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第476节
朱祁镇简直好气又好笑,说道:“他们策划了这场政变,就是想让朕死在大漠上,你觉得杨俊会听朕的话?”
邝埜皱着眉,道:“老臣愿前去宣旨!”
“你去做什么?”
“老臣身为礼部尚书,持圣旨入关,他们若是不放,就是谋反!”
“他们就是谋反,你能奈何?”
邝埜义正言辞道:“就算是谋反,总要有个理由,皇上在位十九年,大明国富民强,四海臣服,如果他们拿不出理由,如何平复天下悠悠众生之口?”
朱祁镇突然觉得,他说的好像很有道理。
“那好,卿家代朕草拟一份诏书。”
“是!”
邝埜拿起笔墨,刷刷刷写了起来。
朱祁镇是偷跑出京师,随身没有带皇帝之宝。
不过,大明朝的皇帝可不止一枚印玺,而是十七枚。
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皇帝奉天之宝”,枚印是唐宋时期传下来的,也是所有御玺中最重要的一枚,用于郊祭、斋醮等大型场合使用。
此外还有一枚“天子之宝”,用于祭祀山川鬼神。一枚“尊亲之宝”,给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等上尊号的时候使用。
还有大小两枚“亲亲之宝”,一般用在写给各藩王府的文书上面。
其他还有一些专门用途的,比如“御前之宝”用于宫中收藏的文物,或者箱柜的封条之类。一枚象牙刻的“御药谨封”是御药房专用的御玺。
还有封赏外夷的,叫做“天子行宝”,负责调兵的“天子信宝”,专门发布诰书用的“诰命之宝”,发布敕令用的“敕命之宝”,等等。
朱祁镇随身携带的一枚印叫做“广运之宝”,乃是奖励臣子用的。
本想着此番巡视漠北,如果遇到贤臣名将,就用广运之宝给人写个奖状,至于需要惩罚的,有锦衣卫在,根本不需要皇帝出面。
谁知道这一下子玩脱了,把自己给折进去了!
邝埜写完之后,朱祁镇大致扫了一眼,文笔还是挺犀利的。
“可以,加印吧!”
“是!”
邝埜接过印玺,盖在落款位置。
“老臣这就去叫门!”
说完之后,匆匆去清点了一队人马,前往居庸关。
朱祁镇看着他的背影,暗暗感慨,最终还是混成了叫门天子……
杨俊得知皇上没死,心中大为诧异。
在他们的计划中,皇上此时已经命丧鞑靼之手,最不济也该被人拿住了,怎么还能整顿兵马,杀了回来。
他已经在第一时间给京师发去电报,两个时辰后收到回电——
皇帝驾崩,鞑靼犯边,须死守居庸关!
杨俊看到落款,电报是自己亲爹发出来的,心中便有了主意。
京师中一切都已准备就绪,这个时候,皇上绝对不能出现。
“大人,有兵马过来!”
杨俊猛地一惊,赶忙下令:“火炮准备,对方一旦进入射程,直接开火!”
“大人……对方好像派了信使,随行只有十几个人。”
杨俊有些疑惑,当下起身来到城墙上。
果然,一行十几人骑马而至,似乎不是来干仗的。
此时他心中十分纠结,因为自己是造反,有什么好谈的,打就完了!
可是,对方只派了十几人来谈判,如果不分青黄皂白就开打,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做什么事都要讲一个理,比如燕王造反,就不叫造反,人家叫靖难。
这种事不能太招摇,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算了,还是谈谈吧。
反正不管你说什么,我不认就是了。
今天就算你说破大天,皇上也是死了,说什么都没用!
邝埜带人来到城下,便听到城墙上有人喊道:“来者何人?”
“老夫乃礼部尚书邝埜,奉旨入关,速速开门!”
杨俊居高临下,大声问道:“邝尚书奉了谁的旨?”
邝埜怒道:“自然是奉皇上的旨!”
杨俊突然大笑起来,说道:“鞑靼部突袭漠北,皇上已经遇难,邝尚书不知道吗?”
“老夫知你娘的皮!”
邝埜是个暴脾气,当下指着杨俊骂道:“睁大你狗眼看看,这是皇上的圣旨,杨俊,你敢抗旨不尊?”
杨俊本要骂回去,但是转念一想,邝埜比自己的爹还要大了二十岁,他的娘岂不是比自己大了四十岁?
这样对骂似乎自己吃亏,还是算了。
“你说是圣旨便是圣旨?”
“你自己下来看!”
“我看定是假的,邝尚书,你是不是投靠了鞑靼人,用一张假圣旨诓骗我等出关?”
第488章 拥立新帝
京师,杨家后宅。
数十名大小官员齐聚一堂,气氛很是压抑。
吴恒匆匆而至,手里拿着一份电报。
“杨大人,居庸关紧急电文,皇上……不,不,是有人冒充皇上,伪造圣旨,骗守将开关……”
杨洪黑着脸,不满地瞪了他一眼。
造反这种事,你就这么名正言顺地讲出来?
虽然这是一场策划许久的政变,虽然在场的诸位都心知肚明,但是,大家不要面子的啊?
幸好吴恒察觉到自己说秃噜嘴了,赶忙改口。
杨洪看了看四周,众官员很是配合地装傻充愣,便说道:“兵部已经收到消息,鞑靼部突袭漠北,皇上已经遇害,想来定是被鞑靼人拿到了皇上随身的印玺,伪造了圣旨。”
吴恒连连点头道:“对,对,定是如此,鞑靼人实在是太阴险了!”
杨洪立刻摆出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尽,诸位大人怎么看?”
这两位是兵部左右侍郎,如今兵部尚书于谦不在,兵部完全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被软禁,现在由左副都御史管事。
其他的衙门就没这么顺利了,特别是礼部、吏部这种,能拉拢到的只有四五号人物。
得知皇上并没有死,有些人心中已经暗暗打起了退堂鼓。
杨洪知道,为今之计只有快刀斩乱麻,拥护太子登基,废去正统年号,自己这些人才能掌控大权。
到那时候,朝中那些观望者没得选,只能站在自己这边,就算是反对者,也会倒戈。
等控制住大局,皇上是死是活就不重要了。
大不了尊一声太上皇,给你留个体面。
如果你不想体面,我们就帮你体面!
吴恒左看看,右看看,众人脸色很难看,似乎有些犹豫。
最后,他将目光看向大理寺少卿杨旦。
杨旦会意,略微点了点头,然后站起身,说道:“诸位,请听在下一言!”
所有人同时看过来,脸色很是期待。
杨旦的官职并不高,可是,他的身份很特殊。
当初赫赫有名的内阁三杨乃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现如今的大明官员,或多或少都和三杨有关系,要么是三杨的门生故吏,要么是门生故吏的门生故吏。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杨旦在官场中的身份和地位远超他的官职。
“当今圣上听信谗言,不理政事,动辄偷跑出京,实在非明君所为。”
这几句开场白一出口,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
很明显,这是要摊牌了!
说到此处,杨旦突然表现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说道:“若圣上只是顽劣也就罢了,可是,这一次突然遭遇敌袭……唉,在下只恨不是武将出身,不能上阵杀敌!”
“如今鞑靼大军压境,他们分明是拿到了圣上的信物,欲骗取城关,在下斗胆谏言,我等决不能上了贼子的当,杨侍郎,您觉得呢?”
杨洪也是摇头叹气,说道:“三大营都不在京师,老夫已经命杨俊接管居庸关,敌军一时半会攻不进来,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吴恒随后说道:“既然皇上已经遇难,自当由太子继位,此事刻不容缓。”
“吴大人所言不错,当务之急是筹划太子登基。”
“此乃国之大事,须得礼部议个章程出来。”
“鞑靼人兵临城下,哪里还有时间议事?”
“依我看,一切从简,只是太子尚且年幼,皇上突然罹难,未曾立下遗嘱,朝中大事还需仰仗内阁几位大人才是。”
“曹大人怕是未能幸免,于大人还在极北之地,唯有张大人能主持大局。”
“对,张大人在京师,我们请张大人出面!”
上一篇:大明:从少年天子到综武盟主
下一篇:抗战:开局奖励十架五代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