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别造反了,跟我一起养生 第130节
这些年,大明通了路,朝廷没有出一分钱,全部是云南自掏腰包……
这孙儿也算有功。
想到这,朱棣有些清醒了,气头已经过了。
等等!
朱棣心中咯噔一下。
朱瞻壑那小子为什么有这么多钱修路?
难道就是通过印宝钞,赚来的无数财富?
不对……当初大明也是用的这个法子啊,根本行不通。即使是三令五申,只准用宝钞也没用,市场不认账,百姓只认银子。
朱棣眼咕噜一转,又看向杨荣道:“杨荣,你怎么看?”
杨荣拱手:“首辅大人说的极是,下官赞成。”
杨荣虽然是日后的三杨,但现在很是懂养韬隐晦之术,说白了就是糊弄,不惹祸上身。
在他看来,等朱棣凉了,轮到朱高炽的时候,自己才好发挥自己的才学。
朱棣很无语,知道问他问不出个屁来,就看向了杨士奇。
杨士奇出自贫苦人家,深知深知民间疾苦,说话也比较正直。
见皇上的目光扫来,杨士奇拱手道:“回陛下,其实,我们不必这么早下定义,这宝钞之举并不是第一次,朱瞻壑天资聪慧,肯定也知道以前的事情,他还敢这么做,依臣之间,可能是有些把握。”
“如今我们大明装备士兵,需要购买云南的不少装备,何不去试一试,这宝钞能不能用?”
“若是能用,这三亿宝钞就是三亿两白银,若是不行,才是废纸。”
“能用,便有能用的处罚,咱花光这笔钱先。若是可行,陛下便能将此法取而代之。”
“不能用那便是大罪。”
杨士奇是个务实主义者,没什么弯弯肠子,也不袒护朱瞻壑,处于中立。
只要宝钞能用,那便是好事,为大明之福。
但其他人不这么想,一听杨士奇说要是能用,就要取而代之,其他人心里都在骂杨士奇。
妈的,用了三年,你还是个学生,你怎么知道我们这些人心中的苦啊……
杨士奇的话,朱棣很是满意。
这才是正确的法子嘛,真当我要处置朱瞻壑?
朱棣拍了拍手道:“既然如此,重爱卿陪朕走一趟吧,能不能用,一试便知。若是不能用,拿朱瞻壑的脑袋。”
“臣等领命。”
……
不多时。
朱棣便再次带着一帮大臣微服私访。
还是那条街。
朱棣看向杨荣,问道:“杨荣,上次让你定的三十万水壶,订的如何?”
杨荣点头道:“陛下,臣已经谈好,价格压到最低,三十万水壶,总共只需要六十万两。交付了定金,十万两。”
朱棣微微点头:“就去这家吧。”
夏元吉道:“要是宝钞能用,还是把那十万两银子要回来吧。”
杨士奇看向夏元吉,心说这家伙怎么格局这么小?
“对了,宝钞带来没有?”朱棣看向夏元吉。
闻言,夏元吉拿出一摞宝钞,递了过去。“陛……朱先生,这便是云南宝钞。”
“嗯……”
朱棣拿在手上一看,傻了眼,这宝钞上画的是自己的头像。
他盯了很久,最后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画的不错,这小子,真会拍马屁!”
朱棣就这样,拿着一摞宝钞在街上掂量手感,还有质感,都是上上等。
这一举动,引起了很多人的瞩目,大家纷纷朝着朱棣望去,流露出一脸羡慕的表情。
不过,朱棣倒是没在意。
很快,来到了不锈钢水壶的店家。
“客官,又来了,坐坐。”
朱棣一进门,老板就热情的招待。
“不用了,掌柜,你看看,我用这宝钞,在你这里能不能用。”朱棣懒得废话,直接开门见山,将一摞宝钞拍在柜台上。
老板一见一摞宝钞,顿时眉开眼笑。
“当然可以,您有宝钞早说啊!”
“害的我拿了十万两白银定金银票,先是去银庄换银子,然后又拿银子去换宝钞,可没把我给累坏。”
老板如此说道。
闻言,朱棣几个人全部愣住了,傻眼了。
什么情况??
老板自己将银子换成了宝钞??
第148章 原来是这个法子
“老板?你说你将白银换成了宝钞?”
朱棣惊讶出声。
简直有些不敢置信。
当初,他可是逼着大家,去将白银换成宝钞去用,但是没人愿意去做。
因为宝钞的价格一直在跌,没有白银保值。
为何这个店家,会去主动将白银换成了宝钞??
朱棣仿佛是找到了一线希望。
能够重拾当初的宏愿!
店家老板笑了笑道:“是啊,我的确是去换了云南宝钞,我是从云南过来做生意的,原先是云南本地人。现在,当地有很多人,都去外地做生意呢。我们那边产业发达,当地人占了优势……”
这位是大客户,老板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朱棣摆摆手,不想听废话。“你别说其他的,你就告诉我,你为什么会去主动换宝钞?”
“这很稀奇吗……”掌柜的有些莫名其妙,突然反应过来,这位爷是本地人。
想到这,掌柜笑着解释道:“哦,对了,您是本地人可能不清楚,在云南那边,宝钞就是白银,白银就是宝钞,没什么两样。”
“我们云南当地,都习惯用宝钞来交易了,哪怕是上街买个早餐,买碗粉面,都是用宝钞呢。大家都用。”
听完,朱棣愣住了,眼睛发光,发亮!
朱瞻壑这小子居然将宝钞推行到这种程度!
连买碗粉面都用宝钞,这不是跟当年自己的想法一样吗?
但是当年,朱棣没有成功。
为什么朱瞻壑成功了呢?
朱棣百思不得其解,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你们云南当地,为什么百姓都用宝钞,什么交易都用?”
掌柜笑着点头,有些来自云南的自豪感,道:“是啊,白银已经没人用了。”
朱棣讶然道:“为何?”
杨士奇等人也凑了过去,耳朵竖了起来,作出了认真倾听的姿态。
见到门外有客人来了,杨荣还立马去将其赶走,免得叨扰了对话。
看到此情此景,掌柜的心疼的皱了皱眉,想到眼前是大客户,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掌柜道:“这宝钞啊,方便!咱老百姓不就是图个方便吗?这白银啊,去买个东西,还要用秤去称重量,这宝钞就不用,面额就在上面。”
朱棣指了指桌上的宝钞,道:“这一张一百两?何来的方便?你们找的开吗?”
掌柜一看,就知道对方完全不懂,笑着道:“客官,您这是最大的面值啊,除了一百两的,宝钞还有:一毛、两毛、五毛、一两、二两、五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最大的就是您这一百两。”
朱棣一听,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朱棣拿起桌上的宝钞,又仔细看了一看,这宝钞相比大明宝钞,十分小巧,相比用了三年朝廷发行的宝钞,只有十分之一的大小,老百姓用的的确方便。
除此之外,诀窍就出现在了这些面额上面。
大明宝钞印到后面,都印出了一千两面额一张,的确有些不方便。
这时,杨士奇凑过来道:“朱先生,一、二、五、十,我刚算了一下,能组成所有的数字。”
朱棣道:“快拿纸笔记下来。”
说完,他看向掌柜,道:“掌柜,你这儿有这些宝钞吗?能否拿来给我看看。”
“有的!您稍等。”
说着,掌柜从口袋掏出一个牛皮钱包。
“这是何物?”朱棣好奇问道。
“这是钱包,装宝钞用的,也是云南产的,当地老百姓,人手一个呢。”
掌柜边解释,便从钱包里掏出一摞钱来,理了理,将面额理出来了。
“客官,我这只有五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的面额,再小的……咱没带了,毕竟我离开了云南,用不上了。”
“也行,给我看看。”
上一篇: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