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第301节
“也不是大帮哄,是在众功勋子弟中择其贤。学堂设置春夏秋冬四考,把考的成绩张贴成榜。考得好了朝廷有赏赐,您老有夸奖。考得不好的,他们家里脸上无光。”
“咱大明军中,多的是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他们来当讲师,谁不听话就鞭子直接抽!少年人都爱脸面,即便是不能成才,也比在京师闲晃强!”
“如此以来,京师少了些横行霸道的恶少,国家多了几分名将种子,一举多得!”
老爷子沉思半晌,“这个法子倒是不错,当年打仗的时候,也用过。咱那些义子们,外甥们都是这么学的,也都是这么长起来的!”
“正是皇爷爷珠玉在前,所以孙儿才能有此不入流的浅见!”朱允熥笑道,“五军都督府中,空房子多的是,随便整顿个跨院,就够做学堂的了。各家都是功勋子弟,也不用朝廷贴补。”
“你的意思,学成之后让他们去军中带兵?”老爷子问到根子上,“可是国家官爵乃是重器,不能轻授!军中那么多骁勇之士得不到升迁,这边随便读几天武学就去当官,谁服?”
朱允熥开口道,“方才孙儿说了,每年四考,取优者。若四考都不优的,那就是不知上进无可救药,也没必要放在军中。优等生也不是直接做官,放到军中再历练一二年,磨练好性子,再做升迁!”
大明中后期,之所以战事艰难,不但是武人断了传承。更重要的是,武人没有向上的途径,完全被文官压制。
“读书人有各地的官学,有科举取士!”朱允熥继续笑道,“武人也该有武学,所谓忘战则危,一文一武就是大明的两只脚,只有两只脚都稳当,咱们大明才能妥当!”
“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武学培养将领,也是国之栋梁。届时,天下文武都是天子门生,岂不善哉!”
先从功勋子弟收起,随后再收取军中有功的基层将领,培养将校保证大明的军队战斗力经久不衰,保证军队不腐化不松垮。
也不用担心武人们变成如文官一样的集团,武人更重出身,比文官还喜互相瞧不起看不上。
更不用担心武人做大祸乱江山,中下层都是皇帝的天子门生,主帅更难做到在军中只手遮天。而且,还能防止兵为将有,更方便中枢加强管理,调动使用。
再者说,武人重功勋。一旦大明有了大量杰出的将领,他们对军功的渴望,会使得他们主动帮助大明,吞噬所有已知的土地。
这不是朱允熥临时起意,而是在心中谋划许久。中华历代强盛王朝,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泰民安之后,便会渐渐的走向衰落。
与其让各种国内矛盾拖垮王朝,不如有百战精兵,以军事的方式转移矛盾。打出去,大明随时准备打出去,方能不断的扩展生活空间。使天下,再不陷入那种崩塌的轮回。
好比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世界,西方各国军中贵族子弟层出不穷,从军成风建功立业。西方也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且远比中华要彻底。中华嫡长子继承家业,对其他兄弟,多少会给一些,或者老一辈活着的时候就主持财产分配,分家过活。
而西方则是什么都没有,没有爵位的贵族子弟想要享受高高在上的特权,唯有在军中往死里出力,给自己挣前程。给帝国打下一块块土地,才能获得帝国的承认。
“法子倒是不错!”老爷子看看朱允熥,正色问道,“若真是那些混账小子中有几个能出息人的,将来放在军中何处?让他们在哪带兵?”
朱允熥一笑,“他们父兄都在京城,而且家中都是豪门勋贵,自然不宜在京中。孙儿以为,这些人,学成之后,可放在大明九边。边关烽火,最是磨练!”
无法继承爵位的勋贵子弟入武学,对他们而言是一条出路,尤其是那些在家中什么都得不到的庶子。
但是,这些勋贵子弟的家族势力,也不可不防。等再过些年,老一派的勋贵渐势微,军中新生代的成长起来,再加上武学出身的军官,让大明的军队换代,走上良性循环。
所以,远远派到边关,才是用人之道。
“你小子,鬼主意真多!”老爷子微微一笑,“天下武人,皆是天子门生,呵!从此以后,只怕秀才要吃味儿喽!”
“这也就是您这位圣天子在位,文官们不敢聒噪。不然换了任何一个皇帝,要给天下武人晋身之路,只怕都要被文官骂死!”朱允熥笑道。
“呵呵,圣天子?不敢?”老爷子脸色忽然变得难看,“咱这圣天子在位,他们依然敢逛窑子,贪赃枉法!”
逛窑子朱允熥知道?
贪赃,又是谁?
“你提拔的那个赵勉,私下里可贪了不少的钱!”老爷子一脸狰狞,咬牙道。
第88章 文武之争
赵勉之贪赃与别人不同,非是擅取民脂民膏,亦不是截留中饱私囊,而是收了关说银。
所谓关说银,用后世的说法就是公关费用。
自朱允熥提出驿站改邮以来,大明境内各地驿站皆变成仓储护送的中转站,其中运输是最大的问题。所谓要想富先修路,无论是旱路还是水路,都要疏通修建,以保路路畅通。
但大明中枢高度集权,财税皆操于中央。各地修路修河的款项,都是户部工部严格核实之后,再一一下发。
这些款项不过是将将够用而已,发到地方远算不上宽裕,还要地方补贴。而地方上,大明除却江南一带,北方各地的财政都有些吃紧。
所以有人动了歪心思,河南河道官员托与赵勉交好的同年,请托他在核查的时候松松手,歪歪笔头。或者是御前,多替那边叫叫屈,说些好话。暗中先后两次,奉上银元一千五百块。
其实这是朝中千百年来的恶习,大家心照不宣。也不是贪墨民脂民膏,毁坏国家根基的大事,许多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他们赶上的,是一个眼里从不揉沙子的天子。是一个,最恨这些蝇营狗苟的皇帝。
况且,你河道官员的关说银子,从哪里来的?不可能是这些人,自掏腰包吧!
此事古已有之,但此风断不能重开。
老爷子震怒,朱允熥失望。
赵勉是他一手提拔,尽管这人的办事能力并不甚强,但胜在听话。
谁知他刚刚坐上六部堂官的位置,就私下里翘尾巴,顶风作案。从下狱开始,赵勉连写了三封请罪折子,用以自辩。可无论是老爷子还是朱允熥,看都没看。
若他写的认罪折,还就罢了。但自辩折,是错上加错。大概,他想着下的督察院刑部大狱,而不是锦衣卫的诏狱,还在心存侥幸。
老爷子之所以没有马上法办他,正是因为他是朱允熥亲点的侍郎,老爷子是在给他孙子颜面。不然,京中早就锦骑四出,小案变成大案。
三日后,东宫景仁殿小朝会。六部尚书侍郎,都察御史,翰林学士悉数参加。
和大朝会不同,小朝会是老爷子为了锻炼朱允熥的理政能力,让他单独召集臣子议政。军国大事,臣子奏于皇太孙,皇太孙之批阅,等同皇帝。
古往今来,皇帝才是天下的主宰。这等的权力下放,从未有之。
群臣私下感叹,先前太子在时,乃是历朝历代最为得宠之太子。而今皇太孙在位,宠爱更超故太子。
景仁殿中,群臣按照品级端坐。今日小朝会,所说的不过是各地上缴的赋税,天下刑名等事。
不过,气氛完全不同于往日。往日皇太孙对诸臣工,温言有加态度和煦。可是今天,却始终眼帘低垂,神色冷淡。再加上近日,户部侍郎赵勉的事,群臣也不免心中揣揣。
“还有事吗?”宝座上朱允熥一言不发,听了六部奏陈之后 ,淡淡的开口说道,“若无事就退朝吧,如今又快入冬,入冬快过年。尔等仍需尽心任事,万不可大意。”
“刑部所奏,问斩之名单。稍慢实行,再甄别一番,真是大奸大恶之徒,必然要正国法。但是有些可酌情甄免的,与其他罪囚一道发往高丽屯田!”
“礼部奏给各藩国回礼的事,在孤看来大可不必太过丰厚。他们孝敬大明,是孝心。大明于各藩国犹如父母,儿子孝顺父母不是天经地义吗?再说,父母不给儿女厚赐,儿女就可以不孝顺了吗?何必还要厚厚的赏赐他们,以示天朝威仪?”
“威仪是打出来的,不是赏出来的,前朝大宋危如卵石之际,可见这些藩国进贡来朝?”
“除却给予吐蕃的修庙银,赏赐大喇嘛土王的丝绸棉布等,其余藩国,一律减免回赐。”
“今年北方无战事,倭寇也没闹什么风浪,大家踏踏实实的过一个太平年。千万别松懈,再闹出些事来。不然,你们也好,孤也罢,脸上都不好看!”
说完,朱允熥疲惫的揉揉太阳穴。
别的事还好,给藩国回礼的事,提起来他就生气。别人不过是送了点芝麻,朝臣们却说什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要重重百倍回礼,恨不得给人送回去一车西瓜。
臣子之中,礼部尚书动动嘴唇,想说些什么,最终还是识趣的咽下去。
东宫这位和老皇爷一个秉性,拿人家的天经地义,给人家的不过是仨瓜俩枣。
“退朝吧!”朱允熥挥手。
殿中臣子们纷纷起身,但就在他们还没叩首请辞之时。翰林侍讲学士,方孝孺等人却一掀袍服,肃然跪倒。
“臣,有事奏!”
朱允熥正要拿奏折的手一顿,放眼望去,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国子监祭酒等人跪了一片。
“说!”
方孝孺直对朱允熥的目光,“殿下,臣请奏,缓开武学!”
就知道这些书生,会有这么一出!
越是中直的人,有时候越是迂腐顽固,甚至不讲道理。
“为何?”朱允熥耐着性子问道。
方孝孺叩首,“殿下,国家不能操于武人之手,否则大明必以好战为能事,国虽大,好战必亡!”
朱允熥心中忽然涌出一股无名业火,丝毫不顾及方孝孺等人的脸面,大声质问道,“哦!你这么说,孤开了武学,选拔些武人,给天下武人晋身之阶,大明就要亡国喽?”
“殿下说的气话,您知道臣不是那个意思!”方孝孺毫不惧怕,梗着脖子说道,“殿下正位东宫以来,沉溺于军事。且不说,殿下提议大明于边关又设了多少军卫。殿下先建靖海军,巡视沿海军务。后又力排众议,诛灭高丽!”
“回京后,又问及云南边疆军务!殿下,治国之道,非刀兵之道。赫赫武功,不足以使国家强盛。相反,历代皇帝军功之下,百姓负担,何其重也!”
“汉武虽雄,可文景之治积攒之国力,一扫而空,为西汉埋下亡国祸端。唐太宗虽伟,但关中赋税累年连加,百姓苦不堪言!”
“臣曾问殿下,万乘之国何以治。殿下言,德也!”
“赫赫武功,不过是帝王之荣,而于缴税纳粮之百姓,非德也!”
“再者,殿下开武学,势必天下武夫汹涌。治大国,不以圣人学说,反倚重武人,将来武人势大,国朝危矣!”
“若殿下只从勋贵子弟,军中选拔,臣无话可说。但臣看殿下武学的章程,还要从天下士子读书人中挑选。”
“国家取士,科举乃是征途。寒窗苦读十年之学子,非天资卓绝之辈,不能金榜题名。”
“可武学一道,无需圣贤书,只需学得如何打仗,就能跻身仕途”
“够了!”
手中的奏折被朱允熥直接扔在桌上,语气生冷的打断方孝孺。
方孝孺前面所说还是老成持重之言,很有道理。国家打仗,武功归于王侯将相。而百姓,则要出钱出粮甚至出力。在这时代的生产力面前,皇帝的赫赫武功,对百姓而言是一种沉重负担。
数十万大军每日的花费,可都是民脂民膏。
即便是他朱允熥,灭高丽之战。也征用了大批民夫,这些人可不是自愿背井离乡,帮着大军运输粮草军械等物。
所以,高丽战后。凡是参与此战的民夫,尽免了今年的粮税,免了明年的徭役。
但,听到最后,朱允熥却是肝火升腾。
归根到底,这些文官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抑制武人!
第89章 国家昌盛,在于尚武。
朱允熥坐在宝座上,目光在这些反对开武学的文臣们身上扫过。
“尔等都是孤的老师,往日在大学堂学习时,从你们身上学会了许多做人,立身,立命的道理!”
“等孤做了皇太孙,又是你们不辞辛劳教孤如何治国,治理天下。劝诫孤善待臣民,盼望着孤将来做个好皇帝!”
朱允熥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尔等饱学之士,虽然刻板一些,却是性格刚毅,品德无双的国之栋梁。”
“你们才学,风度,为人,品行都是万中无一。皇爷爷曾亲自告诉孤,你们都是有德之臣,清正之人,堪称士大夫的表率!”
这是极难得的夸奖,殿中群臣再也站不住,全跪下称道,“臣等不敢当太孙夸奖!”
朱允熥一笑,看着方孝孺,“甚至,如方学士这样的臣子,是可以托付江山社稷的人。若大明有难,绝对会身死社稷,以身殉国,是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明臣!”
“臣!”
上一篇:我在雪豹当战神
下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