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第82节

  靠着超远的射程,超强的杀伤力,直接将对面的敌军杀破胆,连连后退。

  对面的敌军,隶属于元梁王。

  元梁王,原本是云南王,后因立功受封,才改成梁王。是云贵川当前最重要的两股势力之一,除了他,就是元右丞观甫保了。

  南征大军连战连捷,凭借洪武步枪,打的梁王毫无招架之力,最终,只能派兵扼守江岸,试图凭借天险,挡住大明军队。

  傅友德将军采纳西平侯沐英的建议,督将士正面佯攻,另遣奇兵暗从下游渡江,绕至梁王军阵后,在山谷间树旗帜、鸣金鼓,守军见势惊乱。

  沐英将军乘势率军渡江,大败守军,俘达里麻以下2万余人,大败达里麻所率10余万精兵,占领了曲靖。

  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水陆交通要道,明军占领曲靖,等于扼住了云南的噤喉。

  梁王一路逃窜,最终,自缢身亡。

  南征大军,终于取得实质性胜利!

  捷报传回朝廷,朱元璋大喜,朝堂一片欢05呼。

  打了将近一年,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战果,而朝廷送去2把洪武步枪,才短短时间,就让元梁王自缢身亡。

  一时间,洪武步枪的威力,被夸大到极致!

  从朝堂到民间,对其都是赞不绝口。

  而这款武器装备,可是从齐王殿下那里得到的。

  于是,齐王殿下的名声再次达到巅峰,再加上明年开春之后,将有大量的渔民,乘坐自家渔船,跟随秦王殿下一路往东,跨过王阳,踏上樱木岛屿的土地,进行开荒。

  齐王殿下的名号,响彻整个大明土地。

  他的声望,甚至一时间超越了太子朱标,就更不用说燕王朱棣了。

  不过在击败元梁王之后,大明军队的进攻再次放缓。

  一来,是遭到了元右丞相的顽劣抵抗,另外,就是2把洪武步枪的归属问题。

  这2把洪武步枪送到征南将军傅友德手中的时候,陛下是有旨意的,令他加快进攻速度,平定云南,搞定之后,朝廷还要收回这2把洪武步枪,送到北边,给北征军使用。

  现在,大明王朝南征北战,两线开战,而且都是庞大规模的战争,相比起北边,南边的战争规模相对小一些。

  但是难度依旧不小啊,这里到处崇山峻岭,敌人拒首/发,于,群9;8"0?2ュ0,@5ヘ8?5♀6守各处要塞,易守难攻。关键是,经常出现平定一波,又闹起一波叛军的情况。

  简直就跟韭菜一样,一茬接着一茬。

  这2把洪武步枪调走了,后面再有战事怎么办?

  这2把洪武步枪还能要回来吗?

  北元战争可是一场浩大的战争,想要彻底击败庞大的北元朝廷,岂是一日之功?!

  到时候,自己需要洪武步枪的时候,又给跟谁要?!

  朱元璋的意思,赶紧把南边平定了,然后,好集中精力对付北元,但是征南将军也不傻呀,这2把洪武步枪交出去,那还能拿的回来?!

  他很清楚,这玩意儿的制造难度,可大着呢,大明王朝加起来也就是2多把,现在更是绝大部分被握在自己的手中。

  可一旦击败了原右丞相,那这2把洪武步枪,就得集体上交,等自己手里再攒2把,鬼知道得等到猴年马月。

  于是,征南将军傅友德,就多长了个心眼儿,索性放慢了进攻频率。

  目的也没别的,就是想留住这2把威力十足的步枪!

  朱元璋如果知道傅友德心里怎么想的,估计将他千刀万剐的心都有。

  可没办法,现在这个时节,洪武步枪的诱惑力太大了。

  即便是征南将军,也抵挡不住呀,到手的宝贝,谁舍得再送出去!

  何况,南方本身就不安宁,今天平定了,转头大明军队一走,绝对又要闹出乱子。

  到时候,还要来平定叛乱,而手里如果没有这种神兵利器,自然难度又要大的很多。

  而另一边,燕王朱棣算计着,步枪差不多该交付给军队使用了,也是快马加鞭送到应天府,向朱元璋索要,可惜还是晚了一步。

  朱元璋已经把2把洪武步枪,送到了云南!

  燕王朱棣收到消息之后,是仰天长叹,无比惋惜。

  他这次和蓝玉带兵出征,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是说实在的,不痛不痒,表面上是赢了,但是,并没有伤及到北元朝廷的根本。

  这一次北征大军,足足有25万兵力之多,蓝玉带着20万朝廷大军,燕王朱棣从自己的封地,带了5万大军出来,可谓是浩浩荡荡。

  但是北元朝廷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他们本身就占据地理优势,还有一位位名将坐镇。

  面对大明,他们也是几十万大军拉开阵势。

  大明的北征军,并没能讨得太大的便宜。

  本想着利用步枪的优势,给北元军队一个重击,结果2把洪武步枪又送到了云南,所有的算盘,都落了空。

  眼看着到了冬天,到时候,这仗可就更不好打了。

  一旦下雪,道阻难行。

  双方之间,搞不好还要暂时休战。

  而回到青州城之后,朱榑发现武器作坊已经临近停工。

  一来是天气转冷,二来是武器作坊的铜,已经消耗的不多了。

  朱榑又临时兑换了一点,但是,数量不多,因为他把主要的经验值用来兑换棉花。

  现在大明王朝还没有普及棉花这种经济作物,棉花的产量相对比较低,他还需要自己从系统中进行兑换,才能补充纺织作坊的用量。

  而等着济南府的纺织作坊,建造起来,开工之后,棉花的用量,会更加庞大。

  他必须预留足够的经验值,毕竟,现在棉布,所以对于齐王府而言,可是一个收入来源的大头。

  而且,还关乎几万名女工的生计。

  不过,也不算太大的问题,明年开春,就要前往樱木岛屿。

  到时候,想方设法多搞一些铜回来就是了。

  与此同时,他也给朱元璋去了信儿,让他联系铜矿,抓紧时间送些铜过来。

  大明现在的铜实在是太紧缺了,朱元璋也很头痛,但是他也很清楚步枪的重要性,哪怕是勒紧裤腰带,也得优先供给给武器作坊。

  同时,他也对外宣布,明年开春之后,前往樱木岛屿的开荒行动,铜也是重中之重,抢回来的铜,可以当做金银,用来抵消赋税。

  而就在沿海一代的百姓,甩开膀子,打造船只的时候,宋濂带着大批儒生来到应天府,抵制朝廷刚刚达成的决策。

  宋濂别看在朝堂之中不起眼儿,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但他在民间的声望,尤其是在儒生之间的声望,是极高的他。

  他振臂一挥,顿时吸引来无数儒生,赴汤蹈火,非但如此,朝堂之上的言官,也开始抨击刚刚制定的国策。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

  朝廷居然会鼓励百姓当海盗?

  这件事情如果真的做实了,明年开春真的开始实行了,那么大明王朝,将遗臭千年万年。

  百姓是爱看热闹的,在不久之前,皇宫门前跪了数万沿海一代的百姓,而如今,宋濂又带着数百名儒生,跪在皇宫门410前,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周围的应天府百姓,围了一圈又一圈,望着这些衣着整洁的读书人,指指点点。

  读书人在这个时代,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像宋濂这种具有极高名望的老前辈,就更不用说了,那可都是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

  但是今天,百姓们对他们却很少有那种敬畏仰慕的心思和目光,因为在这件事情上,老百姓与朝廷官员,与这些读书人的想法,是不一致的。

  老百姓很淳朴,倭寇抢了我的,那我就要抢回来,倭寇杀了我的家人,那我就要让他们以命偿命。

  倭寇肆虐这么多年,也没见你们这些读书人跳出来,到海边去抗击倭寇。

  齐王殿下出了这么一个好主意,你们反而要阻止!

  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虽然没人敢上前动手殴打这些读书人,但是一圈圈百姓,围在四周,各种冷嘲热讽,自然也钻入了宋濂和众多读书人的耳朵当中。

  其中,几名脾气暴躁的读书人,还面红耳赤的与周围的百姓争执起来。

  然而秀才遇到兵,道理根本讲不通,老百姓更不会顺着读书人的思路去跟他们辩解,无非就是谁的嗓门大,谁更加有理。

  而皇宫之内的朱元璋也怒了。

  他啪的将宋濂的血书摔在地上!

  宋濂联合民间有名望的读书人,联名呈给皇上血书,希望能力挽狂澜。

  但动不动就血书,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是极其具有侮辱性的!

  上一次,万人血书通过了,那是因为外面的百姓,跟他站在一起,一同对抗太子和朝中群臣!

  但这一次不同,自己都已经定下的事情,你居然带着一群读书人,跪在宫门口,反对咱,往咱脸上抹黑,你居心何在?

  莫不是,真以为咱不敢杀你?!

  PS:感谢彦祖的、评价、票票^_^.

第110章 大明百姓杀来了!!

  宋濂都已经退休了,原本朱元璋并没有想把他怎么样,可万万没想到,他自己居然跳了出来。

  浩浩荡荡,带着数百名儒生,跪在宫门口,让他难堪。

  即便是朱元璋,也不得不重视起来,因为宋濂这个人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强了,他可是明朝的当代大儒,而不仅仅是太子的老师。

  在朝堂为官的时候,宋濂这个人一直为人谨慎,每次上朝回家,在和家人交谈时,都没有一句话,哪怕一个字涉及到朝廷事务,当有人问到他朝中之事的时候,他就微笑不言。而以手指指着家中墙壁,墙壁上是他亲自写的温树二字,不言温树,这个成语,就是来自宋濂,用来比喻行事谨慎缜密之人。

  朱元璋对宋濂这个在儒生当中有极其影响力的大臣,还是非常重视的,在他告老还乡的时候,朱元璋曾经亲自给他设宴饯行。君臣洒泪而别,并且相约以后,每年皇帝过生日的时候,宋濂都可以进京相见。

  所以,宋濂跳出来,带着这么一大帮儒生给朱元璋施压,是朱元璋做梦都没想到的。

  儒生,代表了当今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才是上流,商人哪怕有再多的钱,也是末流。

  可想而知,宋濂在皇宫外闹这么一出,会对大明产生怎样的影响?

  别看他只带了几百个读书人,然而,其影响力却已然胜于那数万名沿海百姓。

  而宋濂也有他不得不来的道理。

  皇帝做出如此谬误的国策,不论从道义,还是从法理,都讲不通,哪有皇帝,让自家老百姓去当海盗的呀,可谓是荒唐至极。

首节 上一节 82/3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这个土匪是个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