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第2节

  朱榑看到奖励,喜不自胜,随后仔细一品这个任务,心中一惊,就藩?

  如果按照历史走向,他需三年之后,才能到青州就藩,正式成为齐王。

  系统却要求他尽快就藩!

  难怪奖励这么丰厚,原来任务难度大啊!

  就藩那是朱元璋说了算的,岂是他想就藩就能就藩的。

  按照原有的历史轨迹,自己三年后才能就藩,但他现在,显然等不了那么久!

  不过转念一想,朱榑也就释然。朝堂之上,自己人微言轻,什么都做不了,而且,京城耳目众多,自己即便凭借系统做出一些惊天骇地之举,搞不好非但无功,反而惹来麻烦。

  不论是太子朱标一党,还是四哥朱棣一党,都断然不会坐视自己做大而不管。

  毕竟,这个大明,与自己印象中的大明,还是有些出入的,比如朱元璋,没有想象中那般巨丑无比,比如太子朱标,身体浮肿的厉害,比如刘基刘伯温被他拜为老师,保了下来,现在还活着,比如大哥朱标已经定下太子之位,朝堂上还存在太子之争···

  朝堂,就是个是非之地啊。朱榑跟在后面旁听,已经不知道见识过多少人头滚滚落地!

  朱元璋的杀伐之气,太重了!

  虽然杀不到自己头上,但肯定是到自己的封地更舒坦啊!

  应天府这鬼地方,压抑的很!

  可是,怎么才能离开朝堂,到齐地就藩呢?

  朱榑呲牙咧嘴,连连摇头。

  末端的朱榑摇头晃脑,不由得引起高坐龙椅的朱元璋的注意。

  “怎么,老七,你有话说?”

  现在,朝堂之上,正在讨论国库空虚的问题。现在大明初定,这些年虽然休养生息,但朱元璋纵观其他朝代,觉得自己国力恢复的速度,还是慢了许多。

  若是遇到什么战事、天灾,这点家底,根本不够霍霍。

  群臣提了各种建议,但却是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

  便宜老爹点到了自己,朱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正好趁机,离开朝堂,到齐地就藩!

  朱榑收拢心神,踏步而出!

  “父皇,儿臣,有本要奏!”

  此言一出,朝堂微微哗然,纷纷扭头望向后方那还没彻底长开的七皇子。

  七皇子可是鲜少发言,大臣们不由觉得有些有趣,倒想看看,这七皇子能在朝堂之上,提出什么好的建议。

  朱元璋闻言,也是哈哈大笑:“好啊,咱家老七,也知道替老子分忧了!”

  群臣哄笑。

  太子朱标、四皇子朱棣,也不由得侧身望向后面一直不起眼的七弟。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于朱榑身上,只听朱榑缓缓开口。

  “儿臣认为,要想快速让我大明富庶起来,有两个计策可行!”

  PS:新书期数据很重要,各位彦祖请送点鲜花、评价、票票^_^

第3章 质疑国策,斥责陛下?!

  第3章质疑国策,斥责陛下?!

  朝堂微微有些骚乱。

  群臣目光彼此对视,又暗暗摇头。

  现在,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最受重视,最有可能承接国本的皇子,就是皇太子朱标,这一党,实力最强。朱元璋早早就确立太子之位,朱标基本是历代太子中最稳,实力最强的一个,班底也非常豪华。

  不过皇太子朱标自从当上太子之后,身体一向不怎么好,体态日渐臃肿,现在更夸张,走个路都喘。怎么个夸张法呢,与后来的朱高炽有点类似!

  这些天,朱榑甚至发现太子朱标眼睛都有些浮肿。他隐约觉得太子不对劲,但没有证据。印象中,太子朱标虽然参与的战争不算多,但也算是跟着朱元璋从血雨腥风中趟过来的,身体不应该这么差劲才对。

  而且很奇怪,之前什么事没有,当上太子不久,身体就逐渐变差。

  但自己看的历史小说偏娱乐,有出入也正常,即便是正史,也未必都对啊。就像朱元璋,虽然谈不上好看,但也绝算不上巨丑,自己看过的画卷和描写,夸大成分不少,多多少少带有抹黑的意思。

  反观四皇子朱棣,一表人才,能文能武,功勋无数,实有贤君之风采!

  所以,不少大臣,是拥护朱棣的,当然,以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的兄弟居多,理由无需多言,无非是为了自己能有个更好的前程,毕竟,现在朝廷关要位置,都被倾向太子的官员垄断。

  朱棣这一党,虽然不如太子一党,但也不容小觑,当下,已经成了一些气候。

  其实,朱元璋早早就定下了太子之位,朱标的地位很难动摇。但朱标,哪都好,就是太过仁慈,这对于普通百姓,自然是美德,但对于帝王,走的太顺,可就未必是好事。

  朱元璋这一路走来,踏上帝位,什么样的事情没经历过,背后被人捅过多少次刀子?!

  所以,为了磨砺朱标,朱元璋曾经密诏四皇子朱棣和诚意伯刘基。

  “兄弟里面,就老四你能跟你大哥吵吵几句,不如就你来做太子的磨刀石吧。”

  朱棣脸都垮了:“父皇莫开玩笑,我和大哥兄弟情深,大哥就算把我脑袋砍了当球踢,我也绝不会与他抢夺太子之位。”

  长兄入父,朱棣哪敢跟大哥争啊,还不让人喷死!

  “咱说你行,你就行!诚意伯主意多,你帮着老四,多出主意。”

  于是,朝堂上开始开始出现两派,一派是太子一党,一派是四皇子朱棣一党。但明面上,在朝堂上针锋相对的,实际上是刘伯温与李善长两个带头大哥。

  结果就是,李善长没弄倒,还被李善长培养出一个更强大的胡惟庸!在胡惟庸的手段下,刘伯温被贬回家一次。而实际上,这才是朱元璋想要的效果,刘伯温,功劳太大,声望太高了!不能让他一家独大!

  让朱棣做磨刀石,只是为了把刘伯温绑在朱棣的战车上,然后,再借李善长的手,收拾掉刘伯温!

  当然,胡惟庸的崛起,算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了。

  朱棣虽然是块磨刀石,但好歹能提拔一下自己手底下的将领们,但朱榑嘛,在朝堂上是一点存在感和影响力都没有!饶是他拜了好几位老师,也没有哪个大臣拥护他。

  比如刘伯温,整天一副与自己划清界限的样子。老师啊,你怕是不知道吧,要不是我,你应该已经死掉多少次了?!

  此刻,大臣们纷纷扭头望向七皇子,这七皇子朱榑突然被皇帝点名,不但不惊,反而有本要奏,还直言有治国良策,不但有,还特么有两个??

  这显然是有备而来啊!!

  这是要干啥?!

  这是打算在陛下面前表现,与上面的几位哥哥争一争吗?!

  这老四不懂事,怎么老七也开始不懂事了?

  只是大臣们,都不知道,到底是哪些大臣力挺七皇子,所以,彼此对视,希望瞧出一些端倪。

  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徐达等人纷纷暗中摇头,表示自己对这位七皇子可没兴趣,自己可没怂恿他在朝堂上胡来!

  朱元璋稳坐高位,看似散漫,但帝王之威严加身,不怒自威,他将朝堂一切,尽收眼底,也在猜测,是否有人想故意把老七推出来。

  太子之争,关乎国本,历朝历代都是免不了的。

  但朱元璋早早就立下皇太子之位,就是不想看着自家儿孙自相残杀。

  现在,有朱棣制衡太子,就已经足够,他倒要看看,哪个不长眼的,敢再把自己的其他儿子当棋子,推到太子之争的风口浪尖上来!

  朱元璋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朱榑身上。

  “那你倒是说说,有何良策?”

  朱榑面向群臣,朗声道:“当下困局,首因,是海禁!

  自古以来,靠山吃山靠靠海吃海,我朝却严令,‘片板不得下海’,等于断了很多百姓的根基。

  父皇断了百姓财路,这不是逼着他们去当海盗吗?”

  此言一出,朝堂轰然。

  七皇子居然质疑国策,言语之意,还斥责当今陛下,把百姓逼得去当海盗?!

  不论是文臣刘伯温,还是武将徐达等人,纷纷惊了一跳,连连给七皇子使眼色,让他赶紧闭嘴,千万别再说了。

  太子朱标瞪大眼珠子,望着自己这个七弟,好似第一天认识他一样。

  四皇子朱棣也是傻眼了,这特么是哪个混账玩意,给我七弟出的主意,让他在父皇面前如此谏言,这不是置我七弟于死地吗?

  原本散漫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不知何时,已经坐正了身体,脸色不知不觉变成猪肝色,身体都被气得发抖!

  海禁,是洪武初年就定下的国策,第一目的,是为了对付倭寇,防止倭寇入侵。

  第二,是建朝之初,张世诚,方国珍、陈友谅等残余势力逃亡到东南沿海地区。虽然是残余势力,但他们的实力仍然相当强大,在此地他们常常侵扰浙江、淮阳等地,又联合了倭寇势力在海上烧杀抢劫,扰乱边境。

  朱元璋曾派兵前往清剿,但仍然没有彻底铲除。洪武六年,张汝厚,林福等人自立元帅,聚众反明!这沿海一带,就一直没消停过!

  加上明朝初期,国内商品并不发达,没有海运需求。而‘厚往薄来’的对外策略,导致进入明朝的银子不多,流出去的却是几倍,给经济带来不少压力。

  在种种大背景下,才制定海禁国策,只允许周边国家朝贡贸易。

  到现在为止,叛军余党和倭寇依旧常有联合作乱之举,令朱元璋烦不胜烦,却无法根除。

  朱元璋早就明确表态,这个国策,不可动摇,谁再敢提反对意见,杀无赦!

  好嘛,群臣没人提了,倒是把自己的儿子推出来当出头鸟!!

  朱元璋,以及群臣,都不认为七皇子能有如此见解,在他们心中,都在怀疑,是有大臣暗中作祟,故意把七皇子推出来,试探皇帝的口风和态度!

  朱元璋要是不生气才怪呢。

  这可是自己的亲儿子啊,他能真的杀无赦吗?!

  朱榑偷偷瞄了眼朱元璋,瞧他似乎有些生气,但还没太大反应。

  药劲不够啊!

  只听朱榑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其二···”

  朱榑好似没有察觉朱元璋的异样,还在滔滔不绝的讲着他的治国良策。

  群臣冷汗直流!

  这特么,还有其二!!!

  七皇子,您当真不怕死不成??!!

  朱榑的声音,在朝堂之上回荡。

  “儿臣认为,当重视商贾,提高其地位,可入朝为官!商贸一旦畅通,则钱财、货物加快流转,可使我大明快速恢复国力!”

首节 上一节 2/3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这个土匪是个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