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335节

不过到了这里、殿上的四人也明白了韩景略为什么迟迟不进行封爵大典了。

合着拿了勋爵,就代表退出仕途了……

这一下、顿时没有人对勋爵有念头了。

大梁的勋爵,哪怕是最高的王爵,也不过能保四代人富贵,到第五代人直接成为平民了。

况且、大梁除了对朱由榔、朱由菘两人有王位册封,代表大梁继承正统外,其他最高也不过就是公爵。

公爵顶多四代人就到平民。

拿爵位代表失去手中的权利。

对于黄道周、夏允彝这种人来说,或许还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些视权力如命的人,例如孙可望、刘文秀等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剂毒药。

别忘了、黄道周是最早一批跟着韩景略起家的人,还是第一位明廷之中主动易帜的人。

对于这样的人,都只是一个侯爵,那么可想而知,作为开国统帅的戚山、韩当也不过就是公爵罢了。

像夏允彝他们,估计也就是侯爵,而没有重大功绩,类似黄得功、刘文秀、艾能奇等人,基本就是一个伯爵了。

不过也不一定,毕竟类似李定国和孙可望,两人都担任主将,平定一方,没有大错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成为侯爵。

不管怎么样,韩景略这一句话说出来,算是让开国功臣心里都有底了。

不会担心致仕后,没有了收入来源,和地位保障。

黄道周的事情说完了,也就该说正事了。

韩景略看向了粮食部尚书夏禾德,直接开门见山询问:

“目前我朝粮食在幕府占比重多少?”

“回圣人……”夏禾德整理了一下自己,才打开随身带着的文册说道:

“目前我朝出口粮食,占幕府比重48%。”

“在我朝粮食的冲击下,幕府的粮食价格,从黄帝二年的一石米800文,降到了目前的一石米156文。”

“幕府之中不少百姓,由于谷贱而不事农,又因我朝以高出国内价格的蚕丝价,而大量转种桑树,进行养蚕。”

“继而、根据来往商人的估计,七年时间过去,幕府的粮食耕地数量,至少减少了一千万亩,约等于幕府的七分之一。”

“也就是说、眼下幕府的耕地数量,不会超过6000万亩,粮食产量也不会超出5000万石!”

近些年来、大梁完全就是以赔本买卖在进行“梁日贸易”。

在国内一石粮食450文的市价下,韩景略坚持以每年逐步下跌的粮食价格,出口幕府。

在国内蚕丝价格50文的情况下,却花100文买幕府的蚕丝。

短短七年,大梁至少亏损了50~100亿梁文。

很多商人甚至私底下大骂韩景略,认为韩景略这是“利幕府而薄国民”。

然而事实却是,韩景略制造的“谷贱”事件,直接导致了幕府的米价达到了1文1斤,很多农民只有改种桑树才能活命。

德川幕府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手下的藩主,基本不会把农田的减少情况上报。

德川幕府的控制力,只在藩主上,而不在百姓上。

眼下幕府耕地数量已经减少,就凭那5000万石粮食的产量,顶多够幕府2000多万的百姓吃半年。

所以只要现在开始严格控制粮食出口贸易,等幕府反应过来,就必须要面临大饥荒了!

韩景略嘴角勾勒一抹笑容,对夏禾德直接开口:

“命令东海、北海海军封锁幕府,另外下达粮食禁令,不得往幕府运粮。”

“再令停留在幕府的仪鸾卫制造大梁爆发粮荒的消息。”

“务必要让幕府以为,我朝正在爆发粮荒,所以减少了粮食出口量。”

“潜藏在幕府高层的仪鸾卫,尽快搞清楚幕府以及各地藩主的粮仓量。”

“如果可以,制造人为纵火,焚毁粮仓,让幕府加剧粮食危机!”

韩景略这一手贸易战玩的十分熟络,就目前看来,幕府百姓完全靠大梁的粮食过日子。

只要大梁掐断粮食源头,那么就凭他们的粮食产量,勉强可以扛过第一年,但是明年嘛……

“圣人,内阁还有两件事需要询问。”

韩绍微微行礼,而韩景略也点头示意他开口。

对此、韩绍开口道:

“对于军部的军事行动,内阁正在积极配合,但是对即将到手的新辖区,我们是否需要准备官员?”

“自然!”韩景略回应道:

“对于新辖区,我有意成立漠西承宣布政使司、漠北承宣布政使司。”

“这两地需要迁移百姓居住,随后恢复当地生态。”

“至于北面的西伯利亚,则是改名为北疆,设置为北疆生态资源区。”

“它的地位与行省一致,但不需要强制移民北上,而是以百姓是否想要过去为主。”

“日后大梁的木材,将会以北疆出产为主,将北疆设为三十个生态区,每年一更换。”

西伯利亚,属实不适合生存,毕竟大梁现在有太多好地方了,没必要把人口浪费在这个地方上。

与其在这里修建公里、倒不如建个铁路,然后以原材料区为主,往南面运送原材料。

反倒是漠北和漠西,它们的地位和漠南、漠东一样。

它们日后也是属于大梁的放牧区,但同时也需要大面积植树造林。

对于那些劳工,韩景略可不会在全国道路建设结束后,就停止他们的利用。

韩景略会将他们留在偌大的蒙古地区,让他们结婚生子的同时,担负起植树造林的任务。

听完韩景略的话,韩绍点了点头,随后问出第二个问题:

“其二、收回对日的粮食贸易,必然会多出5000万石的粮食市场。”

“眼下我朝主粮的粮食价格,因为大放水导致从1斤2文,涨到了1斤4文。”

“因此、是否可以将这部分的额度用于国内,让主粮价格重新回到3文一斤?”

“可以!”韩景略点了点头,同意了这个做法。

也就在这个时候,军部的戚山想起来了一件事,对韩景略稽首道:

“圣人、近来北海海军朝着东北部海域探索,不出意外,能够在几个月后顺利抵达北东洲的北部地区,是否……”

“命令他们在北东洲西岸设立贸易区,交给天河公司管理!”

韩景略直接下令,然后对戚山开口道:

“如果南洋生意稳固了,告诉郑芝龙、把主攻方向对准天竺、黑洲和北东洲。”

“他手下不是有10万使用燧发枪的雇佣军?告诉他,打下了北东洲,我就让他回到东海海军,做他的东海都督!”.

第262章 西伯利亚自古以来……

“我罗成比不了郑都督,可我们北海怎么也不能落后于南海!”

“圣人说了,探到去东洲的新航道,功名利禄,你们要什么有什么!”

“吼!!!”

即便是九月,在这极北的海面上,海风依旧刮得人脸上生痛。

但北海海军舰队游击将军罗成的话却如暖阳一般,烘得官兵们心中火热。

两艘2000吨的大号福船,一艘的1000吨的广船,他们载着六百多北海舰队的官兵,越过乐浪、幕府之北,朝更陌生的北面行去。

脚下的世界是圆的,这一点已成国人的常识。

但这个大圆球上的海陆到底是怎么分布的,还有太多空白。

按照国中地理学家的研究,以及从欧罗巴那边所得的零碎信息,可以确认从本土中洲到东洲,并非向东横渡大海这~一条路线。

如果向北绕行再转南下,按照“曲面定律”,路程说不定比从吕-宋横渡大海要近。

之前虽有一些探险公司摸索过这条路线,但都无功而返,主要原因还是因南海和南洲利大,没多少人愿意“开发”极寒无利的北方。

莫说他们,就连郑芝龙的天河公司也无心经营,所以北海舰队只好亲自上阵。

当然,从舰队利益来说,这也是圈地的必然之举。

相对南海、西海和大海舰队来说,北海舰队的“地盘”格外地小。

南海海军圈下了南州、东明州、毛利州……

东海海军就不用说了,整个东海海域都是他们的地盘,舰队驻地又在松江府,可谓最舒服的舰队。

至于西海海军,近来圣人将整个麓川,以及仰光作为他们的基地,天竺海域直接更名为西海。

这下好了、他们的海域也大的要死,只有他们北海海军,跟个后娘养一样。

只有乐浪的釜山、辽东的莫山卫(海参崴)作为基地,寒颤的不行!

地盘小,就意味着舰队规模受制,相应的待遇,和上升空间,也难跟其他三海舰队比。

这可是上到郑芝豹,下到普通官兵都难以接受的。

此时诸夏也知在极北之地的北方也是海洋,尽管是片冰海,那也是海。

如果能找到通向冰海的路线,宣布那片海域是北海舰队的地盘,未来就一片光辉灿烂。

一是找到自北海连接东洲的便利海路,一是找到通向冰海的门户,这支小舰队就承载着这两项任务。

罗成从郑芝豹那千辛万苦地抢到探险舰队的指挥权,也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探明东洲航道,他就算没有拿到爵位,在那史书上,也最少会留下姓名。

现在舰队已过曰本北面大岛虾夷,按照之前探险公司所得的大概资料,正北方的海域是片内海,被一座大半岛包裹着,因此就得从虾夷东北岛链的东面北上。

“火炮戒备,嘹望加强警戒……”

在望远镜里,依稀能见的陆地不再是零零碎碎的岛屿,而是连绵无尽的大陆。

首节 上一节 335/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