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第204节
但是大明王朝本土的房舍,尤其是民间的房舍,都是以茅草屋为主。
普通的台风倒还好一些,像遇到如此大级别的台风,就有些扛不住了。
大量地区被飓风袭扰,成为重灾区,死伤1余人,
大量田产被淹没,田里的农作物,包括老百姓,家里的很多粮食都给泡坏了,有的被水或者泥石流冲走。
朝廷收到消息,展开紧急赈灾。
因为当地的很多粮食都被毁掉,需要从外地征集大量的粮食,包括应天府也紧急往那边派粮。
但是在短时间内,受灾地区的粮食,极度紧缺,粮价飙涨。
而这些年,商贸活动非常活跃。甚至有不少读书人弃文从商,在这个时代,商贾属于末流,但是随着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开放海禁之后,商业活动带来的巨大利润!
老百姓发现,在这个时代,其实做商贾也同样能够活得非常滋润。
所以,很多落榜的读书人,有不少转变成了商贾,而商贾都是逐利的,在得知东南沿海一带受到重大灾害,粮价飙涨之后,大量商贾拉着一车车的粮食前往灾区。
在商贾的角度上,他们是为了追逐暴利。而在朝廷的眼中,就成了哄抬粮价。
加上灾区不断出现流民,灾情有扩大化的迹象,死亡人数开始增多。
朱元璋彻底愤怒了,受到台风影响,直接死亡的人数不过1余人,然而,饿死的老百姓却已经超过了2多人。
东南沿海一带的商业,是最活跃规模最大的,各种小作坊,鳞次栉比,导致大量农民转化成作坊里的长工,这一带的人口密度极大,每天消耗的粮食也非常惊人。
急剧飙升的生活成本,让灾区的老百姓,非常艰难。
而每天消耗的粮食,居高不下,导致粮价也始终没有彻底降下来,再加上本地的一些商贾,囤货居奇,彻底引发了朝廷与商贾之间的矛盾。
朱元璋本身就瞧不起商贾,直接派出钦差亲自督查此事。
短短时间内,滚滚人头落地,受到牵连的商贾数不胜数。
大量商贾被裹挟其中,足足有7个家族,被株连!
商贾的圈层,一片哀嚎之声。
朝廷的一刀切手段,误伤了很多商贾,实际上,外地的商贾大量运送粮食到灾区,效率远远要高于朝廷的赈灾行动。
朝廷这边赈灾,先要上报朝廷,朝廷再紧急调度,中间官员再层层剥削,真正落到老百姓手里的,并不多。
在暴利面前,所有商贾却在第一时间,就日夜兼程往灾区运送粮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贾自发的市场行动,抑制了粮价的上涨,甚至还把当地的价格打下来三分之一。
虽然说本地有一些商贾囤货居奇,哄抬粮价,但是想让粮价真正的降下来,必须要让灾区的粮食足够充沛,供大于求,粮价才会缓缓下落。
而不是朝廷喊一嗓子,粮价就能自己降下来。
没有这么多的商贾,往灾区送粮食,粮价想要落下来根本不现实。而正是由于这些商贾在利益的驱动下,疯狂往灾区输送粮食,导致粮价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
但是在朝廷的眼中,这个价格依旧是不可接受的!
因为现在的粮价,比起正常的粮价来说,足足增长了几倍啊!
老百姓哪里承担得起?!
这一场血案,让商贾瑟瑟发抖。
而在此事过后,不少心灰意冷的商贾,开始举家搬迁到秦洲。
因为所有的商贾都知道,秦洲的商业环境是最好的,而齐王殿下对于商贾的容忍度,也是最高的上。
新一轮的移民,因为商贾的大规模迁移,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自发的人口迁移行动!
而这是朱榑和大明朝廷,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PS:感谢彦祖的、评价、票票^_^.
第236章 蓝玉密谋朱允熥!
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愿意离开故土。
在这些年,很多老百姓是因为破产,家境困难,获罪等等情况,而被迫迁移到秦洲。
普通人,对于故土有很深的情感。
即便是商贾,也讲究落叶归根,一般都会以自己的家乡为大本营,发展自己的商业。
赚再多的钱,最终还是要荣归故里,修葺祖宅。
越是庞大的家族,越不会轻易动迁。
别说是到秦洲那么远的地方,即便是大明王朝之内,从一座城池迁移到另一座城池,都是非常艰难的一个动作。
只有遇到大荒之年,才可能发生这种大规模的迁移。
除非逼不得已,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举家迁移?!
而这一次,随着朝廷对商贾大肆杀戮,滚滚人头落地,还有不少知名的商贾,整个家族都被牵连。
让整个商界的圈子,是又惊又怕。
大量的商贾拖家带口,决定前往秦洲定居。
在以前,他们没的选择,不论怎么挑,都还是在大明王朝的地盘之内,然而,现在却多了一个选择,可以前往秦洲。
虽然秦洲,也属于大明王朝的版图,但是那里有齐王殿下坐镇,商业环境非常宽松。
不少商贾家族,变卖了家产,携带着这些年积攒的财富。前往秦洲定居,有的人自己采购了大量的船只,有的人乘坐商业渡船。
大明朝廷并没有什么感觉,因为这些年,前往秦洲的人并不算少,每天都会有赶到港口的大名老百姓。
但是秦洲那边的感觉,就非常明显,因为040秦洲的总人口,本身就不是特别多。
在一段时间里,一个多月的时间,赶过来登记的人口,就高达30万之多,这可是非常恐怖的一个数字。
大部分人都被朱榑安排到东海岸一带,加快东海岸的拓荒和防线的建设。
这可把朱榑和众多猫头鹰给乐坏了,简直就是意外之喜啊!
而且,这个趋势还在持续,想来,还能增加不少的人口,估计一百万,不成问题吧。
商贾与寻常的老百姓,有很大的不同,普通的老百姓前来秦洲,是为了发财的,而商贾,则是本身就带了大量的财富一起过来。
这个群体在秦洲安家落户,迅速带动了东海岸一带的发展。
这些商贾不但数量多,钱也多,各种产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因为大量商贾家族的迁移,秦洲这边的变化,着实不小。
但应天府根本没功夫搭理这边,因为太子朱标,病了。
这可把所有人给急坏了。
如果是小毛病也就罢了,这次,居然一病不起。
太子关于国本,而且,朱元璋对朱标花费了很多心血,投入了很深的感情。
在打下江山的当年就,立朱标为太子了。一当就当了这么多年。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和人力、物力以及各方资源,想尽一切办法,要将朱标打造一代守成明君。
朱元璋频频到太子府邸探望,心中疑窦也再次升起。
没办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总担心是不是又被人下毒了,或者被太医陷害等等。
派人仔细查了一翻,也从外地请来大夫查看,确认不是受人陷害,才暗暗松了口气。
朝中大臣也慌了手脚,现在,朝堂上的派系众多,但一般都是以地方划分的派系。
总体而言,大多数朝臣,都站在太子朱标这边,朱标的势力和人脉,忠于他的死党不计其数。可以说,整个大明王朝的资源大都向太子朱标靠拢。
如果太子朱标一病不起,那事情可就大发了!
太子府中的女眷和太子朱标的几个儿子,环伺旁边,都是焦急不已。
冷不丁的,太子府的顶梁柱倒下,整个府里都乱了套。
现在,元妃常氏,也就是原太孙朱雄英的生母,早就病逝十几年了。
当家的是继妃吕氏,她对儿子朱允炆嘱咐道:“如今,你父王病重,你当床前伺候着,不得离开,听懂没?”
朱允炆眼珠明亮,点头应道:“母妃,我懂,你就放心吧,我白天晚上,都守在父王身边,寸步不离。父王若是去了,我肯定在跟前,我保证,第一个哭!”
吕氏一巴掌甩在朱允炆脑袋上:“胡说八道什么?”
吕氏吓到左右张望,确认没有人听到,才放低声音说道:“莫要乱说,让人听见!”
朱允炆吐了吐舌头:“知道了,母妃,我的意思是,父亲病一天,我就守在床边一边,皇爷爷来到时候,我绝对在跟前!”
吕氏这才满意的点点头,自己这儿子,还是挺聪明的,一点就透。
如今,太子府是吕氏做主,朱允炆是新的长孙!
现在,朱允炆还没有被正式册封太孙。
若是这次朱允炆能够好好表现,太孙之位,想来就稳了。
至于太子朱标真的一病不起,吕氏不敢想,若真是那样,天都要塌了!
这天晚上,朱允熥和朱允炆守在太子朱标的床前。
朱允熥是太子朱标的三儿子,元妃常氏所生,不过,如今正妃变成了吕氏,朱允熥又没了娘撑腰,想要争夺太孙之位,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朱允炆发生什么意外。
不过,这小子也没那么多心眼,压根就不往这方面想。
夜色深了,朱允熥打了个哈欠。
旁边的朱允炆被传染,也打了个哈欠:“老三,你困了就回去睡吧。”
朱允熥摇摇头说道:“二哥,我不困,父王躺了这么多天,还不见好,我睡也睡不踏实,就在这里守着父王吧。”
朱允炆狠狠瞪了朱允熥一眼:“哥哥的话也不听了?!让你回去就回去,哪那么多事,咱家现在够乱的了,你若是再整个风寒,病倒了,我到时候,是照顾父亲,还是照顾你!”
“二哥,我”
“行了,别废话,我在这里守着父王,你回去睡吧。”
“二哥,那我走了。”
朱允熥被朱允炆支走,独自守在床前。
奉天殿偏殿之中,朱元璋处理完奏章,已经快凌晨十二点。
看了看旁边的机械钟表,朱元璋站起身来。
上一篇:抗战之这个土匪是个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