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第9节

  价格差不多,而这细盐品质,明显好很多,盐巴杂质多,粒大,远没有细盐使用起来方便。

  而且,细盐,之前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现在,却跟普通盐巴价格差不多。并且,这是齐王殿下的生意,买卖没什么风险!

  婚丧嫁娶,用来送人等等,使用这种细盐,可谓物超所值啊!

  虽然细盐并没有取代盐巴,真正贫困的百姓,大多数时候,依旧还是使用盐巴,但是对盐商的利益,产生了很大冲击。

  他们已经在齐地,无法随意提价,谋取暴利。

  甚至为了稳住市场,不得不对盐巴进行降价,以便与细盐进行价格区分,降价而增加销量。

  没办法,这既然是齐王殿下的财路,盐商们自然说不出什么,只能任由他掠夺原有的市场份额,在齐王的地盘,区区盐商,不管什么背景,谁敢跟齐王殿下作对。

  而与细盐普及开来的同时,第二波齐王派出来的商队,也带来第二个消息。

  只要是齐地内的地主,都快要从齐王那里采购高产的地瓜和土豆种子!

  而且,第一年采购,并不需要支付银两,只需签订合约,所获收成,齐王府十得其三即可!

  这可是妥妥的诱惑啊,对于每一名地主而言,都拥有巨大的诱惑力!

  不需要支付银两,就能获得高产农作物,有赚无赔啊。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土地,让佃户打理,然后收成的时候,分给齐王殿下三成即可。

  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虽然大家对传言亩产百石的说法保持怀疑态度,但消息,毕竟是从齐王殿下那里传出来的,万一,是真的呢?!

  尤其是齐王殿下拿出所有人都见所未见的精盐、细盐,甚至比进贡的食盐品质都好,对于这齐王的手段,都有些惊为天人。

  搞不好,这两种亩产百石的农作物,也是真的。

  一名名地主,纷纷动心,将名字和能够提供的田产数额报给齐王殿下的商队。

  PS:感谢彦祖的鲜花、评价、票票^_^

  。

第14章 井水不犯河水!

  朱榑刚到基地,就搞出这么大动静,自然是瞒不过布政使铁铉的。

  布政司内,铁铉坐在桌旁。

  桌子上摆了一小袋儿精盐,这是他让属下刚刚从齐王殿下的商队手里买到的。

  最近,精盐闹得沸沸扬扬,也传入他的耳朵当中,得知是齐王殿下的商队所售之后,也让人买来一点,尝尝新鲜。

  而当精盐摊开之后,他眼珠子都差点瞪出来。

  “这是盐?”

  他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食盐,甚至,不敢相信眼前这亮晶晶的东西,真的是食盐。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粗盐,好一点儿的,颗粒如同米粒般大小,泛着微黄之色。这是提纯精度不够的缘故,并非纯白之色。

  更便宜一些的,直接是大块凝固在一起的盐巴,也是寻常百姓家最常用的食盐。

  还有一种高档货,那就是细盐,这是达官权贵,富商地主才能吃得起的精品食盐。

  而铁铉的府邸也养了一大家的人,但饶是他是布政使,众多盐商要巴结他,府邸内也达不到天天吃细盐的程度。

  而他之前所食用的细盐,与眼前的精盐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眼前这白花花均匀而细碎的精盐,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晶莹的光泽,简直比雪花还要漂亮,就好似艺术品一般,美得让人窒息。

  他不敢相信,食盐会精细到如此程度!

  进贡的细盐,他也是见过的,但也达不到如此程度。

  铁铉啧啧称奇:“这就是齐王殿下的精盐啊,难怪售价如此之高,确实物有所值。”

  负责办事的属下,嘿嘿一笑,又摊开一个小包裹。

  而这一次,出现在桌面上的,是当前市面上已经开始大肆泛滥的细盐,也是齐王殿下的商队,大肆推广的一种是商品。

  这才是商队获利的主力,毕竟能买得起精盐的人,都是达官显贵,富商地主,客户群体相对比较有限。

  但是齐王府的细盐,只比普通的粗盐盐巴贵那么一丢丢,相较之下,性价比极高,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忍不住采购一点,即便自己不舍得吃,也会拿来用在婚嫁丧娶,或着当做礼物送人等等。

  “大人,这精盐啊,实在是太金贵了,也就是像您这样的大人物才吃得起,咱们小的呢,也就是吃点儿细盐罢了。”

  这是属下刚刚给自家买的细盐,颇有些在铁铉面前显摆的意思。

  毕竟,这细盐品质也非常不错,还特便宜!

  铁铉再次瞪大眼睛:“这细盐的价格,我听说只比粗盐贵那么一成。没想到,品质竟然如此之好?!”

  看得出来,精盐和细盐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

  这种细盐,比精盐的颗粒要略大一些,显得没有那么精致。而颗粒略有大小之分,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均匀。

  通体也是晶莹剔透,白花花一片,但是颜色比精盐要暗淡一些,如果两者不在一起对比,这细盐也完全称得起精品。

  但与精盐一对比,差别就出来了。

  不过它的价格,只是比粗盐贵那么一点呀,这性价比已经非常高了!

  这原本只有达官权贵,才能吃得起的细盐,已经有条件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虽然不可能天天吃,但最起码也算是买得起了。

  布政使虽然啧啧称奇,但也并没有太当回事儿,齐王殿下毕竟是宫里来的,手段通天,找一些匠人,把食盐加工,区分一下档次,这份实力,他应该还是有的。

  “咱们这个齐王殿下,刚到齐地,就忙着聚敛钱财,是片刻也不闲着呀。”

  所有人都知道,食盐是暴利,这齐王殿下到封地就藩的消息,刚刚传开,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兜售食盐,谋取利益,不由得给人一种贪财的形象。

  这七皇子,很爱财啊!

  那名办事儿的下属,小心翼翼的问道:“大人,齐王殿下来到咱们齐地,也有一段时间了,济南府离这青州又不远,咱们要不要去拜会一下?”

  布政使铁铉轻哼一声,老神在在的晃着茶盏:“你还不知道吧,咱们这个齐王殿下呀,在朝堂之上,妄议国策,说什么要重视商贾,说什么要开放海禁,惹得陛下大怒,当朝堂上,将齐王殿下打了一通,让他即刻出京,来齐地就藩。”

  办事的下属,听得目瞪口呆:“啊?!齐王殿下是触怒陛下,才提前到咱们齐地就藩的?!”

  这若是官员,岂不是相当于被贬了?!

  铁铉老神在在的喝了口茶,缓缓点头:“布政司与藩王本来就井水不犯河水,咱们犯不着去讨好齐王殿下。”

  说着,他放下茶杯,朝着应天府的方向,拱了拱手:“我等身为臣子,是为大明,为陛下,为太子办事,这一点,你可一定要记清楚了。”

  那办事的属下,急忙应声道:“是!大人!那齐王殿下的商队,咱们要不要管一管呢?”

  铁铉摇摇头:“无妨,藩王都会插手这桩生意,就算齐王殿下没有盐引,告到陛下面前,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那属下凑近前来,沉声说道:“属下说的并非食盐之事,齐王殿下的商队与众多地主签订契约,要在今年,播种两种从未见过的高产作物,据说,亩产百石!”

  铁铉刚端起来的茶杯,一个没端稳,砰的一声,掉在地上,碎裂开来,瓷片、茶水,狼藉一片。

  “什么?亩产百石?!”

  PS:感谢彦祖的鲜花、评价、票票^_^

第15章 芥蒂!

  布政使铁铉被吓了一大跳,也顾不上摔碎的茶杯,呆呆的说道:“什么样的农作物,可以达到亩产百石?”

  百石是什么概念,一石粮食的重量,大约是150斤。

  亩产百石,就意味着一亩田地,能够生产出15,000斤粮食!

  这不是扯淡吗?!

  作为齐地的布政使,他怎么可能不清楚,自己辖区内每亩田地的平均产量?

  在齐地,每一亩良田,大约能够生产400斤粮食。

  而齐王殿下的商队,带来的消息,却是每亩田地,能够生产15,000斤粮食!

  布政使的第一反应是遇到了骗子,肯定是哪个江湖术士,又在施展什么把戏,糊弄他辖区内的这些地主大户,但转念一想,又不对。

  这确确实实就是齐王殿下的商队,而且还签订非常正式的契约,还不需要地主们先交钱,只需要提供土地、佃户,种粮都是齐王府直接派人送过来!

  总不能说,齐王殿下是江湖术士,在骗人吧!

  可殿下为何如此作为呢?

  布政使整个人呆呆的坐在椅子上,脑子里如同风火轮一般,疯狂旋转。

  世界上真有如此高产的农作物吗?

  这未免也太过惊人!

  是不是真假,暂且不论,还有一件让布政使非常在意的事情。

  在齐地,他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在这个地盘,鼓励农民种植什么作物,能否按时播种?能否收上税赋,是他布政使的职责!

  齐王殿下刚来到齐地,就如此大张旗鼓的与地主签订契约,免费给他们种子,然后,只需要收获之后,拿走三成即可。

  这事,压根就没跟自己这个布政使商量。

  而藩王在这个时期的权力,也是非常大的。职责也比较多,包括处理政务、各种礼仪、抚恤百姓、水利、救灾、减免王税、救济贫民等等。

  很多职责,与布政使的职责是一致的。

  朱元璋的想法,自然是藩王与布政使相互协作,共同治理。

  而从大面上来讲,藩王主要抓军权,布政使主要处理辖区内的政务。大家只要井水不犯河水就,可以相安无事。

  可是现在,齐王殿下刚刚就藩,就对自己辖区内土地上种植什么作物,都插上手了!

  甚至,都没提前跟自己打一声招呼,分明是不把自己这个布政使放在眼里啊!

  布政使心里有些生气,琢磨着要不要上个本子,给朱元璋打个小报告。

  现在,齐王殿下不受重视,陛下又在气头上,刚刚来到齐地,就胡作非为。他若参齐王殿下一本,搞不好真会有些作用,会让齐王殿下吃点苦头。

  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妥,因为朱榑现在所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微不足道。

  大肆兜售食盐就不用说了,齐王殿下手里有盐引,具有销售权力,就算他没有盐引,在自己的地盘销售食盐,就连陛下也不会多说什么,更不会给他治罪。

  至于鼓励农户地主,种植生产两种高产农作物。虽然有夸大之词,但是齐王殿下的本心是好的呀,这是为了让老百姓多得粮食,多得实惠,让朝廷多得赋税,一举两得!

首节 上一节 9/3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这个土匪是个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