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卧底 第3129节
由于在国境线上,大量的蒙军部队不可能偷越过去。
所以铁木真命令自己的奸细一口气带上了数万两黄金,绕道吐蕃才到了西夏。
这伙奸细趁着西夏国内的边境正在换防,旧军队也在改制的机会,偷偷越过了国境。
随即他们就用重金买通了一名西夏旧军队将领。
之后就由这名西夏将领,带着三千多名被淘汰下来的西夏骑兵……其实际上他们已经是平民,并不是军人的身份。
偷偷越过了边界来到了临洮路。
说到这里的时候,大家可能已经明白,铁木真派来的那名奸细到底是谁了。
没错,此人就是对西夏情况了如指掌的西夏王族李灼绝。
李灼绝仗着对西夏的人头地面熟悉,还有铁木真给他的大批黄金开路,很快就打通了关节。
他带着三千多人临时雇佣的西夏部队到了临洮之后,很快就瞄准了边界线上的一个居民点。
李灼绝不惜人命,用高昂的代价发动了一次夜袭,终于将这个居民点强攻了下来。
三千人的部队死伤了六百多,才拿下了这个由七十名民兵守卫的堡垒。
之后李灼绝不敢耽误,忙不迭地开始收集通州武器。
随即他们就发现那些濒临战死的民兵按照战时条例,已经将绝大多数的武器隐藏起来或是就地销毁了。
还好在这期间有幸存的武器留存下来,于是李灼绝就连夜带着这些武器,再次潜返回了西夏,然后绕道吐蕃回到了蒙古境内。
……铁木真大喜过望之际,立刻就用现成的弹药对这些武器试射了一遍。
此外他还招来了对敌经验最为丰富的太师国王孛鲁,来检查这些武器的作战效果。
试射的结果让铁木真心中暗自惊诧不已,他立刻就被这些通州火器的犀利和精准震惊了!在一百丈之外,也就是他们蒙古骑兵的三箭之地。
这些步枪就可以轻松的击中人体大小的目标。
虽然他们三点连一线的射击技术,还是由李灼绝从西夏钢臂弩上学习而来,简单教授给那些草原射手的。
可是这些武器到了使用弓箭的草原战士手上,几乎没怎么经过训练,就可以轻松的击中远处的目标!这让铁木真不由得想到,如果这样的武器能够被他复制成功,分发给自己的战士使用,那立刻就可以让他草原上骑兵的战斗力,一下子暴增三倍以上!到了这个时候铁木真总算是知道,为什么他天下无敌的勇士,一跟通州沈墨的部队打仗,就被人打得全军覆没了!通州军有这样的武器在手,就相当于一面的队伍手里有弓有箭,另一面却只有长刀长矛……那还打个什么劲儿?
而另一方面铁木真听了孛鲁的汇报,心里也是越发沉重。
按照孛鲁所说,现在通州军装备的步枪是可以连续不断的上弹,一口气打出七发子弹(他说的是武穆二型)的新式步枪。
虽然新老枪械之间的射程和威力基本上相似,但是在射击的密度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也就是说,这些枪已经是沈墨的通州军一线部队淘汰下来的武器,才交给那些地方上的民兵使用的,在装备上有着等级上的差别。
孛鲁所说的话,立刻就让这位大汗铁木真的心上蒙上了一层阴霾。
这些他认为无敌的武器装备,竟然是人家淘汰下来不用的!这让他一时间心里很难接受。
而另一方面,铁木真招来的那些工匠在检查了这些枪支弹药之后,当他们向大汗报告时,也让铁木真暴怒不已!……如今蒙古人手上的工匠总共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铁木真西征时,从欧洲各国带来的世界顶级工匠。
他们的工艺水准虽然未必有大宋工匠那么好,但是没奈何人家都是各个王国城邦里有名的匠师和巧手。
这些工匠们或许分开来的时候,还体现不出他们有多厉害。
当但是当他们以几十上百,以各种风格和擅长的领域汇聚到一起之后,他们各自的优势就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第3064章:鬼斧神工博弈间、到手容易、仿制万难
再怎么说这些匠人手上总有一些世代传承的绝技,或是别人没能掌握的工艺。
他们有的善于冶金,有的善于锻造,有的善于雕琢錾刻。
对于各种材料的应用,这个队伍里面都有顶级的高手。
所以要是抛开大宋而言,这些人已经是当世顶尖的匠人团体。
而另一部分的工匠,则是在蒙古统治金国数十年之间,从那里掠夺来的金国工匠。
他们的手艺虽然并没有多高,但是其中有很多都参与过金国火龙炮和万人敌的制作,对于火药武器的制作方面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而铁木真手下的匠人中的第三部分,则是鲁班门里剩下的那些残渣余孽。
毕竟鲁班门人数众多,那个被狼咬死的石百川,带到临安去的只是一部分人而已。
其中也有很多工匠被铁木真征召到了草原上。
这些人虽然擅长的手艺是工程和木工之类的建筑行当,但是他们对于金属冶炼机关构造,还有华夏古老的铸剑术都有着一定的研究。
在金属加工方面,他们手上也有很多不传之秘。
于是当这三部分匠人汇合到一起,在铁木真看来,已经足以称得上天下无敌的工匠团了。
可是在他们检查了这批抢夺而来的通州兵器之后,匠人们立即就提出了三个技术难点,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仿制不出来的。
……其实步枪本身的制作并不困难,步枪的技术就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金属冶炼,一是加工技术。
在金属冶炼这方面,虽然蒙古工匠很难做到通州军冶炼武器钢材的时候,质量整齐划一。
而且材料的水准也难以企及,但是这个毕竟他们是能慢慢解决的。
钢铁要是炼不好他们就多炼几炉,慢慢的试制和准备。
总有恰好蒙对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