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气运图录,开局收藏甘夫人

三国:气运图录,开局收藏甘夫人 第199节

见到这一幕,蔡邕眉头一皱。

他嘴巴动了动想说什么,但最后并没有说出口。

张幕注意到了蔡邕的表现,却当做没有看见。

他知道蔡邕要说什么。

无非就是跪拜。

这跪拜起源于跪姿,最开始并不代表着卑贱和身份低下,只是人们一种坐姿的衍生,这和当今生活环境与人们生活习惯有关系。

如现在,人们还没发明出凳子和椅子,吃饭时站着吃又不方便,所以都是跪坐在桌案前,也就是两膝及地,让臀部落座在脚后跟上。

而跪拜,是根据跪姿顺理成章产生的礼仪。

如迎宾宴客,主人家在酒席上与人畅谈甚欢,但免不了有恭送客人或者感谢客人的时候,因此人们发明出了“拜”,也就是跪坐着俯下身子,向着客人的方向伏地致礼。

这是一种尊重,主要还是为了偷懒。

这个时候,跪拜的阶级寓示性并没有那么强烈,如果同辈相交,很多时候会互相跪拜。

一直到椅子等高座坐具被发明,“坐”和“跪”的含义逐渐被分开,并在上层人士引导下了,成了社会阶级分化的标志的。

而在此之前,“跪拜”是礼,是古人们使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礼仪!

商周时期,因为种种原因,礼乐制度应运而生,周公兴制礼乐,以划分贵族与平民的区别,在著名的儒家经典《三礼》中,记载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礼仪标尺。

孔子,是这种礼仪规则的最大拥护者。

后面儒家也是一脉相承。

有许多人知道“三叩九拜”,这乃是来自《周礼·春官·大祝》。

三跪九拜,每一拜都有明确规定,其中有“稽首”、“顿首”、“空首”三拜为正拜,后六拜是正拜衍生产物。

正拜有明确阶级划分,不同礼仪场合需要用到不同拜法,比如祭祀天地神明时,用“稽首”,地位下者拜上者,如臣下拜君王、子孙拜父祖、学生拜老师,也应拜以“稽首”。

稽首,即双膝跪地,拜头至地,长伏后起。

同辈之间,用“顿首”,即前面提到坐具还没有被发明时,跪坐衍生的一种送别方式,是同辈人互相致礼。

最后一拜“空首”是上位对下位的答谢式礼仪,不需要拜头至地,只需要将手垫在额头与地面间,额头轻点手背表示以致谢意。

但这些,对张幕而言都不可能接受。

所谓“三叩九拜”,表明上看是礼仪,但对不同阶级需要行使的不同礼仪是有着严格要求,其实就是在体现体现出上位者的尊贵。

《周礼》定下的规矩,后世每一位统治者都有沿用,特别是将礼节与“三纲五常”严格绑定,无形中便让人对上位者的崇敬之意变成了道德枷锁,能较少下面人反叛思想,使封治得到巩固。

秦朝时,始皇帝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礼仪也被严苛地运用。

西汉,刘邦手下的功臣嫌秦朝朝仪繁琐不堪,懒得遵守这些纲常教规,干脆起着哄废弃了朝仪。

刘邦感念这些弟兄从在沛县起就跟随,彼此情感深厚,有只是武功高强的猛将,但大多都没读过什么书,便答应了这件事。

... . 0

名臣叔孙通毛遂自荐,为汉高祖定礼制规,虽很多地方复用了秦朝古法,但却再加以符合时局的修改,使得汉代朝仪没有秦朝繁琐,但依旧凸显出皇帝的地位。

可到汉武帝事情,有规定所有臣下应向皇帝跪拜,并且是按照爵位高低依次进行,不许任何人喧哗,不许人抬头看皇帝,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反而是到唐朝后,皇权意识较汉代相对削弱,经济开放、文化呈现大融合趋势,统治者对礼仪的规制就有所放松了。

唐朝社会的人们不必过度遵循礼法,就连女道士都可以正常地与社会上的男性进行交际;而至于君臣之间的朝仪,大臣可以坐在板凳上与皇帝议政。

可到了宋朝末期,皇帝重文轻武,甚至弄出了程朱理学。

思想禁锢进一步加大。

皇帝认为只有自己坐着,大臣们议事时坐的板凳就撤走,站着以彰显社会最上级的荣耀与威严。

再到皇权极端强化的清,不仅要跪拜,还要磕头,而且是动不动就磕头,说磕就磕。

行家尊严,都被磕没了!

张幕可不想把自己尊严磕没。

即便现在跪礼还没那么多深层次含义,也不行!

以后他也会废除跪礼,这方面学唐朝便不错。

不过,这一切只是计划而已。

首先还得将椅子和凳子送出去。

“咦~”

张幕眼睛一亮,忽然打开了思路。

所为上行下效。

曹魏为什么都爱寡妇?

开玩笑就是曹操爱人妻,导致臣下都跟风。

但真实情况是曹操想要鼓励生育和接手寡妇,以自身做榜样。

人妻曹可不是一个贬义词。

而这都是上行下效典型。

那么这个世界上,目前还有比刘协更“上”的人吗?

张幕忽然想出一个好主意!上.

第176章 不装了,摊牌了,我是仙人弟子!刘协:!

“嗯?”

“张幕?”

“汝便是张子瑜?”

在张幕发呆时,正在练字的刘协听到声音抬起头,眼睛不由一亮。

“哈哈哈,张卿。”

“闻名不如见面。”

“朕终于见到你了。”

刘协放下手中毛笔,主动站起来绕过桌案,大笑着走向张幕。

这于理不合!

哪怕是千金买马骨,自古也不曾有皇帝主动去迎接臣子的行为,若是被一些言官或者士大夫知晓,怕是要遭到口诛笔伐。

但刘协却不管这些,主动来到张幕面前,眼中带着奇特的光芒。

刘协十一岁,身高六尺三寸(一米四出头),而张幕身高超过八尺,两人差了足足有两个头。

张幕现在是俯视刘协。

俯视皇帝?

这感觉很稀奇。

“这个时间点,就很有趣...”

在刘协身上,张幕没有感受到传说中皇帝独有的气质,这或许和他年龄还小,又一直没有掌权有关。

毕竟“居移气,养移体”,人随着地位待遇的变化而变化,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修养或涵养可以改变人的素质。

刘协才十一虚岁,放到现代时空才读小学三年级,正是天真烂漫的时候。

今年是公元191年,而刘协“三一零”早年受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等到刘辩即位又被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直到两年前,刘协八岁时被自表司空的董卓拥立为帝。

可以说,八岁以前的刘协只是一个出身富贵的童年。

而八岁之后,别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被看什么诸侯联合讨董,后来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

这些其实和刘协完全没有关系。

他只是一个傀儡,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傀儡,说白了他可能比现代同龄人懂的还要少,最多就是从小接受贵族培养,气质和举止比较出众,看上去更稳重一下,可也只是表象。

并且还在洛阳时,董卓便找来了蔡邕,被后者劝说过后,刘协在生活规格上和皇帝还没差别,唯一不能做的事情便是接触政务。

哪怕是上朝,刘协也基本是一月召开一次,全程坐在首位上听,不能发表任何意见。

而若是有哪位汉室忠臣要给刘协说话,除非是皇甫嵩和卢植这种级别,否则分分钟便会被董卓给当鸡杀了儆猴。

一直到董卓被杀以后,刘协才在王允,杨彪和马日磾等人教导下初步接触帝王之学,很快又被刘李傕和郭汜等人挟持,过了好惨的一段日子,直到杨奉和董承出面相救,才逃回了洛阳。

可回到洛阳,他看到的是一堆废墟,手上也没兵没将,空有一个皇帝的名头而已,没多久又被曹操给“迎”往许县。

曹操也自领司空,但是段位比董卓高多了。

也就是说,刘协开始成长要等王允事后,现在的他还是一个董卓养着的金丝雀。

“还只是一个孩子啊...”

张幕眼中有微光闪过,忽然起了恻隐之心。

在今天以前,他其实没想好怎么处理刘协。

暗杀?若是立场敌对的枭雄,他可以走到,但面对一个毫无城府的少年,还真做不出来。

任由曹操把人接走?这简直是在给自己找不自在,给别人送利器,君不见曹操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手,最后愣是官渡之战,这其中关系可是想到不小。

学曹操把人接到自己手上?他张幕实在是不喜欢头上一个人的感觉,太过难受,而且未来要开辟新皇朝,会有隐患。

不过现在,他有办法了。

“正是臣下,见过陛下。”

张幕拱了拱手。

“张卿,朕听闻你之名声久已,今日一见,果然一表人才。”

刘协笑吟吟夸奖道,眼眸十分明亮。

这情况让张幕有些哑然。

在来见刘协以前,蔡邕和王越都告诉过他,刘协非常欣赏他。

首节 上一节 199/7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修士遍地走,你管这叫红楼!

下一篇:特工:每天开启一个宝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