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第170节

  现在虽然杀伐之心没有那么重,但是只不过是把砍头变成了流放,直接流放到秦洲,再经过长时间的劳作改造,为秦洲的拓展和建设贡献力量之后,再消除他们的罪名,成为庶民,在秦洲安家落户。

  所以,受到牵连的官员数量依旧不少。

  而且,朱元璋特别喜欢株连,一串儿官员被拎出来,后面往往会跟着一个家族,动辄就几百人上千人。

  遇到大的案件,那基本上是以万字为数。

  这就导致朝廷机构常年运转不灵,就跟庞大的机器,总是缺了机油一般运转起来,咯吱咯吱的,苦涩无比。

  大大影响了朝廷机构的运转效率,事倍功半。

  自然,也给皇帝和太子朱标以及朝中的重要大臣,带来强大的工作压力。

  所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也是朝廷机构自身的需求。

  而第2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考虑到秦洲的后续发展,现在秦洲只是拓展了一小片地方,而齐王殿下坐镇其中,总体的治理方式,与封地的方式类似,由朱榑全权管辖。

  但随着后续新建的城池越来越多,朝廷是不可能把那么大的地盘,交给齐王殿下一个人的,必然要派驻新的官员过去。

  现在,朝廷自身的官员,就不太够用。

  所以,并没有往秦洲派遣太多的官员923。

  而为了表示对齐王殿下的信任,朱元璋也是交给他便宜之权,所有事情由他自己做主,以免秦洲府与应天府之间,因为路途遥远,政令不通,沟通起来消耗太多的时长,影响开疆拓土的进度。

  毕竟,现在在朱元璋,太子朱标和朝中大臣的眼中,先圈起地盘来,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后续的权力分配和争夺,需要等秦洲稳定之后,才会展开。

  但是在此之前,也是需要储备一些官员力量的。

  所以,大明王朝的科举考试,这几年就没有停过。

  而今年的上榜名单中,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就是解缙。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传说他小时候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在襁褓之中他母亲就在地上写字让他认识。

  五岁时,他父亲教他诗文,他听一遍就能记住。

  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了。

  十岁,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终身不忘。

  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贯穿它们的义理。

  解缙在去年洪武20年的时候,参加了江西乡试,名列榜首,也就是解元,而在今年洪武21年,解缙中了进士三甲第10名。

  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同年,官至翰林学士。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如果按照解缙原有的历史轨迹,他将在永乐年间,成为大明第一任内阁首辅!

  PS:感谢彦祖的、评价、票票^_^.

第200章 怼天怼地怼空气!

  解缙的晋升速度,是非常快的,在新晋的官员当中,快速脱颖而出。

  很快,他就受到了朱元璋的重视,成为翰林大学士。

  在洪武13年的时候,朱元璋就撤销了中书省,干了两年,朱元璋就吃不消。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奏章,单凭一个人怎么可能审理得过来。

  即便是有太子朱标帮忙,两个人也扛不住啊,为了多活几年,朱元璋,在洪武15年不得不设置殿阁大学士来帮忙,其中就以文渊阁为首。

  这些翰林大学士,相当于机要秘书,用来分担原本属于中书省的一部分工作,干着丞相的活,但是没有丞相的权,不妨碍朱元璋的集权制度。

  大学士,是朱元璋用来解决丞相缺位的法宝。

  别看他们官不过五品,比朝堂上很多官员官位都要低,但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和地位,是非常重的。

  解缙刚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就迅速站在了朱元璋的旁边,可以看得出他的才华以及朱元璋对他的重视。

  解缙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科举考试也是一路过关斩将。

  而且他与格物学院培养出来的很多猫头鹰不同,有不少猫头鹰,甚至能够在一年之内连过几关,直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大明的官员,在官场和读书人的圈子里,频频引起地震一般的轰动。

  然而,他们成为官员之后,大部分都被下放到地方进行历练,只有少部分人留在了朝堂上,但也官位不高。

  可以说,是被分配在一些不受重视的犄角旮旯的官位上,比如说受到所有大臣排挤的言官。

  因为这些通过应试教育,闯过科举考试这条独木桥,踏入朝堂的猫头鹰,其实才华是相对有限的。

  他们的才华,不足以与解缙这样的大才子相媲美。

  不少猫头鹰的官位,在这几年晋升的也比较快,但这主要得益于朝廷机构运转不灵,萝卜坑太多的缘故,只要不犯错误,都能够被提拔上来,不仅仅是猫头鹰这个群体。

  而解缙则是完全凭借自己卓绝的才华,廷试的时候,就锋芒毕露,让朱元璋眼前一亮,对这家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缙在洪武21年的春天,就官至翰林学士。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达到了人生高潮!

  再加上朱元璋对他极为重视,夸赞不绝,更是让解缙出尽了风头。

  朱元璋在奉天殿,偏殿之中,对解缙说:“咱和你呢,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

  能让朱元璋说出这番话的可着实不多!

  解缙这种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的,都要经过廷试,也称为殿试、御试等等。

  简单来说,主考官就是皇帝,除了笔试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面试,朱元璋出题目,这种题目往往五花八门,有时候是当前明朝面对的困局,问问这些学生,自己的见解。

  有时候,是历史上发生的典故等等。

  这是没有定式的,说白了,皇帝想到了什么,就可能问什么,全看临场发挥和个人应变能力。

  君臣奏对之后,朱元璋自然要点评什么。

  过了这关,就可以当官了。所以,也称为皇帝对这些考生的恩情!

  这年头,考生的老师,不仅仅是自己的教书先生。考生也会认自己的考官为老师,以此拉近关系。进入朝堂之后,哪个考生是从哪个主考官手底下过多,这都是恩情,主考官是恩师。

  而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段位,皇帝,也就是所有殿试考生的恩师!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对解缙说,咱俩都这关系了,你给咱出出主意吧,有什么治国良策,也别藏着掖着,都跟咱讲讲。

  解缙在第2天,就呈上了万言书!

  好家伙,浩浩荡荡,一万余字!

  这可不是后代,用键盘敲一万字,也不是用钢笔或者圆珠笔写,这可是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而且,给皇帝的奏章,那都是相当严谨的,一般不存在涂抹的痕迹,以免影响皇帝的阅读体验,坏了皇帝心情。

  这一夜之间,写成万言书,可见解缙的功底是多么深厚!

  这可不是抄写啊,而是解缙的治国见解!

  而且还是文言文,简捷明了,能一夜之间,凑够一万字都极其难得。

  这份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等等观点。

  朱元璋读后,大赞其才华。

  得到夸奖的解缙,更加来劲。

  没过几天,解缙再次呈上《太平十策》进言。

  朱元璋赞不绝口!

  整个朝堂上,一时间,解缙的锋芒盖过了一切!

  他就如同那阳光下的金子,绽放着熠熠光芒,令人无法不注意他的存在。

  朱元璋更是如获至宝,频频问策解缙。

  这些年,虽然连年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不少的人才,但能被他称之为大才的,寥寥无几。

  很多官员才华欠缺,能力不足,根本看不出有担当大任的气场。

  而解缙则非常不俗,这是一个聪慧有自信的新晋权贵,而朱元璋对于这样的人,是大为欣赏的。

  这与他当前对朝堂的平衡之策有关。

  朱元璋一直在打压开国功勋,像刘伯温,蓝玉等等功勋,在朱元璋眼中,是具有一定威胁性的,他们的影响力太大,声望太高。

  就如同一枚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一样,而不少人也被朱元璋认为是荆条上的刺儿,他会把这些刺儿,逐一拔掉,然后,把顺手的荆条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太子朱标,让他顺顺利利登上皇位,继承大统,统御群臣。

  而在打压功勋的同时,朱元璋也一直试图提拔新进的官员。

  这些人可不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他们是通过科举考试考上来的。

  他们的官位不建立在功勋上面,而是朱元璋直接赐予的。

  这叫天恩!

  而且,他们没有复杂的派系关系,相对比较纯洁,不像朝堂上的那些老油条,对于朱元璋而言,新人更容易把控。

  朱元璋也很是提拔了一批新进的官员,而解缙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锋芒毕露,甚至,已经开始敢在朝堂上,对其他老臣公然斥责批判。

  这也让解缙的人缘,不是很好。

  同朝为官,相煎何太急,你丫的的才进入朝堂几天,就这么钢?!

  本来大家就都有嫉妒贤能的心理,一个人太冒头,总是不受人待见的。

  身在高位的官员,会担心这小子冲得太快,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朝堂之间,也不由得传出对解缙的不满。

  “什么玩意儿?々` !”

  “进入朝堂才几天,就敢对咱们这些老臣呼来唤去的,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给皇帝陛下进了两次言,就以为自己是治国之能臣?!”

  朝堂中,已经不少人受到解缙的弹劾,把一帮老臣气的吹胡子瞪眼,鼻子都给气歪了!

  “殿下啊殿下!你倒是管管他呀!”

  不少老臣围着太子朱标,让太子朱标管管解缙。

  毕竟,这朝堂上,如今太子朱标,一党独大,不少大臣,都是以太子朱标为首。

  然而,很多新进的官员,他们并不管太子朱标如何如何,而以朱元璋马首是瞻,谁在皇位上坐着,就听谁的。

首节 上一节 170/3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这个土匪是个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