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第156节

  诸位大人试想,开放金矿的消息,如今是不是已经在我大明王朝彻底传开,百姓们趋之若鹜,参与到淘金的大军当中,可谓是络绎不绝,前仆后继的前往秦洲府啊!

  而这番景象,会让秦洲的人口快速积累起来,有助于齐王殿下占领更多的土地!

  一座小小的金矿,若能吸引百万人口,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离开故土,跨越重洋,在秦洲扎下根儿,臣认为,是非常划算的。”

  PS:感谢彦祖的、评价、票票^_^.

滴184章 荒原血性!

  另一名大臣也出列,说道:“陛下,臣也认为,没有必要干预齐王殿下的决策。

  现在,秦洲的当务之急,还是尽可能的占领土地为主,齐王殿下自然知道金矿的重要性,他这么做,无非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大明百姓,能够自愿的背井离乡,前往秦洲开荒。

  毕竟秦洲遥隔万里,可不是樱木岛屿能够相比的。能调动这么多老百姓,殊为不易,即便是朝廷出钱鼓励,都未必能够动员这么多老百姓。

  是以,臣认为,此事无需大动干戈。”

  随后,接着一名大臣出来说道:“陛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陛下既然授予齐王殿下在秦洲的便宜之权,臣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干扰。

  现在,秦洲府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若是朝廷下发一道道圣旨,必然会对齐王殿下的部署产生影响,让齐王殿下做起事情来束手束脚,拖慢秦洲的版图扩展。

  秦洲与大明相隔太远,通讯极为不便利。政令传达到秦洲府,秦洲府再进行反馈,一来一回,消耗的时日太长了。

  一座金矿的收益,远抵不上土地的重要。

  且秦洲府现在已经开始产出各种作物,为我大明王朝提供棉花,玉米,辣椒等等农产品,日后还会有更多廉价的作物送回来。

  而这一份收益,对于23大明王朝而言,可是源源不断的。

  有这么一个大粮仓在,我大明王朝再也不怕遇到任何天灾人祸,即便是连年天灾,我大明王朝也有可能养得活万万百姓。

  陛下,此乃我大明之幸,万不可本末倒置啊!”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沉思不语。

  虽然金矿开放,老百姓可以自由挖矿的消息,让他也大吃一惊,但这些天来,也想了很多。

  老七不可能不知道金矿的重要性,他既然决定放开手脚,那必然也是权衡过利弊,自己这边根本不了解具体情况,如果一道道圣旨追过去,那显得对他太过不信任老七。

  太子朱标站了出来,反对道:“父皇,儿臣以为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金矿自古以来,就没有交给老百姓自由开采的道理,万万不可开此先例呀!”

  随后,其他几位大臣也出来反对,朱元璋权衡之后,摆了摆手,最终说道:“好了,诸位的意思,咱也听明白了。

  不过,老七远在秦洲,咱又给了他便宜之权。那荒凉之地,与我大明王朝本土毕竟不同,诸多地方,自然要有所变通。

  当务之急,还是要占领尽可能多的土地,扩大我大明版图。

  老七这小子虽然懒,但是在大事上,他还是拎得清分寸的。咱相信这金矿的处理,老七肯定也是已经反复讨论过。

  咱们既然帮不上忙,也莫要给他拖后腿,让他放开手脚去做,此事不要再议!”

  太子朱标还想劝说朱元璋,被太师李善长拉住。

  两人彼此对视眼,最终,叹息一声,退了下来。

  朱元璋决定的事情,九头牛是拉不回来的,想要劝他改变主意,难上加难。

  下朝之后,猫头鹰便将朝堂上的信息,写了简报,让家仆送到莱州府,将会随着下一批前往秦洲府的船只,送到齐王殿下的手中。

  朱榑对于朝堂动向,还是非常关心的,之前,他在朝堂上是一点影响力都没有,现在,最起码已经有一只猫头鹰,站在朝堂之上。

  虽然只是一名言官,但对于朝堂的动向,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不至于太过被动。

  尤其是江阴侯前往青州城,为他看家之后,朝堂上的信息,就变得比较闭塞,足足空白了一段时间。

  而现在,大明王朝已经建立了5座格物学院,每一座格物学院的学生,都在1万名以上,现在,陆陆续续已经有一些学生毕业,散布在大明王朝各处。

  更有不少学生,在格物学院的强大资源支持下,在一轮轮科举考试中杀出重围,进入官场。

  虽然他远在秦洲,但他依旧是这些猫头鹰的精神领袖,所有的猫头鹰都是一个团体,自然要维护齐王殿下的利益。

  而这种默契,是其他任何一个派系,都无法比拟的。

  在朝堂上,派系也非常的多,最强大的就是太子一党,如今在朝堂上几乎没有任何对手。

  而其余的,主要以地方派系为主,再就是同一年进入朝堂的某些官员,会结成一些小的团体。

  而不论是哪一种,与格物派这个庞大的团体相对比,都没有那么强大的凝聚力。

  朱榑擅自做决定开放金矿,这件事情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而在这次风波中,朝堂上的这只小小的猫头鹰,也努力煽动着自己的翅膀,影响了朱元璋的最终判断和决策。

  随着一只只猫头鹰渐渐成长起来,格物派的力量,也注定会愈发的强大。

  而在新一批的船队,从秦洲府抵达莱州府之后,一只猫头鹰从船上下来,将一堆图纸送到青州城。

  “王妃,这是殿下让我带回来的图纸,根据这些图纸,可以让作坊制作一些新的商品。

  秦洲府那边儿,人手短缺,主要以生产原材料为主,很多作坊招不上工。齐王府可以大量生产这些商品,然后,参与朝贡贸易或者是民间的海上贸易。

  也可通过商业渡船,送往秦洲府。”

  齐王妃拿着这些图纸,一张一张的翻看,也看不太懂,但她跟朱榑是一样一样的,对于赚钱,乐此不疲。

  “辛苦你了,齐王殿下在那边儿,身体可好?”

  猫头鹰汇报着秦洲府那边儿的各种情况,齐王妃听得非常认真,也不由得有几分想念。

  夫妻二人分别的时间,可着实不短了,而秦洲府那边儿只有朱榑一个人坐镇,他轻易是无法返回的。

  齐王妃写了一封书信,交代了一下这边的情况,让猫头鹰带回去。

  现在,两座齐王府,并头发力。

  秦洲府那边送来大量的原材料,优先供给齐王府的各个作坊。

  而青州城这边,则以齐鲁大地和辽东一带,为根据地,打造一座座新的作坊,生产各种各样的成品,贩卖出去,获取高额的利润。

  现在,齐王府的生意,比当初朱榑离开的时候,做的还要风生水起,规模扩大了一倍不止。

  现在,加上从秦洲那边送回来的各种原材料,愈发的如鱼得水。

  夫妻二人在赚钱一方面,可真是不遗余力。

  朱榑看到齐王妃的回信之后,也是松了口气。

  现在,青州城那边儿形势一片大,倒没有什么需要他操心的。

  而且,王妃还有朝堂的猫头鹰,反馈回来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

  在洪武20年,朱元璋找了个借口,将锦衣卫废除,关闭诏狱,烧毁所有刑具,将刑法大权,再次移交给三法司。

  这个令整个大明王朝瑟瑟发抖的机构,终于暂时消停了下来。

  锦衣卫设立的初衷,其实就是因为洪武12年发生的胡惟庸案件,作为大明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与朱元璋之间的帝相关系,闹得可谓是势如水火,不可开交。

  尤其是当朱元璋得知,胡惟庸给太子朱标连续下了几年毒之后,可谓是杀心四起,对于朝中大臣也充满不信任。

  虽然当时朱元璋靠着开887国皇帝的权威,将胡惟庸打入牢狱,但他依旧多疑不放心,总是担心胡惟庸有更大的阴谋和庞大的党委组织。

  所以,必须也要捕风捉影,实行牵连。

  以便将祸患,消灭在微末之时。

  正常情况下,大明的律法,刑罚皆由三法司主持,也就是刑部审理,大理寺复查,督察院监督。

  像胡惟庸这种级别的官员,通常需要三司会审定罪,皇帝也不会轻易插手。

  但当时朝中官员几乎都与胡惟庸有所牵连,三法司也不例外,所以,朱元璋就撇开了三法司,成立了锦衣卫和诏狱这一类的法外执行机构,安排心腹武将管理。

  但是锦衣卫是很不得人心的,在调查的过程中,仗着皇帝的权威,往往有骄纵不法的行为,酿成了很多的冤案错案,已经脱离了朱元璋的初衷。

  朱元璋已经意识到锦衣卫膨胀太快,权力过大的问题,所以,便随便找了个借口,将设立了5年的锦衣卫废除。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政治头脑是真的强大,并没有让锦衣卫一直存续下去。

  锦衣卫已被消除,整个朝堂一片欢欣鼓舞,简直比过年还要开心。

  所有大臣都松了一口气,因为锦衣卫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在应天府,很多官员平日里吃什么玩儿什么,见过什么人,甚至说过什么话,都逃不过锦衣卫的耳目。

  这些年,栽在锦衣卫手上的官员,可着实不少。大臣们整日里,可谓是如履薄冰,瑟瑟发抖。

  而之前,朱元璋出于对朱榑的信任,并没有派遣锦衣卫前往秦洲,监督朱榑的一举一动,现在锦衣卫直接被废除,朱榑就更没了后顾之忧。

  PS:感谢彦祖的、评价、票票^_^.

第185章 兵器私有化!

  猫头鹰带回来的,不仅是大明王朝的诸多消息情报,还带回来大量的物资,就是由各个作坊生产的商品。

  当然,主要是齐王府生产的各种商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其他帝国商人与大明王朝之间展开贸易,所带过来的新奇玩意儿。

  数量不算太多,但每一样都带了一些。

  这是朱榑特意交代的,到并非是有什么需求,而是想通过这些商品来,推断欧洲以及其他地区工业水平大约达到了什么程度。

  朱榑感觉,最近这几年从欧洲一带过来的商人,所带来的一些工艺品越来越精致。

  他不确定是否与自己这只蝴蝶掀起的效应有关。

  但是像蒸汽机之类的重要的发明,现在应该还没有出现。

  不过,一些玻璃制品,开始大量销往大明王朝。

  其实,大明王朝现在也有自己的玻璃,主要就是集中在齐鲁大地的一个小镇上,但是工艺繁琐,且产量低下,目前对于整个大明王朝而言,依旧属于奢侈品一般的存在,只有达官权贵才用的起。

  而欧洲来的商人,抢占了不小的市场,获得了不小的订单,而且价格更加便宜。

  显然,是已经能够批量生产玻璃。

  这有些出乎朱榑的预料,他隐约感觉,欧洲一带的工业发展水平,可能会有所提速。

  另外,就是从大明王朝带来了1匹马。

  因为秦洲,虽然各种野生动物都比较多,资源充沛,但是,野生马匹是个例外,数量不算太多。

  几乎处于一个灭绝的状态。

  很多部落里,根本连一匹马都没有,即便有一些马,也是非常珍贵的,轻易不对外售卖。

  大明百姓,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在荒郊野岭找到一些野生马匹,并加以驯化。

  而随着进入秦洲的人口越来越多,对于这种牲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首节 上一节 156/3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这个土匪是个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