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卧底 第3461节
甚至城头上列队的火炮都被冲击波掀到了城下,更何况是血肉之躯?
在这之后炸弹没波及到的地方,更是遭到了二十只热气球的轮番轰炸。
高热量的燃油爆炸时掀起的片片火海,立刻将他们吞噬其中。
还有那种掉下来就会发生剧烈爆炸的天然气钢瓶,实在是太丧心病狂了!钢瓶和燃油罐上绑的手榴弹,正是陆军步兵掷弹筒用的手榴弹,为了满足长距离飞行的要求,这种手榴弹可以随时将引信换成延时为九秒的延时引信(就和日本陆军一样)。
所以在五六百米高空坠落下来的各种炸弹,几乎是在触地的同时就发生了爆炸。
蒙军土城里,正在被炸弹像犁地一样反复摧残肆虐。
无数残破的尸体还没来得及落地,就被再次撕碎掀飞到了空中!……“有大几千人没有?”
这时的血手刘明,惊喜地用肩膀拱了拱目瞪口呆的金国大将郭虾蟆。
“有了有了!真狠哪!”
这时郭虾蟆的眼睛,瞪得都要粘在望远镜上了。
他一边入迷的看着眼前的情景,一边忍不住大声叫好!此时他心里激动的暗自想到:这要是有几百几千的热气球排成一溜开过去。
一边飞一边炸,啥样的军队能抵得住这样的进攻?
如今的大宋……真是了不得!这兵器、这战法,真是神仙手段!……而这一刻,在雷霆要塞上的防守军兵和诸位将官欣喜若狂之际。
与之截然相反的,要塞外的铁木真却是阴沉着脸,看着面前的景象。
此刻他身边的几个儿子,也是跟着大声痛骂起来。
同时围绕在大汗附近的一大片将领,也在这惨烈之极的景象面前,脸色一片灰败!
第3380章:天骄顿挫向雷霆、困不能困、攻不能攻
大宋的军威和武器竟然如此厉害,让他们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在这之前,他们也知道这种热气球可以扔下炸弹来炸人。
却没想到他们竟然装备了这种一颗炸弹,就能毁灭半个要塞的凶猛武器!更何况现在的堡垒里,还在不断的轰隆隆炸响,也不知里面的守军还能活下来几个。
他们心中所想的,跟要塞里的大将郭虾蟆差不多是一样的:要是这玩意儿数量足够,再赶上合适的风向,那这仗真是没法打了!而此刻的铁木真,则是想得更加深远。
他已经看到从远方的沟渠那边,正有汹涌的河水漫灌过来。
他当然知道这些水量根本不足以淹没雷霆要塞,用不了多久就会干涸在这片巨大的土城里。
之后他再用十几天的时间修好水坝,然后他哪儿有二三十天的时间去蓄水?
到时候冬季来临,闪电河就会变成涓涓细流,河水还会在寒风中封冻……他这个水淹雷霆要塞的计策,也许只能留到第二年春汛来临的时候才能用了!“沈墨这奸贼!他怎么会弄出这么多没人味儿的东西?”
这时铁木真身边的孛鲁,一口就说中了这位大汗的心事。
只见寒风中的铁木真脸色铁青,双目犹如饿狼一般,转向了雷霆要塞的方向!铁木真强压着怒火暗自想道:这个讨厌的要塞打又打不下来,围又围不住!事到如今……又该如何?
……此时的燕山防线和雷霆要塞,战争形势正在因为唐天玑的热气球部队,发生着急剧变化,这就是高科技武器对于战局的影响。
不但是对军事科技认识不足的蒙军,难以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
现在就连早有预谋的沈墨也难以预判,这场战争接下来还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
就在铁木真水坝被毁,堡垒被炸,犹豫着是不是要放弃攻下雷霆要塞的打算时。
……在中部战场上的山西大同府一带,速不台带领的十万大军,也在飞快的向大同府这个突破口前进。
大同府位于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它是华夏的北方门户,扼守晋、冀、蒙三地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府这个地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历来就是西北少数民族,向中原腹地进攻的重要通道。
它在辽国的时候被称为“西京”,在隋朝时是防御突厥的重要关隘。
在辽、金、元、明、清,都是极其险要的军事重镇。
在后世的清朝,当时的清军部队在攻取山海关屡次不克之后。
就是顺着大同府钻进去,进军京城一带的。
在整个宋朝,大同所在的云中府路仅仅在雍熙三年,被云州观察使杨业占据三个月,此外剩下的时间都在辽金和蒙人的手中。
在三年前沈墨收复燕云十六州时,云州所在的“山后九州”也被一同纳入了大宋版图。
在那之后,大同府就开始在沈墨的治理下迅猛发展。
因为这里有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而沈墨推广的工业化进程,使得北方一带的工厂需要大量的优质燃煤,用于蒸汽机运行。
这就使得大同府的发展,在这几年中都是一日千里,尤其是经济方面更是极为迅猛。
大同府的人口结构里,占大多数的汉族在这几年中摆脱了蒙人对他们的歧视和压榨,使得这里的百姓和商人都对沈墨十分感激和景仰。
所以这一次,当李慕渊进军大同府的时候。
一说要守住大同,以免这座花团锦簇的大同城被蒙古人糟蹋了,大同府上下军民也都是极其拥护。
……李慕渊到了这里之后没过多久,这位元首门生的手段也让大同府里的居民大开眼界!这次李慕渊赶到大同府,先带来了二万名精锐的正规军部队。
其次就是带着一个庞大无比的辎重军团,然后在他的手上还有巨量的军费!为了防止大同城长时间被蒙军攻击,造成困守的局面。
李慕渊一来就挥舞着四海商社银票,大批收购粮食!因为在大同府内,除了军队还有三十五万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