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368节
就好像后世德军攻入巴黎,当地的女人可是一个劲的往上贴呢。
欧罗巴尚且如此,更何况具有种姓制度的天竺?
只要嫁给了诸夏的男人,一月就成为了最高的种姓,再也不被人奴役。
几千万人的天竺市场,一旦自己在那里开展分地的运动,当地最低种姓的百姓就是支持自己的最大团体。
就算他们全部反抗,韩景略也不怕!
争土地、争市场,靠什么争?
在这个时代,靠的是武力!
争了下来还要守住,没有足够强的武力,圈地再多,也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76万步军,6万海军,以及120万的巡检部队就是大梁的依仗。
步军问题不大,反正西陲驻守的那些兵力已经足够了。
肩负着谋食于外重任的,依旧是海军。
十年前,韩景略就已经有了野望,他知道自己有生之年,需要打下哪些地方。
所以他才提出了十年百万吨海军的建设计划。
可能在欧罗巴人的眼里,大梁的海军简直就是足以碾压欧罗巴的力量。
但对于韩景略来说,木质的宝船虽然大,但是终究比不上速度快的铁甲舰。
要想安稳东洲和南洋、南州,以及天竺,就必须有两点。
第一点是极快的通讯能力,这点大梁的的电报机,以及有线电话都在进行中。
第二点就是高机动性的支援能力,而大梁需要的市场和原料地在哪里?
在天竺!在东洲、在南洋、在南州,在这些左右两面都环海的地方!
这也就是韩景略将百万吨海军建设,这个天大的馅饼砸在陈隆脑袋上的原因。
其实当初韩景略丢出去的馅饼更大,他计划十五年内爆出200万吨铁甲舰,拥有同时对世界所有海洋国家开战的能力。
但陈隆没有失去理智,认真核算后,告诉韩景略,征服大海和海上国家,不需要这么多舰队。
就当时韩景略提出的舰队规模,就需要6万人来维持它。
所以韩景略想了想之后,将舰队的规模缩小了。
可即便缩小了舰队规模,在大梁国内只有金陵、扬州、广州、松江等四家船厂有造铁甲舰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
因此韩景略不得不一面催着陈隆亲自督导船厂开工,一边推动福建和江南的若干船厂进行改造,甚至连夷洲的基隆港口都扩建为大型船厂。
推动造船业进行新一轮扩张的工作大致落定,而时间就这么不紧不慢的走到了黄帝十七年。
距离百万吨海军计划已经过去八年,北海、东海、南海等舰队纷纷换装。
现在唯独西海的舰队没有换装,而距离全面进攻天竺,只剩下了3年不到的时间。
因此、韩景略才来了金陵造船厂,跟陈隆一同巡视新的驱逐舰,他要亲眼看看将化身刀剑,为大梁争利、立位的战舰。
韩景略和(李诺好)陈隆看了看正在建造的5艘驱逐舰后,就走到了甲板上。
大梁的巡洋舰之所以高于驱逐舰,是因为大梁的巡洋舰都是重型巡洋舰。
大梁的15艘重巡洋舰,其垂直装甲厚约76~203毫米,水平装甲厚约51~127毫米。
舰船的排水量在8000~15000吨,航速32~34节,续航力达12000海里,能与飞艇、其余战船在远洋协同作战。
它装有8~9门主炮,口径在205毫米以上,分装在3~4座炮塔中,射程37千米左右,主要用以消灭敌巡洋舰和攻击岸上目标。
此外,还装有10~16门副炮,口径在130毫米以下,多为高平两用。
相比较重巡洋舰,驱逐舰的数据就弱了一些。
驱逐舰的排水量在2000~3000吨左右,航速35节,续航力10000每里,装甲厚约51~127毫米村。
舰船的主炮口径在150毫米以下,装有6~12门主炮,副炮812门,另配几十门小口径炮。
走到炮口面前,韩景略将手臂伸进炮管,摩挲着膛线,嘴里嘀咕道:
“々` 这炮能打多少?有200炮没有〃」?”
听到这问题,旁边的师傅笑道:“圣人放心吧、打个200炮是没有问题的。”
“300炮就要把炮磨平了,哪怕回到船坞,火炮也要报废处理。”
“300?这哪够?!”陈隆一听,立马就急了,不过韩景略却拍了他一下:
“别不知足,就这口径的火炮,一炮就是一艘船。”
“想要把火炮打废,除非你灭了欧罗巴的所有舰队!”.
第286章 为百姓利、治太平开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诶~~~~”
“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诶~~~~”
“全得水来供寸麦、不怕尺水诶~~~~”
“尺麦但怕寸水六月不热诶~~~~~”
八月的江西庐陵县、祁山镇农田里。
当对唱的民谣开始唱起,在这个平平的小镇上,也来了一车车的大人物……
在百姓们的注视中,一个他们十分熟悉的人下了车,让所有正在忙碌的祁山镇农夫都放下了手里的活计。
“诶诶诶!兄弟们!圣人来看咱们了!!!”
当祁山镇镇长激动的挥舞手臂,朝着农夫们宣布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最先反应过来的,就是在镇上读初学的学子们!
上万亩耕地一眼望不到边,但是随着人传人的声音传遍这块平地,很快在公路边就聚集了上千人!
这个时候,换好衣服的韩景略也从卡车走了下来,在他身后,则是七八个以韩思远为首的皇子们。
如今已经是黄帝十七年,作为皇长子的韩思远、二皇子的韩长恭,两人都已经十三岁,暑假后便要上中学了。
为了告诉他们百姓不易,不想让他们染上所谓的阶级臭味。
韩景略带他们乘坐今年刚开通的京广铁路,来到了江西的庐陵,并在路边的一个镇子选择了下车。
十年,在南京久居十年的韩景略,终于有时间走出南京,来到了乡野,看望自己的治国成果。
“大哥,这我衣服大了……”
“嘘声!别在老百姓面前无礼!”
老四韩修戎费力的拉着皮带,而韩思远则是小声呵斥了他,然后站在带着兄弟们跟在了韩景略背后。
尽管只有十三岁,但由于继承了韩景略的基因,皇子们都长得比同龄人高出一截。
38岁的韩景略,容貌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他站在韩思远他们的身前,仿佛一颗参天大树,庇护着他们。
不过此时、韩景略身着棉布短打,和田间的百姓们一样穿着。
就连他特别喜欢的白玉发簪593也被他取下,用一根木质发簪代替。
看着聚拢的百姓们,韩景略抬了抬手,对旁白的镇长说道:
“让百姓们不要吆喝了,吾今日来,是与他们一同收割的。”
“是、是……臣遵旨!”
听到韩景略这么说,镇长也拿着草帽吆喝道;
“别喊了!今日圣人路过,与咱们一同收割粮食,都不要见外!”
“真的假的?圣人真的来了?”一些忙碌的农人不敢相信。
“是不是那位?”有一人看向了站在镇长旁边的韩景略,结果立马被旁边的人拍了一下:
“不要命了?圣人也是你随意能看的?”
“怎么就不能看了?学校的院长都说了,圣人体恤爱民,难不成还会治咱罪不成?”
虽然嘴上这么反驳着,但这人也没有之前那么明目张胆的看韩景略了。
百姓们聚集,韩景略也带着镇长和皇子们,一个个的顺着田埂下了公路,走到了已经被放过水,晒干的田地里。
此时田地之中,一丛丛金灿灿的稻穗惹眼,让没怎么种过地的皇子们大开眼界。
韩景略走下田埂时,田间已经聚集了数百人,这些百姓纷纷看着韩景略,不敢相信这就是圣人。
“和照片上一样啊……”
“是啊、圣人不会老么……”
“那是!不然怎么叫做天子?老天的孩子怎么会老?”
“瞎说……”
看着走下田间的韩景略,百姓们小声的讨论,而站在前面几排的百姓,却低着头,不敢看韩景略。
对此、韩景略笑了笑,走上前去,抓住了一位老者的手:
“老丈、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亲自下田?”
“这!这这这!”被韩景略抓住了手,这名老者激动的支吾了起来,旁边的百姓也用羡慕和震惊的目光看着那两双手。
一只手苍白却十分有力,另一只手坳黑,干瘦无比,并且指甲里还有干活的泥土……
在韩景略之前,从没有所谓的天子,能和他们这些田地里刨食的泥腿子握手。
哪怕出名的汉之文景,明之仁宣,也不过是和百姓近距离交谈罢了。
不过他们不知道,在韩景略看来,手上的泥土有什么脏的?
“圣人,这位是我镇的一名三保户,早年亡妻,没有再去。
“家中三个儿子,其中两个都入伍参军去了,剩下的小儿子在庐陵县读中学,只有他自己干活了。”
“不过现在镇上有十台各种机器,干起活来不会很累的。”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