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228节

起居注官,说白了也就是史官,一般记录当朝的朝政,以及皇帝每日做了什么事情。

在清朝以前,这个职位一直都有。

结果都到了清朝,被清朝统治者认为这是在侮辱皇帝而取消了。

结果就是,清朝皇帝个个“英明神武”……

韩景略问起居注官,是因为黄河之水的重量,起居注官每年都会记录。

果然、当韩景略一问,起居注官就起身回答道:

“今年黄河之水、相比较上半年雨水充沛,本该水重的六七月,却只有4斤,比往年少了2斤。”

“也就是说,来年开春后,黄河之水不足,而黄河上游的甘陕地区会降雨不足?”

听到这里,韩景略微微皱眉。

黄河称水来计算降水量,以及来年是否会有饥荒,听着是天方夜谭,然而却十分管用。

黄河水兵一年取十二次水,每个月取一袋水,并且密封起来。

它们被称水时记录后,会立马送往南京,分别一个月一个月在皇宫称重量。

黄河水的泥沙含量、和降水数量有着重大的关系。

一旦降雨充沛,则河水之中的泥沙含量就打,一旦降雨比较少,河水之中的泥沙含量就很少。

因为虽然取水的袋子相同,但是水的重量就不同。

朝廷每次称黄河水,黄河水的重量变化,就代表了黄河地区的降雨量变化。

这样内阁心里面大概就知道,这一年的降雨是否充足,人们的粮食是丰收还是欠收。

同样、每年称水后,朝廷也能给农民一个提前的天气预报。

比如今年多雨水、就让北方的百姓多种一些喜欢水的作物。

比如今年干旱,就让他们多种一些耐水的作物等等。

总之,相当于一个古代的天气预报,这是诸夏古代人民千百年来想到的验水办法。

直到后世,还有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预测一年的降雨量。

如果这个办法没有问题,那么这就代表明年北方会出现旱灾……

想着、韩景略530也对一名仪鸾卫招呼道:

“称水的事情,派人去内阁问问,看看他们知道了没有?”

“遵旨……”听到韩景略的吩咐,仪鸾卫开始派人赶往文华殿。

这些人在接令的时候,都是可以在外廷骑自行车的。

韩景略想要的是效率,不是一味的礼节,因此门槛这种东西,韩景略早就让人锯了。

从华盖殿到文华殿,差不多一里不到的距离,一盏茶的时间还没有过去,仪鸾卫就回来了。

“回圣人,内阁知道了,据说已经在准备组织北方百姓种植玉麦、粟米了。”

“那就行,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要准备一些粮食。”

想着、韩景略看向了起居注官,询问道:

“今岁北方各省上报的官仓粮食是多少?”

韩景略一开口,起居注官就立马开始翻查自己所记录的起居注了。

翻查了一会儿,很快就找到了数据。

他开口念道:“甘肃、141万2345石,陕西、231万6611石。”

“北直隶192万5661石,山西444万6623石,河南275万6231石,山东432万2351石。”

官仓的数据很快报了上来,韩景略听后则是皱了皱眉,再开口道:

“从南直隶官仓、四川官仓各自调500万石支援甘陕、北直隶和河南!”

“臣领旨……”听到这话,起居注官记录了韩景略的旨意,让人给内阁送去。

至于李三明看没有自己的事情,也对韩景略行礼后告退了。

倒是韩景略想着干旱的事情,总觉得心情烦躁。

他依稀记得,小冰河剩下的70年里,北方一直在反反复复的爆发旱灾。

这么搞,他想要现在北方留住大量人口,继而在打下西域、草原、东北后迁移百姓的想法就遇到了阻碍。

想着、韩景略倒是坚定了要大兴农业的想法。

别的不说、现在毛子被吴三桂打回了西伯利亚,那么东北的三江平原也还处于当地少数民族的手上。

如果能把整个内外东北开发,5亿亩地是有的,而且可以大规模使用机械耕种。

哪怕现在的粮食产量低,也可以养活2亿人。

不过开发那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让自家人来肯定是不行的……

想着、韩景略对仪鸾卫问道:

“安南……”

“局势如何?”.

第183章 兵戈又起、讨伐宝岛

安南,这个自中原秦朝开始就收服的地方,一直传承了近千年,直到宋朝才丢失。

永乐年间、明朝灭安南胡朝,并管理安南北部地区。

此时安南北部已长期从中原独立,反明冲突不断。

1418年,黎利在蓝山反明,自称“平定王”。

黎利听从少尉黎只的建议,于1424年起先占领安南中部地区,再占领东都(河内)。

由于永乐年间武功太盛,导致了民间经济逐渐崩坏。

为了稳定两京十三省,遏制藏区藏民的反叛,明朝放弃直接管辖安南,改封陈嵩为安南国王。

明朝军队撤出安南后,黎利便下手对陈嵩不利。

杀了陈嵩后、黎利自称是自己击败了明朝,并且发布《平吴大诰》,宣示其驱逐明朝人。

然而没有明朝的认可,黎朝内部叛乱不断,因此黎利主动朝贡,希望获得明朝认可。

由于安南陈氏已经灭亡了,宣德皇帝朱瞻基只能封黎利为安南国王。

两国订立黎氏向明三年一贡之例,明朝不干涉安南内政,保持和好。

但黎利性格多疑,在权利地位稳定之后多杀戮功臣,其子孙也沉迷酒色,因此王位传不到三代,就爆发了权臣弑君的事情。

好不容易安稳了几十年,在正德年间又大肆爆发阮氏夺权的政乱。

后面,逐渐发展成了莫氏、北方郑主、中间阮主,南部占婆的四分局面。

为与郑主抗衡,1540年11月3日,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

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从属国降为属地,代表安南北部正式并入明朝。

1592年南方后黎朝复国后,黎朝得以中兴。

黎世宗遣使赴大明,请求明廷恢复过往“安南国王”的册封。

但是明廷以局势未定为由,暂时授予“安南都统使”头衔。

自此至明亡,安南始终是作为明朝版图内一个行政自治单位的地位存在的。

黎朝君臣纵然万般不情愿,但安南已经断为四方势力,因此无法再重现当年和明军纠缠的辉煌。

安南这块地方,可以说是后世人的一块心病,自然也是韩景略的心病。

随着他一声令下,在安南已经驻扎一年的仪鸾司千户所立马就将他们收集到的情报交了上来。

根据仪鸾卫的侦查和收买的情报,黄帝元年(1649)年,安南的人口约400万左右。

其中、最北边莫主的人口只有20余万。

再往南边,还有一个格局的宣武镇武氏,控制人口20万左右。

实力最强的,也是最排斥汉人王朝的,是郑主,麾下人200万左右。

南边的阮主人口70万左右,更南边的占婆则是30万左右人口。

另外,还有不在当时郑阮统治下的高原少数民族,数量约20万。

湄公河三角洲地带,还有土司,人口约20万。

另外还有盘踞在安南与大梁边境山林里的土司,人口在20万左右。

据仪鸾卫考察,哪怕安南目前处于战乱中,但耕地数量,却没有少于6000万亩……

别看只有6000万亩,但是安南是一年三熟,并且还没有开发湄公河三角洲。

不然如果开发了湄公河三角洲,他们的耕地能达到1亿2000万亩左右。

单凭产量来说,比起大梁北方2亿亩耕地的粮食产量还要多。

也正因为有着一年三熟,以及红河三角洲,安南才能热热闹闹的打了一百多年。

“圣人、您看,这安南没想到兵力还挺多的〃」!”

戚云的话把韩景略拉回了现实,他放下了手中的人口和耕地数据,转头看向了戚云递过来的军事实力分析报表。

戚云笑道:“这份数据,安南四方势力为了长期保持竞争力,看来是用着绝对穷兵黩武标准征税的。”

“不然肯定没有办法养活这么多大军。”

韩景略听着戚云这么说,有些感兴趣的翻看了起来。

仪鸾司对四方势力的军事实力分析,主要是从五年前的郑阮战争中获得的数据。

那一战,郑主动员正规军加民壮10万,留守兵力5万左右。

另外还出动了500头象,500条船。

首节 上一节 228/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