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101节
过了几分钟,夏允彝匆匆赶来,而韩景略也对他行礼道:
“眼下江北有无主耕牛六万,挽马四万,猪羊各数万,鸡鸭鹅数以十万众。”
“这些牲畜,目前都在凤阳府泗州、洪泽湖西部的屯田兵手中。”
“吾的想法便是,将这些耕牛挽马、牲畜纷纷下发给江北农村百姓。”
“鸡鸭鹅等快节奏的牲畜,便一只还二十只,猪羊则是借一只,一年后还两只。”
“耕牛挽马租借两年,借一还一。”
“如此一来,两年后,军屯农场之中的牲畜会更多。”
“届时我们北伐,新纳入统治的百姓,也可以分发耕牛。”
“这便是官办养殖……”
韩景略想的很简单,那就是对于眼下这个时代来说,耕牛必定是不可缺少的农业帮手。
哪怕自己日后研究科技,弄出了拖拉机和耕地机,但是那只适合在东北、华北和江淮地区,以及一些平原地区使用。
然而,在九州之中,云贵、两广、福建等地,大多都是山地。
这些地方只适合梯田耕种,因此最适合他们的还是耕牛。
如果用官办养殖方式,届时统一天下后,完全可以收回耕牛,给生活在平原上的百姓免费租借机械耕地机器。
将耕牛、挽马这|种原始劳动牲畜,分给在云贵等地,只能用梯田种植粮食的百姓。
天下太大,不可能用一种方式,就能治理不同的地方。
因地适宜,才是韩景略治理天下的方针。
夏允彝听了韩景略的话,嘴唇欲言又止,张了张嘴后,才犹豫道:
“如此,虽然百姓会感恩,但时间长了之后,难免会有怨言。”
夏允彝的道理,韩景略明白,毕竟看着自己村里的牲畜生了这么多,却都留不下来,日子好了之后,谁都不好受。
但是韩景略也有他的想法!
他对夏允彝解释道:
“也不能说只是前期利好百姓,后期就剥削。”
“若到了后期,官府自然会将耕牛、挽马收回,给他们发一种不用畜力就能耕地的机器。”
说到这|里、韩景略怕夏允彝不理解那是什么,便和夏允彝、张煌言两|人聊起了科技这些东西。
“大约三个月后,我口|中的蒸汽机和自行车便能出现。”
“只要蒸汽机出现了,后续还有其他器械,大约三年的时间,就能研究出不用人力、畜力的器械。”
“使用此等器械,一日可犁地50亩,播种百亩田地…〃」…”
拖拉机和耕地机的科技难度并不大,韩景略依稀记得,这两样东西,都是1850年以后,1900年以前发明的。
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将19世纪农业科技和工业科技点开,化肥、机器都能出现。
中原诸夏,将会从工业时代的落后者,成为开创工业时代的引领者。
对于这些话说给夏允彝、张煌言听,韩景略并不恐惧、害【资;源'群】:9?8;0;2?/0'。5!8"5。;6怕。
毕竟这|种东西,也就是几个月后就能出现的。
再说了、就算有人听到了消息,将消息传递给了南明和清虏。
他们能造的出|来?
连一杆鸟铳都造了能炸膛,还想造这|种尖端的工业器械,搞笑么不是……
哪怕就算韩景略,要是没有系统出品的工匠,他也没有能在几个月能研究出这些器械的能力,而是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
“老夫从未听过有此等东西,如此来说,岂不是日后米价贱如泥土?”
夏允彝听着韩景略给他说的未来宏图,再换算了大明的耕地、人口后,似乎觉得这|种事情仿佛天方夜谭一般。
莫说他、便是张煌言也沉默了几秒。
至于韩景略则是点头道:
“这是纸面上的数据,或许会打一些折扣,例如二十亩、三十亩。”
“但无论如何,除了云贵外,十三省其余地区都能一人耕种上百亩地。”
“大明在平原上,大约有4亿耕地,到时候只需400万户百姓耕种,就能耕种完全部耕地。”
“不仅如此,天机阁的学者们,还在研究能让粮食增产的东西,作用与百姓家中的农家肥一样,都是增产。”
“只不过它能让眼下的粮食稳定增产两到四成。”
“两到四成?!”听到这话,即便是张煌言这|种不懂农事的人,也瞪大了眼睛。
至于夏允彝,他更能了解,这代表了什么。
实际上、例如大明万历年间的数据,南北农赋是2200万石,反推30/1的农赋,大明百姓一整年便能产出6亿6000万石粮食。
当然这其中没有乡绅隐户的粮食缴赋。
但即便如此,哪怕只增产两成,也是7亿9200万石粮食。
大明百姓有多少人?就算纸面数据6600万,人均也有12石粮食。
明朝一石153斤,人均12石,那么一年下来,一个百姓每天都有5斤的口粮。
如果真的能达成韩景略口|中的产量,那么哪怕是韩景略不对乡绅进行大清洗,对农民分田地。
就算乡绅把百姓手中的粮食克扣一半,他们人均手中还是有2斤半的粮食,绝对不会饿死。
诸夏人很简单,只要不会饿死,就不会造|反。
因此这|种事情对夏允彝来说,属于绝对的震撼。
他逐渐开|始怀疑韩景略口|中的事情,但是一看到韩景略胸有成竹的模样,却不自觉选择了相信。
他顺着韩景略的想法说道:
“如果真的能做到伯爷您所说的这些,那么天下的百姓,足够丰衣足食,而我们也能创造出超越“开元盛世”的丰功伟业!”
“不仅如此!”韩景略摇头道:
“尔等都以为努尔干都司贫瘠,然而努尔干都司拥有许多大平原,全部开发,可以制造出四万万亩耕地!”
“若是击败清军后,对努尔干、辽东地区迁移百姓,大规模开垦土地,我们便再也没有粮食的危机!”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向其他国家出售粮食,赚取白银来解决国内的银荒!”
韩景略只说了东北,但实际上、他所想的可不仅仅是东北。
只是在眼下说出|来,有些不合时宜罢了。
至于夏允彝他们,还被韩景略所说的东北耕地数量而震惊。
实际上、并非明朝不想在东北屯垦。
只是受气温下降的影响,北方的粮食纷纷减产。
如辽东,更是一整年有六个月属于冬季,一亩地劳作半年,最后只能出产100斤不到的粮食。
到了皇太极时期,哪怕是辽东,一亩地也只能产出90斤粮食。
辽东虽然有1800多万亩耕地,但是架不|住粮食产量低。
朝廷收粮,乡绅再克扣,每户人家,平均每个人每年能有400斤粮食都谢天谢地了。
所以即便明朝两百余年,将辽东地区的汉人提升到了三百万汉人,开垦这么多耕地,依旧需要靠山东粮食外调维持辽东粮价。
可如果韩景略真的能让一个人耕种30亩耕地,那么原本被百姓视若苦寒的辽东,顿时就会成为一个香饽饽。
一亩地只有90斤?那自己直接种30亩不就行了吗?
不过如果真的达到了韩景略所说的,那么恐怕眼下天下的耕地,根本就不够百姓耕种。
“看来……自家这位明公的志向不小啊……”
夏允彝后知后觉的反应了过来,不过他也高兴。
谁都希望能够跟以为雄才大略的君主,而非一位庸碌之主。
想到这|里、夏允彝对韩景略稽首道:
“若是如此,那么我江北需要招募大量小吏和官员来监督乡舍。”
韩景略点了点头:“放心吧、眼下江北还有1万空闲小吏,800空闲官员。”
“另外、不日黄道周老先生的数千弟子,将会加入江北。”
“々` 届时乡舍计划,和移|民的计划可以一同开展!”
“我准备让苍水先生前往凤阳府,组织难民北迁了。”
“只是在扬州、淮安、徐州等地物资调动,还需要瑗公先生相助。”
说着、韩景略对夏允彝行了一礼,而夏允彝连忙还礼:
“伯爷何须如此,瑗公本就是伯爷部下,此乃分内之事罢了……”
夏允彝刚刚说完,就看到了韩当从远处走来,皱眉对韩景略行礼开口:
“伯爷、如您所料,运河果然结冰了,我们只能从瓜州镇的水师大营登陆,然后乘车北上了。”
“果然结冰了么……”听到韩当的话,韩景略心里的忧虑也升了起来。
温度下降,代表的是粮食减产。
从今年起,广东开|始下暴雪,运河、钱塘江每年十月开|始就冰冻三尺厚。
长城以外地区,平均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度。
长城以内,黄河以北,雨季缺乏,甚至数个月不下雨。
旱灾、蝗灾、鼠疫等连锁灾害【资;源'群】:9?8;0;2?/0'。5!8"5。;6,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从明年开|始,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等地,纷纷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在没有足够粮食的情况下,单单因为饥荒,整片中原大地,就会饿死千万人以上。
韩景略的挑战不止有清朝,还有残酷的自然。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