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第379节

双方围绕安风城,必将有一番激烈的战斗。

但没有想到吴军统帅头脑灵活,看到安风城的状况之后,果断地下令撤军,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如此一来,魏军东西两路人马等于是扑了个空,安风城下与吴军决战的计划也落空了,司马煞将包括王凌在内的诸将召集起来

,就是商讨与吴军到底决战于何处的方案。

在这股子吴军最终彻底退回江东之前,司马懿是不会掉以轻心的,因为吴军虽退,但毫发无伤,仍旧具备着反击的能力,司马

懿自然提防着,不会给吴军反击的机会。

不过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必须寻机与吴军主力进行决战,以真正地解决淮南问题,否则双方一直这样呆着,谁也伤不起啊!

长按喜欢的段落可记录想法

第四百四十八章新的镇北将军

战争打得就是后勤,拼得就是消耗,如果是规模小一点的部队,那情况还好点,一旦牵涉到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大军,那军

队的给养消耗是相当惊人的,每天有几十万张嘴等着吃饭,后勤上那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魏军虽然在淮南地区设有中田,淮南的驻军粮草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但司马懿十万大军--现在剩下八万左右了--的粮草

供应,则全部要依赖于洛阳朝廷,八万多人马的粮草转运,本身就是一件极为浩繁的事。

更何况军队的给养不光是粮草,军械营帐被服车马等等,这些物资样样都不可或缺,全部都得从洛阳转运

吴军撤离安风之后,双方的战事转为了相持,吴军退到了夹石,凭险而据,以逸待劳,准备和魏军打相持战。

司马懿不禁有些诧异,毕竟他和东吴交手了数次,对吴人的作战风格很是了解,以前吴人每次进犯,总是得小利而自喜,一旦

受挫,立马撤退,绝不拖泥带水,但这次却在夹石玩起了持久战,确实让司马懿437有些意外。

这特么的也不太符合孙权的作战风格呀。

在司马懿的印象之中,孙权是一个持重而谨慎的人,他从来不把进攻寄托在冒险上面,打得赢就打,打不赢果断撤退,毕竟东

吴的那点子家当,可经不起太大的折腾,一旦损失过大,孙权可承受不起。

这一次安风之战,东吴方面还是有所获益的,仅仅安风渡一战之中,东吴就杀伤魏军两万余人,如此辉煌的战果,甚至超越了

石亭之战,仅仅是逊色于赤壁之战,难怪孙权有些忘乎所以了。

不过接下来攻打安风,吴军损失较大而未有斩获,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初战易告捷,再战却无力的虎头蛇尾的怪圈之中,尤其是

被迫从安风城退下来的时候,孙权又萌生了退兵的念头。

力阻退兵的,还是诸葛恪,杀父之仇还没有得报,诸葛恪又怎么肯轻易地退兵呢?

所以他上书孙权,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引经据典,言(ceef)辞恳切,核心意思就是劝孙权不要轻易放弃,古代成大事者,那

个不经历一番挫折,越王句践,卧薪尝胆,齐王韩信,忍辱负重,他们最终都成功了,所以现在吴军承受一点小小的挫折,甚至

连败仗都算不上,就轻易地撤退,把之前取得了大好形势自白放弃,殊为可惜。

诸葛恪劝孙权重整旗鼓,与魏军决战到底,不要轻易放弃。

目前吴军主力退到了夹石至天柱山一线,这里可是大别山的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或许有人会说,吴军擅长水战,又不擅长山地战,要崇山峻岭也没用啊!

这次诸葛恪却要大声地说: 不!

吴军不擅长山地战,那是过去式了,现在诸葛恪的手中,掌握着一支丹阳精兵,这些丹阳兵,自幼就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翻

山越岭如履平地,最擅长的就是山地作战。

如果说在安风攻城战之中丹阳兵并没有展现出他们应有的实力来,那么在夹石,丹阳兵会告诉天下人,谁才是真正的山地骄子

有这么一支山地精锐部队,吴军还要惧怕山地作战,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孙权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采纳了诸葛恪的建议,虽然孙权也知道诸葛恪为父报仇心切,但如果吴军可以在夹石打败魏军的话

便可以将整个淮南的形势彻底地改观过来,这也是孙权期盼多年的愿望

于是孙权升任诸葛恪为镇北将军,都督各路吴军,指挥这次的夹石之战

以前吴军打仗,喜欢分进合击,似乎兵马派出去的路数少不足以显示吴军兵多将广的优势,这次进攻魏国,孙权又是尽起四路

大军,除了朱然攻打襄樊的那一路,其余三路都集中在淮南

三路大军三个统帅,这就很容易形成各路人马各自为战,互不隶属的状况,如今大军退守夹石至天柱山一线,如果继续保持这

种分兵的状态的话,反倒是不利于统一指挥统一作战的。

所以孙权便将三路人马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了诸葛恪,既然诸葛恪要打,而且有一套成熟的方案,那么孙权便放手由他去做,他

想看一看,诸葛恪能不能给他带来一个意外的惊喜。

从孙权的内心深处,他还是渴望着可以开疆拓土,进取中原的,就算不能得到中原,最起码淮南这块土地,是他多少年梦寐以

求的,孙权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孙吴的大旗,插遍淮南这片土地。

或许连孙权都记不得这是他第几次进攻淮南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孙权对这片土地的执着超乎寻常,一次次锲而不舍的进

攻,那怕是寸土未得,寸功未建,也不能磨灭孙权的进取之心。

东吴的大将大多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这些世家豪族出身的将领,都不热衷于北伐,在他们看来,吴国能守住江东的这一亩

三分地,就已经很不错了,孙权屡次北伐,虚耗国力,已经是遭到了江东士家大族的联合抵制。

每次孙权要举兵出征,总有一些大臣来犯颜直谏,每到战事艰难之时,诸多将领又开始和风劲吹,鼓噪着要退兵

孙权嘴上没说什么,但心底里却是厌恶之极,当皇帝时时有人掣肘,这个皇帝自然当得也不甚开心。

这个时候,有人能站出来替他排忧解难,孙权自然是对他大有好感。

这些年来,孙权对诸葛恪的赏识远胜于其他年轻将领,诸葛恪本身也挺争气的,在出任丹阳太守这段时间,诸葛恪的表现堪称

完美。

要知道丹阳太守可是最为难当的一个差事,丹阳境内广布山越族人,民风彪悍,不服王化,历届的丹阳太守只能是以抚为主,

尽量平息山越人的骚乱。

而诸葛恪在任其间,降山越人十余万,彻底解决了东吴的内患。

第四百四十九,章正名之战

正因为如此,孙权才对诸葛恪是刮目相看,将其调往了江北,进入和魏国交战的第一战线,以考验其外战的能力

此番四路大军伐魏,诸葛恪被孙权提升到了独自指挥一路人马的位置上来,和东吴重臣诸葛瑾、全琼、朱然等并驾齐驱,不可

谓不位重。

而诸葛恪的表现也超乎孙权的想象,安风渡一战,正是出自诸葛恪的手笔

当时听闻司马懿出兵来援,大多数的吴将是萌生了退意,唯有诸葛恪挺身而出,设定了一个半渡而击的计划。

这个计划执行下来,吴军果然是大败魏军,不但粉碎了司马煞的渡河企图,而且将魏军夏侯玄包围起来,予以重创,夏侯玄部

总计三万余人,硬是被吴军斩杀和歼灭了近半数,可谓是战果辉煌。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未能擒获魏军的主将夏侯玄和杀父仇人郭誉,否则这一役是堪称完美

但尽管如此,此次在安风渡之战斩杀敌军的数目,是远超其他各次进攻淮南的战果的,此次安风之战,一时令东吴上下为之沸

腾,除了赤壁之战和石亭之战,还真没那次出征可以和这一次相提并论的。

经此一役,诸葛恪在孙权的眼里,又拨高了一位,孙权认为诸葛恪可以委以重任,甚至可以接替上大将军陆逊的位置

不过此后的安风城之战,诸葛恪的表现则是略显急躁,损失虚耗了不少兵马,却始终未能拿下安风城来,让人颇-多访病

孙权知道,这和诸葛理的意外身亡有着莫大的关系,诸葛恪为父报仇心切,做出一些急功尽利之事,也在所难免,这也反应了

诸葛恪不成熟的一面,身为统兵大将,理应做到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动声色,显然诸葛恪做不到这-一点。

诸葛恪终归还是年轻了些,稚嫩了些,不过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一点孙权还是明白的,毕竟象诸葛恪这样的年轻的一辈

还真没有什么人可以上得了台面,更别说统兵一方-,对抗强魏了

所以,此次孙权下令诸葛恪为都督,总揽征北诸军务,就是要看看诸葛恪究竟几斤几两,能不能挑起东吴未来的大旗

诸葛恪接到圣旨之后,大喜过望,原本他并没有抱什么希望,因为他清楚,孙权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言出必行,别人很难改

变他的心迹,如果孙权也铁了心要退兵的话,自己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劝谏了。

没想到这次孙权答应的竟然是如此地爽快,令诸葛恪喜出望外。如果一旦退兵,报仇之事将会变得遥遥无期,这让诸葛恪心底

之中的那道坎很难迈得过去。

其次,诸葛恪想要出人头地,想要位极人臣,就必须要建功立业,拿功勋来打动孙权。

在江东,像他这样的官二代,那至少也是如过江之鲫,多的不可胜数,大多的官二代都是躺着父辈们的功劳薄上成长起来的

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真正有才华也有担当的人,却是廖廖无几。

诸葛恪想要证明自己不是那种混吃等死的官二代,他就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来,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孙权的信任

指挥打夹石之战,诸葛恪还是有充分的信心的,他在任丹阳太宁其间,就一直是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所以对夹石一带的险峻

的地势,诸葛恪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反而是变得更加的兴奋了。

丹阳兵最为擅长的就是山地作战,回到大别山,就等于是回到了丹阳兵的主场,这样的地理环境,丹阳乒完全可以发挥其特长

打出他们应有的风采来。

安风城一战可以说是丹阳兵最为窝囊的一战了,虽然丹阳兵打得十分的英勇,但奈何安风城的防守太过于坚固了,就算丹阳兵

竭尽全力,也未能突破安风城的防御。

世间都例来都是以成败来论英雄的,丹阳兵背负着天下第一晓勇的名声,连战数日,却是折戟沉沙,以致于人们甚至都怀疑这

么一支丹阳兵有些名不副实

求鲜花

所以夹石之战,也成为了丹阳兵证明自己实力的一次机会,只有这一战打好了,才能恢复丹阳兵的声誉。

首节 上一节 379/5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帝国人屠,开局龙象般若功

下一篇:家族百年:从民国开始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