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105节

“这样吧!”韩景略思考了几秒,直接说道:

“十二月初一,也就是5天后,你让瑗公先生召开一|次江北朝会。”

“朝会地点就设置在凤阳府皇宫里,邀请各府的知府、知县纷纷到达。”

“我会将江北未来一年的事情,通通交代一个清楚。”

来到这个世界半年,韩景略也感|觉到麾下的地盘越来越大,他也是时候放权,让各府发展起来了。

反正知府和知县都是他的人,也不怕谋逆……小说群⑥⒐⑧9⒉5⑧50

103章 江北大朝议、凤阳紫禁城

咚!咚!咚!

弘光二年腊月初一,当中都皇城内响|起朝议钟声。

凤阳城内二十余万百姓纷纷停下了动作,朝皇城望去……

中都皇城,又称明中都紫禁城、明中都皇故城、凤阳明故宫、凤阳紫禁城等……

自明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诏以家乡凤阳府为中都起。

明朝就召集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

经过六年的营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

然而此时,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已经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

中都建有外、中、内三道城。

外成为中都城,寻常百姓生活,可容纳五十余万百姓生活,城池周长60余里,开12门。

中城为皇城,多为百官、回乡养老的勋贵居住,周长15里多,开4门。

内城为紫禁城,周7里多,开4门,曰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

城内有正殿、文华和英武两殿,文、武二楼,东、西、后三宫,金水河、金水桥等。

正南午门外,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大社稷坛。

中都城内外,还有城隍庙、国子监、会同馆、历代帝王庙、功臣庙、观星台、百万仓、军士营房、公侯第宅、钟楼、鼓楼等。

《中都志》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中都故宫,占地约84万平方米,比北京城还要大一些。

在腊月这|种日子,江北文武百官纷纷赶赴凤阳,穿上了公服,往紫禁城内赶赴朝“四四零”议。

中都紫禁城周长3702米,由于兴建和使用的时间短暂,没有形成政治中心。

但在城市规划与宫殿布局上直接影响了明北京城规划,在天下及世界都城建筑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当百官们走进奉天殿,韩景略并没有让他们站着,而是分开文武,在奉天殿上摆放了300多把椅子。

坐在百官前方的,是被韩景略任命为凤阳总兵的戚山,徐州总兵的韩五四,淮扬总兵的韩当。

自然,还有江北巡抚的夏允彝,三府巡按的张煌言,升为江北巡检的韩绍。

六人之后,还坐着戚云、韩通、韩琛、夏完淳等二把手。

再往后,便是各军的游击将军、各地知府、知县了。

由于韩景略不是皇帝,为了避免有人说闲话,因此他们都穿的是公服,也就是后世熟悉的宋朝官服。

明朝将宋朝公服改了改,依旧为袍式,只是以袍的颜色,袍上绣花之花|径大小以及腰带的质地分辨品级。

这|种服制为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用纻丝或纱罗绢制作。

袍服颜色,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至九品为绿色。

按品级绣织各种大小不同的花纹,八品以下官员的公服没有纹饰。

穿公服时,头上须戴幞头,幞头两侧的长翅被明朝改了改,比宋朝时稍微短了些。

公服比起常服地位要高些,比朝服和祭服地位低些。

因此用它来展示官员们对这次朝会的重视,再好不过了。

这个提议,还是前两天刚刚抵达江北的黄道周提议的。

由于黄道周的弟子们陆续抵达江北,因此这次朝议,黄道周留守扬州,并没有前来。

至于他的官职,韩景略则是给出了江北别驾从事。

悠扬的钟声响|起,三百余名江北官员们陆陆续续进场。

等一切完毕后,韩景略才从屏风背后走了出|来。

“唱礼……”夏允彝高声大喊,百官们也纷纷起身,对韩景略持着笏板行礼:

“参见梁城伯……”

由于礼制,有些话还是不能说的,只能说些简单的。

今日的韩景略倒是难得没有穿道袍和圆领袍,而是穿了一身朝服。

头带诸王才能佩戴的远游冠、内里穿着赤罗衣、白纱中单。

领子是青饰领缘、外面穿着的是赤罗裳、青缘、下裙是赤罗蔽膝,腰间有美玉和长剑。

脚下是一双朱红色的朱履,让人不免响|起秦汉时期。

“好了……”

龙椅是不能坐的,但韩景略让人在龙椅前给自己端了一把椅子,他坐下对百官开口:

“今日传召诸位,乃是为了商议我江北未来一年的安排。”

“为了缩减时间,今日就不要太过于文绉绉,尽量用白话文吧。”

韩景略喜欢在奏疏上看文言文,因为那样内容言简,很快就能看完。

但是生活上,他还是不太喜欢用文言文,比较喜欢用白话文。

对于韩景略的要求,百官们听后,纷纷稽首行礼。

“落座吧!”韩景略抬手一按,百官们纷纷落座。

看着百官们,他率先开口道:“此会,是我江北第一|次朝会。”

“首先我要先说几件事。”

韩景略看向了韩绍:“命江北巡检韩绍、瓜州巡检夏完淳,与翰林院博士张潜三人,督造江北工事。”

“张潜,你给众人说说这个所谓的江北工事分为哪些吧!”

韩景略一开口,所有人都左右看了起来,他们不认识谁是张潜,直到一名二十五六的官员站起来,大家才发现这个长相普通的官员。

翰林院博士,这是韩景略专门为天机阁的学者们成立的官职。

翰林院,是古代王朝最高学府,多为培养下一代重要大臣的地方。

博士一职、本来就是说该人学识渊博,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配上天机阁的学者们,倒也不奇怪。

张潜起身后,持着笏板道:

“诸位臣工,鄙人是天机阁郎官,执掌天机阁科学研究。”

“江北工事,主要分为农业、民生、工业三个部分。”

“农业及为修缮水渠,民生便是修通道路,工业则是在江北建立各处纺织厂、矿场、炼铁厂……”

见张潜说完,韩景略也才开口道:“农业、民生、工业。”

“这三个部分,则由你们三人共同分工完成。”

“江北巡检韩绍,命你监督各府知府、知县、镇长、小吏,将江北道路按照统一标准扩宽。”

“日后江北官府治下,按要求分为省、府、县三种道路。”

“省道宽二十丈,府道十丈、县道六丈!”

“眼下江北流民众多,可招募流民修建道路,工钱男子一日20文,女子15文。”

韩景略想了想,还是决定启用女工,但是由于能力不一样,工钱肯定也有变化。

韩绍见韩景略说完,便起身行礼,算是接下了任务。

韩景略又看了一眼夏完淳:“眼下江北由于清军南下,战争破坏,大多耕地荒芜,水渠堵塞。”

“偌大江北,水渠大多都是洪武年间修建,已有两百五十余年。”

“翰林院博士们游|走一月有余,将各地需要修建的水渠已经按照地图标记。”

“如何修建,图纸也已经画好,共计水渠1240座,耗费银两254万两。”

“这件事,交由瓜州巡检夏完淳!”

韩景略说完,夏完淳也学着韩绍的样子,起身稽首。

说完了这两件事,韩景略就看向了张潜:

“江北工事,等农事和民生结束,再行开启!”

“张潜领命……”张潜微微稽首。

他和韩景略都知道,为什么工事不立即开启。

主要还是眼下科技不达标,辛辛苦苦修建的铁厂,都是17世纪的工业标准。

只有等韩景略将工业点进19世纪,才是最适合工业开|始的时候。

说完了这一件事,韩景略又对韩通和韩琛开口道:

“新成立盐运司,韩通为盐运使,韩琛为盐运副使。”

“沿海淮盐,日后都由盐运司生产管理,各地盐商,可前往盐运司拿盐。”

“盐运司管理,以及如何提高产盐,将会由博士张潜与你二人沟通。”

“我需要你们在一年后,将淮盐产量提到100万石,足够供应3000百姓食用。”

首节 上一节 105/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