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别造反了,跟我一起养生

大明:爹别造反了,跟我一起养生 第125节

转眼,又是一年过去。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

明朝正式迁都北京。

因为有了高速公路,朱棣这一路迁都格外的顺利。

“这路,是朱瞻壑那小子修的?”

“这路真不错,不过,为何是黑色的?”

朱棣看着脚下的路,赞不绝口,马车一路上十分平稳,丝毫不颠簸。

这些年,朱棣除了征讨了几次北方,很少出宫,他知道朱瞻壑在全国通了路,但不知道是这种路。

“皇上,这这叫沥青路,两边还有渠道,下雨不会积水,日晒雨淋也不不容易塌陷,下面是石子,中间是油布,上面铺了一层沥青,走起来不硬不软,平坦无比,适合马车行走。”一旁内阁大学士杨荣说道。

“沥青?沥青是何物啊?”朱棣问道。

“沥青是煤炭烧成的。”杨士奇在一旁解释道:“山西的煤炭都被卖到云南去了,听说是搞什么大炼铁,做铁路。”

一行人陪着朱棣,下了马车,在马路上几人交谈。

“大炼铁?做铁路?”

朱棣笑着摇摇头:“真是搞不懂,朱瞻壑这小子,到底在云南干什么,有机会我得去看看。”

“对了,前几年沐晟弹劾朱瞻壑,说什么朱瞻壑在云南大发其财,有这回事吗?”

杨荣,杨士奇几人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好了,待彻底迁都之后,朕再打探打探吧。”

说完,朱棣就上了马车。

一个月后。

朱棣终于心满意足的,来到了燕京!

这么多年,迁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一进入燕京,朱棣喜上眉梢,还真是热闹,人来人往,到处充斥着商人的身影。

这里原本人口是不多的,很多民夫在燕京做完皇城后,索性也懒得走了,就在当地落户。

人就多了起来。

这日……

皇宫一切安顿好后,朱棣心情十分愉悦,换上了便服,带着几个心腹,出来走走。

当年,他还是燕王的时候,就住在这里,没想到十年过去,这燕都变得比先前繁荣了无数倍。

“这么多商人,朕本来还想,去江浙一带,迁一些商人过来,看来此举多虑了。”

“皇上,这些不少都是云南的商人,他们听说陛下迁都,加上有云南通燕都的商路,不少人都跑来燕都做生意。这些人一年前就来了,不少人在这里购房产,购商铺,经济一下就繁荣起来了。”

兵部尚书杨士奇笑着解释道。

“朕知道,要致富,先通路嘛。”朱棣笑了笑,他早就听说朱瞻壑修路打的口号,如今一见还真是如此。

若不是朱瞻壑这小子,修通了从云南到燕京的道路,估计燕京现在不会如此繁荣。

但这小子还真是聪明,知道自己要迁都,先修的是来燕京的路,南京的路,反倒是后来修的。

不过,见到燕京如此繁荣。

朱棣不由得有些心满意足。

“陛下,要不要去各处瞧瞧?”杨士奇道。

“好!正有此意!”

虽说迁都已有些时日,但朱棣还从未在大街上逛过。

如此,几个人便乘坐马车,来到了最繁华的前门大街。

朱棣随意逛着,其他几个人则是跟在屁股后面。

“卖羊肉串咯……”

“呦呦,煎饼果子,要不要来一套。”

“关东煮喽!关东煮喽!”

叫卖声不绝于耳,来往行人不少人都在消费,看到这热闹的情景,朱棣不由得会心一笑。

“哈哈哈,极好!你们看我大明,是否如同大唐盛世一般繁华。”

杨荣点点头道:“朱……朱先生,这盛世,大唐也比不了。”

其实,不止是燕京。

云南现在成了无数人打工的圣地,大家都去云南打工赚银子,银钱不断的流动,不知不觉中,经济回暖。

特别是燕京,朱瞻壑曾经说过,天子脚下,房产必涨。

大家赶紧去买房,绝对不会亏钱。

这样的话,从朱瞻壑口中,一传十,十传百,马上就成为了致富圣经,人们纷纷效仿。

谁的话都可以不听,朱瞻壑的话可不能不听啊,人家可是一手带出来无数的富翁。

“这镜子竟然如此清晰?”朱棣走进一家装修不错的店铺,是一家镜子店,仔细一瞧,分毫毕现,如同直接看人一般,连颜色都清晰的照应出来,纤毫毕现。

“老板此乃何物?”朱棣大惊道,这样的好东西,皇宫里面竟然没有?也是这玩意好像在应天没看到过,可能只有燕京才有的买。

店铺里的老板一见来客人了,立马笑脸相迎:“这位爷您好,这是水银镜,这可比铜镜更好啊,客官真有眼光,买一副回去送给夫人,绝对好用,咱这里有试衣镜、化妆镜……”

“怎么卖?”

朱棣拿起一面圆镜,左瞧右看,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真实的面孔,不由得心潮澎湃。

不过,显得有些老了,朱棣看到自己两鬓的白发,在铜镜上可看的没有这么清楚,他顿时没有了买此物的兴趣,不过,价格还是问了问。

“客官,您手上的这面镜子,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倒是比铜镜还便宜一些。就是不知道结不结实。”

想到这,朱棣将镜子往地上一丢。

「哐当」一声。

镜子瞬间四分五裂,心中得到了答案,不如铜镜结实,有好有坏吧,这玩意有些脆。

“客官,您这是……”

朱棣一掏口袋,掏出二两碎银子,丢了过去,“拿去吧,这破碎的镜子,算我买的。”

“谢客官……”老板撇了撇嘴,心想真是个怪人,不过给银子就行。

“朕老了啊。”

出了门,朱棣感叹道。

要不是通过这面镜子,朱棣还不觉得自己老了。

可那面镜子,将他的皱纹,白发照了出来,朱棣不由得有些感慨,岁月不饶人啊。

随后,朱棣行走在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家,上面挂着「钟表店」的店铺。

“钟表店?这是个什么?听意思是能看时间?”朱棣好奇问道。

杨荣也皱了皱眉:“不如进去瞧瞧?”

朱棣点了点头:“好,那就进去看看,我倒要看看,这个所谓的钟表店究竟是个什么。”

第142章 给朕来三十万个

“客官,欢迎欢迎。”

钟表店的老板热情的迎接了过来。

“咦?这些是什么?”

朱棣走走进店里面,发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盒子。

有的很大,有的很小,盒子中间有一个摆件。有的是喜鹊,有的是猫头鹰,左右摇摆,上面有一个圆盘,里面有两根指针。

“客官,这是钟,用来看时间的,随时随地都能知晓时间。”掌柜的说。

随时随地都能知晓时间?

不止是朱棣,朱棣身后的杨士奇等人也吃了一惊,纷纷仔细查看。

圆盘上面,一堆奇怪的数字。

“掌柜,你们这符号是什么意思?”朱棣问道。

掌柜的开口解释:“客官,这是阿拉伯数字,每一格都是1小时,相当于半个时辰,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便是对应十二时辰。”

说着,掌柜拿出一个对照表,在众人的面前,上面有十二时辰和二十四小时的对照表。

“这玩意能自己动?”朱棣好奇道。

“当然,不用日晷,也能知道时间。当然了,每隔半个月都要上一次发条。”

掌柜的拿出一个扳手,插入钟表的开关,开始上发条做示范。

现在的大明朝,看时间主要是日晷,就是一个大磨盘,中间有一个根棍子,在石盘的表面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着两个时辰,太阳照射在日晷上,中间指针的影子就会投在石面上对应着时间,如初之外,就是漏壶计时,司天台这样的机构,里面有记时官来纪录时间。

随时随地的看时间,岂不是太方便了。

“这玩意,多少钱?”朱棣大喜问道。

“客官,五两至五十两银子之间,有贵有便宜的。”掌柜的道。

“不贵!”朱棣点了点头,一边掏钱一边道:“把最贵的给我拿来。”

一见此人有富贵的样子,出手阔绰,掌柜的笑了笑道:“客官,其实咱小店里还有更好的,真的能随时随地的看时间,您看……”

“什么?”朱棣一听还有更好的顿时好奇。

“这是手表!”掌柜的跑去柜台,从地下掏出一精致的盒子,小心翼翼的拿出,里面还有布昂包着。

“这手表可以做到真正的随时随地看时间,戴在手上,能随时随地看时间,云南的朱皇孙,可就带着这玩意,老爷您带上,就是跟皇孙一样有身份的人啊。”老板拍马屁道,他是从云南过来做生意的。

首节 上一节 125/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