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第206节

老爷子看着装人头的木匣,默然不语。

许久之后,心里叹道,“你最好是能理解咱的一片苦心,不然将来,有你受的!你爹,也算仁至义尽啦!”

~~~

“公公可是要回孝陵?”

出宫的夹道上,何广义小声问道,“下官,派人送您?”

卜士仁慢慢走着,边走边看着旁边的景象,笑道,“您是三品的指挥使,杂家是个奴婢,下官二字从何而来?”

“您是前辈!”何广义笑道。

“这称呼更当不起了!”卜士仁说道,“只有宫里的爷们,才能叫杂家前辈!何大人,你净身了?”

说着,停住脚步,看着何广义,“何大人,杂家托大,说两句不中听的。无论是做臣子还是当奴婢,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要顺着主子,不能拱火!有些事,不能挑着主子太较真,您说是不是?”

何广义不冷不热的笑道,“公公说错了,当奴婢和当臣子不是一个道理。奴婢为主子,臣子为国家。国家军国大事,怎可以不较真?”

卜士仁笑着继续前行,嘴里道,“到底还是年轻,呵呵!等你到了杂家这个岁数,就明白啦!”说着,忽然脚步再次顿住,随后悄然退到一边,默默的跪下。

何广义抬头,也赶紧跪在路边。

~~~

朱允熥一身布衣,带着几个太监缓缓而来。

他和老爷子一样,也喜欢走路背着手。其实不是他喜欢背手,而是没有裤兜的时代,手不知道往哪里放。

走到两人身前,朱允熥看看何广义,“回来了?刚见了老爷子?”

“是,臣刚回京师,刚刚陛下见过!”何广义叩首道。

朱允熥知道他出京了,也知道他去干嘛,可是在他看来,朱棣根本不是一顿鞭子就能收心的人。

“明天递牌子,孤要见你!”朱允熥淡淡的说道,随即看看跪着的卜士仁。

这老太监,他感觉特别眼熟。

“你是”朱允熥问道。

“老奴卜士仁,见过皇太孙殿下!”卜士仁叩首道。

想起来了,是儿时记忆中那个总是站在马皇后身后,板着脸不苟言笑的老太监。

“你不是在孝陵守陵吗?”说着,朱允熥明白了,“你也去了那边?”

“殿下明鉴!”卜士仁再次叩首。

稍微思索一下,朱允熥就明白了老爷子的用意。只是,恐怕是白瞎了老爷子的一番苦心。

随后,朱允熥不再理会二人,走到御花之中。

“来了!”远远的,老爷子就招手道。

“孙儿见过皇爷爷!”朱允熥一丝不苟的行礼,起身时,忽然瞥见老爷子旁边,放着一个黑色的木匣,“这是?”

老爷子站起身,又准备往地里去,“打开,看看!”

第171章 人肥

“什么东西?”

朱允熥疑惑的打开,倒吸一口冷气的同时,一股腥味扑面而来。

人头!

木匣中,赫然放置着一颗,用石灰腌制过,栩栩如生的和尚人头!

“这谁呀?”

朱允熥赶紧丢在一边,掏出帕子不住的擦手。他两世为人,见过生老病死,但是却还没亲眼见过,死人的人头。虽然不是血肉模糊的场景,可是怎么看都觉得诡异瘆人。

“道衍!姚广孝!”老爷子走到田里,头也不回的说道,“咱不是和你说过吗?该骂的骂,该杀的杀!”

居然是姚广孝!

朱允熥再次打量着那颗人头,老爷子派人千里迢迢去了北平,带回了姚广孝的人头!

可是,朱允熥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这和尚可是燕王的左膀右臂,就这么死了?

“是您派人”

“自裁而死,锦衣卫把人头带了回来!”老爷子在地里弯腰道。

朱允熥更感觉不对,姚广孝这样的祸害,怎么可能自裁?

须知,这世上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俗话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越是让人痛恨的人,越是活得滋润。

这样人,就算天下人都死绝了,他都舍不得自裁!

“您见过姚广孝么?别是”说着,朱允熥闭口不言。

田里的老爷子接口道,“你是说,那边随便找了个和尚糊弄咱?”

是不是的,您老心里不清楚吗?看破不说破,您老愿意放儿子一马,我这当孙子的能说什么!

朱允熥没顺着老爷子的话开口,而是对身边的侍卫,指着人头说道,“把这玩意扔远点,找个地方埋了!”

“别!”老爷子又开口,“糟践东西,埋田里!”

话音落下,几个侍卫拿着人头过去,老爷子熟练的在地里挖了一个坑,把人头扔进去,填土之后,娴熟的踩上几脚。

“爷爷!埋这?”朱允熥挽起袖子走入田地。

“人肥!”老爷子又踩上几脚,“肥地最好!咱跟你说,最好的庄稼都长在坟地边上,翠绿翠绿的!”

(我老家火葬场边上那些庄稼,玉米什么的,看着就别的地方个大!)

“爷爷!”朱允熥笑道,“这是您种的地,秋收之后,这粮食还要吃呢!”

“咋?觉得膈应?“老爷子翻个白眼,“去年咱种的稻子,里面还浇了大粪呢!你不吃的挺香!那里面那些小鱼黄鳝,你不也吃的挺美?那田螺,你自己嗦了一盘!”

“呃!”没来由的,朱允熥打个饱嗝。

看着地里绿油油的庄稼心道,“秋收的时候,把这块的粮食,赏给燕王点,让他尝尝人肥滋润出来的粮食!”

“这和尚生前不干好事,死了肥地也算是一件功德!”老爷子笑道。

老爷子这句话,正好能引出朱允熥的来意。

“爷爷您这话说对了,这些和尚都不干好事!”朱允熥笑着装模作样的干活,开口说道,“不事生产,念几句阿弥陀佛,说几句轮回就收香火钱,各个肥头大耳的!”

“也不尽然!天下有好人,就有坏人,有好和尚也有坏和尚!”老爷子说道,“百姓信的是佛,佛讲的是慈悲,不能以偏概全!以前兵荒马乱闹灾的时候,许多寺庙都开赈济粥厂,活民无数!”说着,叹息一声,“有时候,这些和尚也干不少好事!”

说到此处,老爷子又扭头看着朱允熥,“好端端的说这个干啥?你想收拾和尚?”

“不是孙儿要收拾他们!”朱允熥笑道,“今上午孙儿看了六安县呈上来的折子,今年开春雨大,六安那边淹了不少民田。那年有些庙,趁着百姓闹灾,放印子钱。”

“不单是六安,去年户部开始统计田亩,可统计的都是百姓,寺庙的田地不好统计。这些年国朝稳定,但寺庙隐藏人口,侵占田地的事屡有发生。而且”朱允熥沉吟下,看看老爷子,“而且,您给僧人的免税,也实在是太多了些!”

老爷子虽然当过和尚,可是对这些人也没什么好感。但是国朝初年,江山未定的时候,为了安稳地方拉拢江南各方势力,老爷子采取了宽仁的态度。

佛是好的,庙就未必。南方江南之地的寺庙,比北方的庙宇更加富丽堂皇的同时,庙产也更多。早在前元的时候,这些庙宇就不交税,甚至是当地的大地主。

国朝初年,为了方便管理,还给一些地方僧人授予了僧官。那姚广孝就是僧官,不然也凑不到朱棣的跟前。

有了官身,再加上可以免税。所以江浙一带,很多寺庙拥有大量的肥沃土地,大量的庙产金银。并且,因为可以免税,许多信徒和百姓,就把土地交给寺庙,自己心甘情愿的当了佃户。

“百姓一年到头,汗珠子掉地上摔成八瓣的忙活,收了点粮食还要交皇粮,服徭役。那些和尚什么都不干,坐享其成,也太不公平了!”朱允熥继续说道,“免税是皇爷爷给读书人的恩典,僧人于国于民何必免税?”

见老爷子站在地里沉思,半晌没说话,朱允熥又道,“孙儿也不是要干什么灭佛的事,是要控制。取消僧官,官乃是国家取士的国器,不能授予。另外按照寺庙大小,僧人多寡裁定庙产,让他们自给自足。加上百姓给的香火,足够他们活的好好的了!”

“孙儿这么做,也是想防止土地兼并。清查寺庙的田产和人口,隐藏的人口给与民籍,多的土地让地方官府交给百姓耕种。于国于民,这都是好事。”

“这事,是要得罪人的!”老爷子开口说道。

“您教导孙儿,当皇帝是要给天下人做主,给人做主就要得罪人!”朱允熥笑道,“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得罪人又怕什么!”

这么做,得罪的是一批人,一批既得利益者。

“恐怕,你有这个念头,不单是六安的奏折吧?”老爷子笑着问道。

“皇爷爷慧眼如炬!”朱允熥笑道。

这不是拍马屁,老爷子的政治智慧确实远超常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其中的关节。

取消僧人官职和免税,清查庙宇的田产和人口。这背后的推手除了朱允熥之外,还有那些儒家正统的读书文臣。

佛是好事,劝人向善。但历朝历代,借佛名为祸人间的僧人,数不胜数。大明现在看似繁花似锦,可是天下的土地就那么多。藩王占据了许多,世家大族占据了许多,分到百姓头上能有多少?

而且,从私心的角度上来说,免税是读书人的特权,凭什么僧人也能有。哪些僧人,还能被授予僧官?岂有此理。

对于这种争端,朱允熥乐见其成,他要借着读书人的手,取消僧人的特权,控制寺庙的田产。反过来,在打压了这个阶级之后,未来他才有理由,取消读书人的免税特权。

老爷子背着手,从地里走到岸边,“还有谁上折子了?”

“吏部尚书凌汉,户部侍郎赵勉,翰林学士方孝孺,黄子澄,国子监祭酒詹同,督察院左都御史张构,杭州知府张善,江西布政司使,浙江布政司使”

朱允熥嘴里念出长长的一串官员名单,基本上都是他这一系的官员。现在他的力量发声时,已经差不多能够左右半个朝堂了。

“你怎么想的?”老爷子坐下,拍着腿上的灰尘说道,“这事,不好弄。”

“孙儿想,谁上折子挑头了,就让谁去干!”朱允熥笑道,“让他们拿出详细的章程来,然后推他们上前台办理!”

“呵呵!”老爷子笑起来,“小子,够坏的!”

第172章 给你点好处

当读书人这个并不团结,甚至有些相踩相轻的群体,有了和他们利益冲突的敌人,他们顿时能变得异常团结。

尤其是朱允熥这个几乎很少对国家大事指手画脚的储君,在表达出他对于这些文臣的支持之后。大明朝堂的文臣们,跟打了鸡血一样。

在他们看来,读书也好,做官也罢,都是读书人的特权。僧人,凭什么享受这些。在他们心中,佛和僧是截然不同的事。佛可以育民,更方便管理国家。而僧,则贪,贪便会残民害民。

不是说所有的僧人都是如此,天下名山大川中不少的得道高僧。但得道高僧都是清心寡欲,宣扬佛法,毕竟是僧人中的少数。

“皇太孙驾到!”

东宫景仁殿里,王八耻撩开侧殿的帘子,高呼一声。

殿内,数十文臣皆起身相迎。

首节 上一节 206/5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雪豹当战神

下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