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236节

长剑寒光四射,映射朝廷武功赫赫,开泰万国……

“礼毕……退~~~”

铛!!!

随着曲子结束,鸿胪寺卿敲响了自己面前的小铜钟,开始了清场。

舞者们纷纷退场,而百官们也上前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由于文武分离,因此在这里的官员,除了戚山和韩当、张煌言三人外,其余都是文臣。

看着所有人都回到了位置上、韩景略率先就颁布了自己对于今年的第一条诏令:

“对于正月和二月的雪季,北地的各司巡抚要拿出一份方案出来,加急提交给内阁还有朕”

“对于这一次大雪里受损的百姓们,还有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定要善加对待。”

“至少得保证他们有条活路,以渡过这次大雪天气〃」。”

“另外传谕内外,此后不分汉苗少民,皆以诸夏称呼!”

韩景略对新朝第一场大朝会,就直接下了猛药。

这代表大梁与大明的民族政策是不一样的,也是韩景略吸取了明朝为什么无法长期统治蒙古和东吁、安南地区的改变。

明朝的民族政策,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状态,朱元璋、朱棣时期还好说,有一种气吞万里江山的气概。

但是到了之后的皇帝和官员,就开始陷入了“华夷之辩”的内卷模式。

这群人仿佛死脑筋一般,不懂得变通,一直强调民族的特性。

在韩景略看来、但从血缘上讲,西南的少民、本来就是当年逐鹿之战战败后,被黄帝驱赶南下的。

大家的血脉,民族习性是相近的。

何必要分的那么清楚?

况且、单凭汉人的数量,搞内卷和融合,只要百来年,就能完全融合各个民族。

与其搞什么民族划分,不如直接划为诸夏族!

内阁十二部官员在夏允彝的带领下,齐齐弯腰作揖行礼:

“圣人仁厚,乃我大梁百姓之福,亦是天下之福。”

甭管自家皇帝这番做派是不是作秀,可至少也成为了许多人的一条活路,也减少了民族纠纷。

夏允彝脸上带着几分沉重之色:

“这两年里,北地得到了很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也变得越发安宁。”

“可是在一些地方,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处在朝廷的荫蔽之下。”

“不少百姓依旧躲避朝廷于山野之中,官吏尽出难以劝服……”

“这还是内陆地区,更不用说其他的省府了,朝廷的工作还需要更加扎实才行。”

见夏允彝这番说法也确确实实颇为真心实意,韩景略脸上的神色也好转了几分,低声道:

“北地毕竟才收复不到一年年,西南、两广更是不到半年。”

“百姓稀少的情况下,前明的官员们也有很多事情也没有做到位。”

“眼下朝廷有官吏百万,巡检百万,朕不希望再看到有人偷奸耍滑!”

“只要诸位卿家心里还装着百姓,往后自然会越来越好。”

“圣人所言,令臣等惭愧。”

韩景略在说完这件事之后,开口道:

“内阁先报今岁大梁的户籍、田亩、商税、关税、农税、新生儿率吧!”

“臣遵旨~”听到韩景略的话,夏允彝并不怯场,直接站出来道:

“今岁我大梁两京十四府内,官府所统计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226万2641人。”

“官员、书吏、军士、巡检司缉捕皆包含其中,人口总计1亿0997万9211人。”

“其中、病逝、老逝者46万4610人。”

“办理结婚证,补办结婚证后的合法夫妻为3217万8621对!”

“35岁以下男女,记8325万3099人。”

“去岁出生率,为35岁人口的2.71%!”

第一个数据报完,杨榕暂停了一下,而朝臣们听到后,纷纷小声的议论了起来。

韩景略没有制止这种行为,而是给了他们一盏茶的讨论时间,等鸿胪寺丞在大殿一角敲钟后,百官们才闭上了嘴巴。

他们闭上了嘴,坐在高位的韩景略就要开口了:

“2.85%!我相信诸位算术都不差,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宋朝时期,我中原正统王朝便突破了一亿人口。”

“而前明隐匿人口诸多,但是据考察后,万历年间也应该有一亿六千万之巨。”

“我朝的疆域,比之万历年间,虽少了都辽东、努尔干、藏区等地,但是人口却不过是前明的三分之二还尚且不足。”

“朕要攻打安南,此时在朝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朕可以坦然告诉诸君!”

“朕不光要打安南!还要打东吁!打入侵藏区、盘踞西域的蒙古人!打草原、努尔干的建奴!”

“东吁安南两地,诸君皆视为蛮夷之地!”

“且不想想,若是蛮夷之地,怎会有千万之巨的人口生存于此!”

说着、韩景略直接大声痛斥道:

“此等想法,皆因诸君未曾踏足海外!”

“安南有两大平原,耕地超过一亿亩!”

“东吁有大江,江有平原,耕地超过1亿5000万亩!”

“此二地,若是开发得当,便可养活数亿百姓!”

“前明无力维持统治,而朕!”

韩景略看着殿上的群臣,尤其是从前明归降的一些大臣。

他大声道:“朕曾发誓,还万民与康乐!”

“若不能使百姓康乐,那么朕驱逐鞑虏、恢复诸夏是为何?”

“前明腐败,皆因党争、内斗、轻民,导致民不聊生!”

“朕罢科举,便是要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

“腐儒不可治国,若要治国,当行圣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尝民间疾苦,方知百姓之难!”

“一群腐儒高谈阔论,推杯换盏!如此国家,岂不亡国?!”

“臣等!惶恐……”

韩景略的话,让奉天殿上的官员们纷纷作辑鞠躬,而韩景略则是继续道:

“百姓有言,生女如泼水,生儿如传宗!”

“此等言论为何出现?皆因生儿者,儿大可为家中劳作,生女则嫁娶不见!”

“朕平定天下!然民间溺死女婴之风却难以止住。”

“々` 这样长此以往,难道我大梁就成了一个没有女子的天下吗?!!”

韩景略突然大声,惹得奉天殿、奉天殿外广场回声阵阵,官员们也知道韩景略想说什么了。

古时候“重男轻女”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在上古的卜辞里就认为生男孩为嘉,生女儿为不嘉,后又出现了儿子继承香火的说法。

因此很多家庭为了“不断后”,不论前面生了多少个女孩,也一定要生下个儿子。

清朝时期,受到了“程朱理学”很大的影响,并且还有所歪曲,对女子的束缚更多。

发展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徭役沉重,女婴降生就更加凄凉了,不少会被丢“弃婴塔”,自生自灭。

女儿长大后是要嫁人的,是从家里面走出去的人,嫁出去后也就与娘家没有多少联系,家里面堆积起来的事情又让谁来做?

老口子又有谁来送终?这也就造成了当时那个社会普遍认为“生女儿没什么用”。

即便是一些父母疼惜自己的女儿,但考虑到家里面的情况,也只好将女婴送到了“弃婴塔”,心中期盼有个好心人将自己的女儿捡回去。

不过这座“塔”并不是官方修建,而是民间的百姓共同搭建而成。

毕竟被丢弃的孩子也是自己的亲骨肉,难免有些不忍心,也无法遗弃在荒野,于是“弃婴塔”就出现了,成为了丢弃婴儿的集中地。

对于这种事情的风气,韩景略十分厌恶。

看着民间沉溺女婴的风气不止,自然是无比恼火。

要知道大梁还有偌大中南、南洋没有拿下,还有西域、藏区、北方没有收复!

这些地区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是难以稳定下来的。

当然、他也可以在发动战争后,强行迁移单身男子,然后强行为他们发妻子,但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看着百官们不做声,韩景略正准备发(李好好)怒,这个时候黄道周却站了起来,持笏板稽首道:

“圣人、臣以为此事想要解决,却是十分简单~”

黄道周的话一开口,百官纷纷看向了他,毕竟黄道周是知名大儒。

韩景略看黄道周开口,气也消了不少,抬了抬手,示意他开口,而黄道周也面向文官道:

“我认为,女婴于民间溺死、被丢弃“弃婴塔”之事十分简单。”

“臣听闻,建设部欲在天下县镇建立医院。”

“若是如此,那么完全可以下令。”

“凡城街区、各镇乡里,有怀孕之女者,纷纷在医院登记造册,稳婆一样如此。”

“到临盆时节,必须入医院入住,待生产完后,婴儿于医院必呆一月,期间费用,全由官府买单,诸位认为如何?”

“这……”听到黄道周的话,百官们有些犹豫戒。

首节 上一节 236/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