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认贼作父,我比吕布还猛 第136节
现在的人才暂时够用,可是王易必须要考虑到将来。
人才凋零,是历史上蜀汉的大问题,前期一群精英纠合在一起,创造了蜀汉的奇迹,可是后继无人,不光是因为根基不在本地,还因为教育问题。
没有广泛的教育体系,蜀汉当然就会后继无人。
而现在,这两样技术,能够在刘备的治下,让人有机会学习,学习了之后,智商高的,有才能的人,就会被筛选出来,成为刘备集团接下来的接班人和后备军o
甚至包括之前的简化字教学,因为学习用具太贵,所以很多孩子,其实不过是学几个字之后,也就罢了。
刘备地盘上人均素质是提高了,不过却未必能够选拔出人才出来。
而这两样技术成熟之后,大量的纸张本身就是可以带来财富的,如果价格足够低廉,就算是老百姓,也愿意买上一点,给自己的孩子学习用,这样一来,整个地盘上的经济,也就活了。
国营厂和计划经济,在后世虽然被认为是效率低下,可是放在这个时候,却是最好的发展手段。
所谓法家,不过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来,从而强大国家罢了。
至于养猪技术,则可以为王易治下的民众提供足够都的肉食。
猪其实一直是六畜之一,所谓六畜,就是从中国古代开始,一直被人们养殖用来填补自己肉食需求的动物,只不过和其他的五种动物:牛、马、羊、狗和鸡比起来,猪出肉不算很多,又不是太好养,所以吃猪肉的人才少,并不光是因为猪肉带有骚气的原因。
现在的猪,基本上是从野猪转变过来的,脾气暴躁不说,还喜欢到处跑,身体精干得一塌糊涂,要杀起来不容易,辛辛苦苦养大了,杀掉也没多少肉,肉还不好吃,自然就是富人不喜欢吃,穷人吃不起--养它们不划算啊!
而这本养猪技术,则是从阉猪的方式,到猪圈的修建,猪食的配给全部都
说得详细无比,以这种方式养猪,估计家家户户都得养上一头了。
之前说过,为什么汉代征兵喜欢征召良家子--不光是因为他们出身清白,可以放心使用,还因为良家子的家庭条件一般都不错,从小可以吃饱,甚至还能够吃肉,这种家庭的子弟,身体素质出色,加上从小可能就习武--汉代习武并不是一个耻辱的事情,就算是儒生,也要按时习武,这种尚武的风气一直维持到唐代,五代的乱世之后,宋朝才矫枉过正开始鄙视武人--这样的子弟,稍微训练一下,就是好兵。
不像王易从黄巾中选拔出来的那些精锐,以好的伙食和好的训练之法,训练了半年的时间,才让他们逐渐成为真正的精兵。
毕竟身体素质这种东西,也是要靠从小培养的。
养猪之法看起来很粗鄙,却能够很好地解决刘备治下的百姓身体素质的问题,从小就能够吃饱并且经常吃肉的下一代刘备治下百姓成长起来之后,刘备和王易还用担心兵源不足的问题吗?
甚至扩展到整个天下,将来的大汉,那些强壮的子弟们,还会担心游牧民族的骚扰吗?
这五本书,两本加强基础设施,两本加强文化普及,一本加强身体素质,刘铭至少觉得,自己的选择,在这个时候,是没错的!
“吾儿,光武帝给你的这五本书,和之前的那些书比起来,价值丝台不差啊。”一路上,刘备其实也都在看这五本书,看完之后,他叹息着对王易说了一句。
“正是如此,可是要推广开来,还是有些难的。水泥厂,我们可以召集一部分工匠,培养他们,就和冶炼厂一同,源源不断的出产水泥和钢材,然后想办法开始修路,这虽然损耗很多,可是我们现在不缺粮食,也不缺劳力。现在各项农田水利也弄得差不多了,可以用粮食来让老百姓修路了。”王易道。
“老百姓现在手里的粮食不少。”刘备皱着眉头说。
“没问题,我们可以用钱,从老百姓手里收购粮食,老百姓手里有了钱,当然就想买一些东西,比如我们制造出来的纸张,印刷出来的书本,从海里打来的咸鱼,养殖场里养出来的肥猪杀的肉……他们有粮食,我们就用这些他们不足以自己生产的东西,到他们手里去把粮食换出来!然后他们就需要用劳力,再赚来足够
让他们心安的粮食,等他们习惯这些东西之后,我们发行的货币,信用也就建立起来了。”王易笑道。
刘备被王易直接就说晕了。
然后王易用了好长的时间,终于让刘备听懂了货币和物资之间的关系。
什么”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只要货币能够一直换来东西,那么它就是值钱的”、”老百姓相信我们,货币就有用,所以只要货币能够换来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就会习惯使用”……如此之类的话,王易不知道对刘备解释了多少,也亏得刘备是个聪明人,这才大致听明白了。
“我们的国营厂里,可以出售咸鱼、猪肉、书本这些老百姓需要的东西,他们要买,就不能拿粮食来换,得用粮食去和我们换货币,然后再拿货币来买那些东西。”王易笑道。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直接用粮食换那些东西,不是更容易吗?”刘备问。
“因为用货币,交易起来更方便,我们这么做,就是为了培养他们用货币的习惯,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民间所有的资源,都集中起来。”王易道。
刘备对这种东西的本质,还是不大懂,不过他倒是清楚,只要钱能够换来东西,那么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可靠的!
这样的信用,当然是可以逐渐累积出来的。
“这样一来的话,我们需要至少几年的时间,才能够积蓄下足够的力量啊。”刘备叹息道。
“没错,所以在那之前,我们要先守好我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行。现在的准备越充足,到时候我们平定天下,就越容易!”
------------
第150章重新划分
整个建安四年的上半年,刘备都带着王易,在江东转了整整半年。
不得不说,这样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举动,却极大的稳定了江东的人心。
刘备的治所在徐州,最大的依仗也在徐州,他却在江东初定的时候,来到了江东,在各地走了半年,这种做法,当然就是展现出了刘备对江东的重视。
而在江东行走了半年之后,刘备来到了庐江郡的舒县,然后召集治下的文臣武将前来。
建安四年七月,除了驻守下邳的张飞以及麾下刘晔、张勋、乐就、陈武;驻守寿春的关羽以及麾下诸葛瑾、周仓、李丰、潘璋之外,其他的在刘备府中有名有号的文武,全部都聚集在了舒县。
在舒县,刘备宣布,他的左将军府,将会把治所,从下邳搬到舒县来--这意味着,刘备将会在这里开府!
选择舒县,是经过刘备王易深思熟虑的,这种问题,麾下的陈登刘晔徐庶鲁肃他们就算再有谋略,也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出主意,只能靠上位者自己来考虑。
选择舒县,确实是权衡之后最好的位置,从地形上来看,舒县在庐江,过长江就是江东之地,往北不远是淮南,和下邳郡隔得也不算远,往南就是豫章了,豫章新定,如果刘备将治所放在这里,可以震慑很多不法之徒。
而将治所放在江北而不是江南,则是展现出了刘备的雄心,如果将治所放在秣陵、吴县这些繁华的江东之地的话,那么刘备政权的雄心,必定就容易被磨灭--自古在江东之地,割据容易,进取就难了。历史上的东吴是很难在江北找到落脚的地方,现在刘备手中有徐州三郡、淮南和庐江这样的地方,还将治所在江东的话,安全是固然安全了,可是却显得太无进取之心。
而江北之地,尽管下邳和寿春都比舒县繁华,然而下邳和寿春都太靠近前线了,如果治所放在那里,又必须要驻扎重兵,从而影响到整个的调度,从治所的重要性来说,如果总是处于敌军兵锋之下,那也危险。
舒县就不一样了,前方有六安这个重镇保护,四周有合肥皖县等重镇包围,安全性上不成问题,同时水路四通八达,不管是北上南下还是东去都很方便。
宣布舒县成为治所之后,刘备并没有大兴土木,这不是他的性格,同时他也觉得王易那话说得没错--反正舒县就是个临时治所,刘备的麾下将来还会将势力更好的扩大,现在就大兴土木,岂不是浪费了?
这种豪气的话,刘备现在最喜欢听。
而在麾下文武云集之后,刘备和王易这段时间商讨出来的一些政策,就逐步的安排了下去。
上一篇:我玩命辅佐祖龙,终于取到老婆
下一篇:皇帝颁奖典礼:开局颁发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