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344节

但这属于正常下降,毕竟适龄青年越来越少了,而且移民计划,很影响生育。

不过也就是拖延了一两年罢了,只要人口迁移过去,再在当地结婚生子,人口还是会涨起来的。

就人口出生来说,眼下的大梁人口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历史之最。

短短十二年时间,人口从1亿1000万,涨到现在的1亿7000万。

尽管其中有近2000万是吸纳人口,但也足够说明大梁的同化能力了。

唯一让韩景略觉得碍眼的,就是西域还没有拿回来,以及东边的幕府……

放下手中的人口奏报,韩景略捏了捏眉心,对旁边的戚云问道:

“幕府还没有爆发什么起义吗?”

“没有……幕府农民的忍耐力比我们估计的还要强……”

戚云也一脸难堪,从黄帝九年十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33个月。

原本以为幕府的粮食,顶多能撑16个月的韩景略,唯一没算对的,就是倭国民族的忍耐力。

坐在华盖殿里,由于小冰期的影响,天气并不炎热,甚至在七月的南京,还有一丝儿凉快。

窗台的花台花朵显得格外显眼,湛蓝天空和白云也显得十分舒心。

但这一切、都让韩景略觉得烦躁。

随着年纪的逐渐增大,他渐渐开始无法忍受下去了。

33岁的他,由于长期的不锻炼,腹部也堆积起了一些脂肪。

这并不是只有他有一个人有,而是每个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都患上的难题。

从高强度的运动,一下子变成低强度的运动,不长胖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自己还算好的,戚山、韩当,体重都突破了两百斤。

也就是他们两个人个头高,看着还不显肥胖,但再这么继续下去,恐怕两人总有一天要三高。

韩景略也开始格外担心自己的健康,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他必须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实现书中所谓的大同天下。

尽管在百姓的眼里,此时的大梁,已经能够称为天下大同了。

但在韩景略的眼里还不够!

国朝内部,还有腐败的官员,只是没有查出来。

国朝内部、还有一些藏污纳垢的商人,他们现在老老实实,但等自己老去,糊涂了,一定会对百姓伸手。

大梁还不够强大,大梁的体制还太过依赖自己……

必须要在自己足够清醒的时刻,将制度完善,才能保证大梁一家独大!

如果说要保证大梁的腹部安全,那么毫无疑问就是对日的计划!

幕府能撑到现在,是自己没有想到的,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就拿他没有办法。

“幕府的耕地数量,查清楚没有?”

韩景略起身准备走走,于是戚云也带着仪鸾卫,跟着韩景略在宫里走了起来。

戚云熟练的从一名仪鸾卫手中的文册中,找到了幕府的情报,递给了韩景略的同时还解释道:

“得益于粮食危机,幕府和手下的大名,都开始了清查田亩。”

“得出的数量是4214万亩有余,大约年产在3900万石粮食。”

“今年他们又复耕了大约300万亩田地,不过粮食的价格也越长越高。”

“此时京都的粮价,从黄帝九年的150文一石,涨到了1500文一石。”

“江户也涨到了1200文一石,其国内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人被饿死了,但始终没有爆发大型的饥荒。”

“原因是什么?”韩景略一边散步,一边追问,而戚山则是解释道:

“主要是之前承平太久,我朝供给幕府的粮食,让幕府粮食便宜了4年左右,因此山中的猎物没有成为主要食物,得以增多。”

“贸易战打响后,很多活不下去的百姓,都去山里进行打猎,因此才多撑了一段时间。”

“还有草根树皮,幕府毕竟是一个多丘陵的国家,因此草根树皮还是很多的,更甚者可以人相食。”

“加上他们自己能满足本国粮食52%的需求量,因此只需要吃少一点,还是能撑住的。”

“这么看来、其实他们就是准备打算饿死最穷的那一批人,然后在层层剥削,保住他们的地位。”

戚云说到这里的时候,韩景略停下了脚步。

不得不说、戚云口中的这种事情,出现在幕府,并不稀奇。

韩景略还是低估了他们的下限。

“就目前来看、确实没有对付他们的办法……”戚云一脸难色,至少在他的认知里,没有了除战争外的其他办法。

不过这是他,并不是韩景略!

韩景略有一个办法,而这个办法也在计算中。

只要这个办法出炉,幕府成为诸夏的一个行省就不是妄言!

“摆驾,宝华山科技基地!”

“遵旨!”听到韩景略要去科技部的基地,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要去,但戚云还是本能的听从吩咐。

很快车队就准备好,十辆汽车的停在了奉天广场上,韩景略坐上了中间那辆,其余车辆纷纷坐上了仪鸾卫。

汽车在韩景略上车后,开始慢慢启动。

尽管时速只有60公里,但很快就驶出了皇宫,来到了宫门外的金陵大道。

三年又三年……

南京的变化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驶出洪武门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洪武广场(

等守卫皇宫的士兵放行,韩景略见到的,就是弄好了高架桥的电车。

四节长度,一次性能载客200人,而车厢涂上了明黄颜料,画有各种动物的电车十分显眼。

电车之上的电线被铺设的十分整齐,高桥的高度也在六米左右的高度。

这样的高度,可以保证很多时候,上面的乘客都能看到南京城的景色。

眼下南京城已经开通了4条有轨电车,日客运量高达45万,年客运量高达1亿6425万。

这还只是南京变化的一角,更大的变化,就是照身帖制度!

自从照相机研究成功,如今已经过去了六年。

六年时间,大梁已经对全国城市的4000万居民普及了照身帖制度。

一张照片、一本照身帖,一个籍贯当地的钢印,组成了最早的人脸制身份证明。

照身帖的出现,总算瓦解了大梁的宵禁制度。

从今年年初开始,全国2100个县,2万多个镇的路灯正式点亮,从此大梁的城镇百姓,过上了有电灯的夜晚。

不过这种繁华的代价,就是大梁飙涨的用电量。

黄帝六年,全国用电的地方,主要就是工厂,年用电量不足300亿度电。

到了黄帝十二年,当全国路灯一开通,用电量飙升到了415亿度电。

要知道,这还是只有南京开通了电车的原因,如果各地相继开通电车,估计这用电量,要翻十倍。

不过对此、韩景略倒不担心,因为就他多年前在云南的布局,那一百多座水电站的发电量,就高达2000亿度。

这还只是云南一地,尽管由此地的电量运输出去,会达到很高的损耗。

但是对于大梁来说,完全可以接受。

因此大梁不止只有这一个水电站,最大的夷陵水电站已经竣工一半,顶多再过四年,就能全面竣工,达到年发电800亿度.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储备电量,因此大梁国内的火电厂数量不超过200处。

这就是有着先进技术的好处。

此时的大梁对于电的需求还不大,单单水电就能满足他们。

哪怕人口暴涨到3亿,此时全国的水电站和风力发电站也能满足人口需求。

可是、这前提是不出现冰箱、电视等东西。

不过这显然不太现实……

长长的汽车长龙行驶过柏油马路,坐在车上的韩景略,能清晰看到,路过时那些抱着收音机的一些百姓。

他抽空问了一句:

“现在收音机的栏目有多少家了?5.8”

戚云倒是一个狂热的收音机爱好者,休息的时候,就躺在摇椅上,旁边放着收音机,就这么听一天。

因此韩景略这话,可算问对人了。

戚云一开口就是:“47家,其中有17家是说书人,还有30家则是国内各地的官方频道。”

听到有47家,韩景略收了心。

他倒不觉得少,毕竟收音机才出来了两年,日后节目会越来越多的。

“眼下百姓家里,对于电器一般是什么?”

韩景略感觉自己似乎脱离了百姓太久,居然连这种小问题都需要问戚云。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如今国家的事情太多,他还没有时间去民间和百姓好好沟通。

戚云也知道韩景略一直心系百姓,因此回应道:

“目前来说、最主要的电器就是电灯、电风扇、收音机和电筒。”

“出行的工具,现在大部分都换成了自行车。”

戚云一点点耐心的解答着韩景略的问题,而韩景略也耐心的听着、时不时看向车窗外的百姓。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穿着干活短打、汗衫的百姓,骑着自行车在街上。

首节 上一节 344/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