是无功而返。在回来的一路上,他们还要受到突厥人的截杀!
于是,李陵被匈奴人围困俘虏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不断的反复发生,一次又一次无尽无休!
可是,当年的匈奴和突厥和现在的蒙古民族比起来,却又是相差了一大截!
所以,沈墨如今面对的局面就是:当他遇到蒙古人的时候,很有可能找不到、追不上、打不着!
但是,自己的所有弱点,却完全暴露在对方的攻击之下。
沈墨越想让自己的实力越强,它的地盘就必须越大。而那个时候,他在蒙古人眼中的破绽也就越多!
到了那个时候,等到蒙古人大军压境。沈墨就会面临要地难以防守、后勤供应不上、后路不断被抄截等等一系列的窘境!
……
一直等到他们这支队伍,爬上了秦岭的分水岭附近,沈墨忽然觉得周遭的风一下猛烈了起来。
当沈墨猛然间惊醒,抬头看去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正站在秦岭的绝顶之上。
在这里,北方冬季的烈烈北风被拦住。岭南和岭北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这里是中国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也是庇护着南方宋朝汉人的一道天然屏障。
这座天然形成的巨大山岭,横贯于中国中部,就连风都被它拦住,连天上的乱云都难以飞渡!
此刻,沈墨站在这里,他身后就是与大宋百年为敌的金国。而他的面前,就是自己的家乡故土。
这就是秦岭,谁说山河无情?
……
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皇帝在长安搞了一次大规模的佛事活动,派中使去凤翔法门寺迎佛骨。
据当时的记载:“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于是韩愈上书直谏,结果触怒龙颜,被贬为八千里外的蛮荒之地潮州当刺史,押送出京。
当他走到秦岭北麓蓝田的时候,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
斯时古道西风瘦马,百里杳无人烟。年逾五旬的韩愈仰天长啸:“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在历史上,班固的如椽巨笔也这样描写过秦岭:
“天人合应,以发皇明,乃眷西顾,实惟作京。于是睎秦岭,睋北阜,挟酆灞,据龙首。图皇基于亿载,度宏规而大起。”
秦岭横贯东西,全长三千二百里。磅礴巍峨,是中国南北方的分水岭。这里是中国的先祖龙脉。史帝文商、儒释道法、田河峪林、关隘要塞。
可以说:“一座秦岭,半部国史。”
宋代诗人汪元量也有一首关于秦岭的诗:“蓝关月冷猿啼木,秦岭风高雁贴天。”
此时此刻,沈墨站在秦岭的高峰上,在他的东边,就是秦岭第一高峰——太白山。
这个时候,沈墨才忽然间想到了一件,看似巧合的事!
千年以来,大秦、大汉、大唐、中华民族的那些辉煌时刻,居然都是在秦岭脚下上演的。它是汉水丹江的发源地,是紫气凝聚、霸业复兴的福地!
第1194章:云横秦岭第一峰、人间有我、君且自在
而此时沈墨,他的心中却忽然闪过了一段数字。
宋朝鼎盛时,它的人口是9347万人。而在蒙元灭宋之后,当时的天下只剩下了887万人。
也就是说,汉民族的91%,就死于这一战!
蒙古人,他们在这个时代杀了全世界2亿人,甚至被后世记录在吉尼斯世界记录里面。
而现在能够挽救这一切的人,能够斩断它南下铁蹄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自己!
沈墨看到这千里秦岭犹如一条滚滚巨龙,在他脚下蜿蜒而过。他面前的群山犹如怒海惊涛,竟是如此宽阔无际!
在猎猎的狂风之中,沈墨站在秦岭山巅之上。此时的他,忽然感到自己好像明白了什么。
只见他笑着摇了摇头,将这一路上的沉郁和忧患,全都甩出了自己的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