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祖父是汉武帝

我祖父是汉武帝 第99节

回到太子府邸的时候,书房里还有讨论声。

刘进轻轻地招手:

“春林,里面还谈着呢?”

走的时候就谈,都快一天 了还谈着,这群人也不怕饿着了。

春林笑呵呵的道:

“公子回来了啊,可不的,饭菜都是送进去的。”

刘进点点头:

“什么结果了?”

春林笑着道:

“应该是差不多,刚刚在外面候着的时候,听里面各位大臣主要是讨论谁来干这个活呢。”

两人说话也没有背着别人。

声音自然传到了里面焦头烂额的太子耳中,一听刘进的声音,就喊道:

“春林,春林,是不是太孙回来了?”

春林急忙应声:

“是的,太孙殿下刚回来。”

刘据喊道:

“让他进来。”

得,又被抓壮丁了。

酒足饭饱,跟这群老大爷谈话,哪里有跟自己的俏媳妇说话舒服。

可是太子发话他也不得不去。

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还没等舒服一会儿呢,就又要干活。

“儿,参见父亲。”

“见过太孙殿下。”

一群老大人们,也赶紧给刘进行礼。

现在刘进可不是胶东王咯,而是太孙,哪怕再高傲的人也得低下高傲的头颅了。

“法子是你想出来的,你可有推荐的人选?”

刘进新设立的这两个机构是在挖掘大族的根基,这是个得罪人的活,一般人还真的不敢接手。

其实这个提议早就通过了,太子监国的第一把火,谁也不会没有眼色去阻拦,但是这活太遭人恨了,整个下午都在谈论谁合适干这个活。

众位大臣你推我我推你,就是没有一个站出来自告奋勇的。

其实太子是最属意焦不疑的,身为京兆尹大权在握,而且本身也是得罪人的活,虱子多了不痒痒啊,焦不疑接下来最合适。

而且也在地方上做过官,很合适。

但是焦不疑却滑头的很,根本就不接太子的茬儿,这样太子很无奈。

焦不疑有自己的打算,自己干这个京兆尹就够得罪人了,再干这个活还不得让人生吞活剥了。

商鞅的例子可不远啊。

啥玩意都没有命重要,即使太子以厚禄诱惑也坚决不说话。

刘进扫视了一下书房里的群臣,笑眯眯的道:

“别说,我还真的有个人选,就是不知道各位卿家能不能认同。”

刘进刚说完,各位大臣就忙不迭恭维道:

“太孙殿下推荐的人,自然认同啊。”

“是啊,能入太孙殿下法眼的人肯定不是俗人。”

“我等听命。”

不得不说这群大臣也在这熬得够呛了,一天了商量不出人选,也是够了。

腰酸背痛不说,时刻还要提防着自己掉坑里,老不容易了。

现在刘进说有人选,那真是天降甘露,解渴了。

不管是谁,能顶雷就行。

第113章 邴吉

“你有人选了?那你还不快快说。”

太子刘据看着刘进那副卖关子的样子,再想想自己一天连饭都没吃好,就是为了挑出一个好的人选,顿时气就不打一处来。

其余大臣也纷纷说话:

“是啊,太孙殿下,您快说吧。”

“不知道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入了太孙殿下的眼啊。”

“太孙殿下目光如炬定然是差不了的。”

一群人恭维着,至于这里面有几分真几分假,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大多数大臣的心里都是觉得,这个政策推行不下去的,首先阻力太大了,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后背支撑,另一个是要有能臣或者说是不怕得罪人的人去干。

只要不是自己,其余人谁都行。

现在太孙既然说有人选了,那就让他上呗,看他起高楼,看他塌了。

再一个,坐在这一天了,腿儿都麻了啊,吃不好休息不好的,也想着尽快解脱。

这才恭维起了刘进。

刘进自然是把群臣的表现看在眼里,也不在意,本就没打算这群高官能抛下一切当先锋。

至于人选。

“父亲莫慌,关于这两个机构的主官,儿推举鲁国廷尉右监邴吉。”

刘进刚刚说完。

屋子里就是一阵的交头接耳,不是吃惊,而是没有听说过。

邴吉是谁?

至于鲁国廷尉右监的官职,看起来不错,可是跟这群屋子里谈话的大臣们相比,啥也不是。

“太孙殿下,这个邴吉究竟是谁?既然能得到太孙殿下青睐,为何声名不显?吾等没有听说过?”

一个看起来白发苍苍的老臣站起身来问道,眉宇之间露出一丝的疑惑。

太子也是一样,这两个机构的推行事关百年大计,怎么能交给一个声名不显的家伙手里?

对此太子颇有微词,但是出于对儿子的尊重,没有当面说出来,只是皱皱眉。

然后就看着刘进,等着刘进的解释。

刘进把太子的神情看在眼里。

看着太子有些皱眉的表情,心中不由得乐了。

还看不起人家呢?

按照原来的发展脉络,要是没有人家你连个血脉都留不下来。

邴吉此人,在后世也不是很有名,但是他有一个巨大的功绩是谁也比不了的,那就是让一代明君汉宣帝活下来。

而能力也是十分的突出。

早年因熟习研究律令,得以出任鲁国狱史,因功逐渐升迁后担任廷尉右监。按照原来的历史脉络,后来的邴吉就承担了巫蛊之乱之时犯罪的那些人的监狱长。

专门看管这些犯人。

那时候的刘洵还在襁褓之中,但是因为受到太子刘据谋反所造成的的后果,被牵连入狱。

如果不是邴吉为刘洵特意的照顾,就没有后世的汉宣帝。

但是这都不是刘进想要用邴吉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邴吉的人品。

救了刘洵之后自己不争名,从不在世人面前说自己是当时早已成为皇帝的刘洵的救命恩人。

从刘询即位以来,邴吉绝口不谈以前对刘询的恩德,所以朝廷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劳

直到后来刘洵自己发现,才让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浮出水面。

后来就比较正常了,拜侯,出相,此后荣华一生。

这样的人品,绝对值得刘进推举,至于做事,呵呵。

邴吉哪怕是天生圣人,生而知之,在这两个新出现的机构里还能比刘进更明白这几个机构怎么操作吗?

能力是第二的,人品忠心才是第一。

要知道,最终粮行在刘进的设想中是要成为大汉的钱袋子的,地位更是看齐后世的央行+几大行的作用综合体的。

这样重要的位置,不放一个人品和忠心的小伙伴,怎么能行?

虽然救刘洵的事件再也不会发生了,但是不影响刘进对他的看重。

“呵呵,声名不显?那不是问题,关键是孤推荐的,孤信任。”

“另外,谁从一出生就可以名满天下的?在座的各位也不行吧?”

一句话,说得群臣哑然。

后面的话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听得最关键的话就是,刘进信任。

作为大汉朝的新贵,未来的皇帝,这个理由他们无法反驳。

甚至有的人心里已经露出了丝丝的苦笑,是啊,能力再好,不得信任啥也不是。

太子刘据也没有再反驳,他很能认清楚自己,自己现在说白了就是给儿子守着天下,其余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儿子登基以后做准备。

既然儿子觉得没问题,那就没问题。

首节 上一节 99/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我是不良帅

下一篇:大唐:我的老婆是李秀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