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第107节
从赈济蓟辽百万灾民的开始,讲诉到回归内阁之前。
从灾民人皆麻木不幸,变得喜笑颜开。
从一片荒郊野外,变成雄伟浩大的福城。
叶首辅、方次辅和何阁老的表情,随着事情的进程,由凝重变为欣慰。
并对孙承宗担任蓟辽总督表示了满意。
陛下,没有看错人。
“以上,就是我此次福城之行的所见所闻!”
刘阁老一连讲了大半个时辰,接过中书舍人送来的茶水,稍微润了润嗓子,继续道:“实话说,没有亲眼见证赈济过程,单从我的片面之词,太过于单薄了!
“感同身受”,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高居庙堂,真的难以体会书中的“天大旱,人相食”和“易子而食”的真实状况!
基于此!
我对国朝第一个建议,是废除以往京官制度,尤其,是废除从科举后,前三甲直接进入翰林院,改为,去主政一县!
且,入阁拜相、担任一部尚书,必须有主政一县、主政一州、主政一府或省的经历!”
科举前三甲。
状元、探花、榜眼!
国朝基本会直接委以重任,去翰林院担任编修、编撰等正七品官位。
之后。
在翰林院潜心治学,升正六品五经博士,升从五品的侍讲学士或侍读学士。
最后。
升到正五品翰林院学士。
到这。
翰林院官宦生涯结束。
进入清贵的都察院担任一府或一省道御史。
也有去一府一省担任提督学政,主管一方教育礼仪,实权三把手。
要是在职期间政绩突出。
再往上升。
就是六部的左右侍郎。
九成九九九的人。
这就是最终点。
会在这位置上待到死。
而那些机缘际遇的“神人”,会坐上一部尚书位置,熬啊熬,等到内阁有空位,入阁拜相。
在场四位阁老。
无一例外是这种升迁模式。
不会和普通百姓有接触。
也不可能与普通百姓有接触。
而那些科举二三甲的进士。
会择其优者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升官途径也差不多。
刘阁老此条建议。
无疑是要毁掉传统科举升官途径。
这。
会得罪天下士人……
第75章 内阁争吵,清丈田亩
十年寒窗苦读。
为的就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而后入仕为官。
成为高高在上的人上之人。
离开或者摆脱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
是国朝绝大多数士人的想法。
刘阁老的建议。
则是把这些士人又打回到尘埃里。
高中状元。
先去主政一县。
说好听点是成为了一县之地的父母官。
但扯上父母二字。
就没有容易的。
县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县令来决定,从鸡毛蒜皮到有人聚众起义。
劳心又劳力。
哪有在翰林院当个翰林来的轻松惬意。
“季晦,说说你的理由。”
叶首辅皱眉道。
在心底。
隐约明白刘阁老的深意。
可又说不上来。
“我以为,入朝为官,当以天下万民为先念,可国朝诸多重臣,并无与百姓接触的经历!”
刘阁老郑重其事,冷笑道:“都没有和百姓接触过,如何能体会到民间疾苦,从书里看,呵!”
最后一个鼻音。
充斥着刘阁老对现有官位晋升制度和官员心态的讥讽。
“季晦的意思,是没有担任一县、一州、一府或省,三级主政官的官员,不配身居高位?”
叶首辅直指问题关键道。
从底层做起。
与百姓多多接触。
以此为出发点的建议,似乎,很不错。
“季晦,可相信世间有生而知之者?”
方次辅瞬间找出建议漏洞,顿了顿道:“似季晦所说的升迁之路,岂非阻碍了这种人进入国朝中枢的速度,减少了为国朝做出更大贡献的时间。
而且,还容易出现偶然事件,造成贤才的流失。”
话的重点。
落在了最后一句上。
三级主政官的升迁之路。
是让官员更好了解到了百姓的生活。
但是。
根据国朝的问责制度。
若某地出现动荡或事端,譬如说聚众起义。
国朝会立刻派出钦差前去镇压,如若该地主政官无用,就地罢官。
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要是该地主政官还有用,就配合着钦差平乱,将功赎罪。
即便是事后平乱成功,该地主政官立下大功,朝廷方面,也大概率会将此人调离原位,并永远离开实权之列。
像这种偶然事件。
每年都有发生。
属于“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就导致三级升迁过程中,很容易因偶然毁掉个不错的贤才。
“我先回答次辅大人第一个问题,生而知之者,我不信!”
刘阁老思绪清晰,言辞铿锵道:“妖孽如孔圣,也是在十五岁后,才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和生活的本领,到二十岁才入仕,为委吏,管理库房!
再之后,管理耕田、畜牧,开办学堂,孔圣亲口说,到而立之年,才有所成就!”
“可是,我朝圣人阳明先生,十三岁时,就非同凡响,说出了“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在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起义之事同年,阳明先生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方次辅反驳道。
曾任国子监祭酒,使得他见过不少“妖孽”之才。
以他之见,若直接对这些“妖孽”委以重任,国朝必将迎来新天地。
“敢问次辅大人,阳明先生是何年岁入仕为官?”
上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下一篇:特种兵:摊牌了,我不是童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