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从穿越罗成开始 第358节
到时候,再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听得李世民之言,李渊点了点头没有反驳,他知道李世民说的很有道理,并且看李世民信誓旦旦的模样,必定有所考虑。
紧接着,李世民终于进入正题,说道:
“至于儿臣的应对之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以战养战,掠夺周边国家势力的资源以及人口,让我大唐迅速扩张。
也只有这样,才能短时间聚集大量的资源人口,用以应对大夏的威胁。
虽然这样的方法,并不值得令人称道,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实力增长有限,反而是置身危险之中,整个大唐也将危在旦夕。”
李渊神色肃然,他深吸一口气。
现在结果已经显而易见。
想在北漠用中原的治国政策,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两处地利人和皆有不同。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因地制宜。
如果连这都做不到,他们根本不可能抗衡实力与日俱增的大夏。
李渊目光灼灼,他本就不是安分之辈,现在已经坐到这个位置上,要他就此放弃也是不可能的,总要放手一搏。
万一他赢了呢?
第386章 招贤令
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李渊下定决心。
大夏便是悬挂在他心上的巨石,随时有可能掉下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虽然是在北漠之地,但不管怎么说,李渊也是大唐皇帝,既然坐上了这个位置,想要让他下去,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或许不限制的扩张,会让大唐的名声不太好,但在覆灭的风险面前,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便是要和大夏殊死一搏。
等他将整个北漠的力量整合,再面对大夏,也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了。
……
李渊做出的决定,暂时没有影响到大夏。
毕竟此刻罗成并不准备出兵北伐。
正如李世民预料的一般,现在出兵北伐,多少有点麻烦。不管怎么说,李渊建立大唐,不再是之前的丧家之犬。
以李渊手中兵马,如果大夏出兵征讨,能够轻易获得胜利还好,如果赢不了的话,大夏就会被陷在战争之中。
毕竟北漠的情况,和中原并不一样。
因为土地辽阔,实在打不过他们还可以跑路,没必要死守一座城池。
同时,虽然大夏的整体实力远胜大唐,但罗成也不可能调动举国兵力北伐。
因为地盘扩张,需要防范众多敌人。
一边能动的兵马并不多。
现在。
罗艺已经令人负责兴建燕京。
在燕山城的基础上,规模扩大了许多倍,这里成为大侠的都城,当然和以往不一样。
其实大夏定都燕山城,让很多人腹诽。
在大部分人心中,这天下最适合作为国都的,无疑是中原的大兴、洛阳,但是罗艺却斩钉截铁的选择了燕山城。
至于为什么选择燕山城,其实和罗成息息相关,这都是罗成劝说导致。
在他的想法中,没有比燕山城更合适的了。
一方面,这里是北平府的郡城,罗艺在此也有感情了。
另一方面,罗成可不是性格软弱之辈,他们无惧任何外敌,如果去了中原,贪图享乐,沉沦腐化,又将会如何?
倒不如直接一点,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将都城定在靠近边境的盐山县。
或许用不了多久,燕山城就不是边境了。
现在高句丽已经彻底臣服大夏。
不得不说,高元作为高句丽王,还是很有魄力的。他知道高句丽哪怕暂时自保,也不是长久之事,既然靠近大夏这个庞然大物身边,终有一日,会被大夏给吞并。
说到底,就是实力不够。
如果高句丽能够击败大夏,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此前攻打辽东城之战,让高元知道了自己有几斤几两。
这时候还不知进退,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聪明人就要学会明哲保身。
起码高元是这样觉得的。
只要他诚心投靠大夏,虽然高句丽会不复存在,但他也能得到大夏官方的封赏,不说权力什么的,起码能够富贵无忧。
这不比在高句丽忧心忡忡好?
同时,高元很清楚他现在做的选择,因为大夏才刚刚建立,天下之事尚未稳定,但是高句丽表现得如此积极,便是一件好事。
而大夏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为了能够扩大影响力,就不可能针对高元。
只要高元老实,说不定还要被打造成标杆人物,让那些外族之人看看,只要老实臣服大夏,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在大夏东北方向,算是暂时安定了。
虽然还有新罗、百济这样的小国,但他们显然不可能给大夏造成什么影响。
同时,他们也没有胆子对大夏做什么。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可是高句丽的小弟,时不时被高句丽吊着打。
现如今,连高句丽都臣服大夏了,成为了大夏的附属疆域,他们要是胆敢肆意妄为,肯定会死得很惨,和大夏比起来,他们就是蚂蚁。
兴建都城,是大夏如今最重要的事之一。
按照杨广之前的做法,肯定会不加限制的大量召集民夫,然后让他们不辞辛劳的工作,以此缩短时间,达到他的目的。
但是现在,既然有了杨广的前车之鉴,罗艺当然不会这样做。
虽然兴建国都很重要,却也没有操之过急,他没有强征民夫,而是采取自愿原则,同时前来建城的,还会发放薪资。
虽然钱不是太多,却也形成了雇佣方式。
那些百姓,在得知此事后,便是自愿应征前来,罗艺之前的威望可见一斑,起码在北平府这一亩三分地,显得格外突出。
百姓很支持罗艺。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能够有现在这样的生活,都是罗艺带来的。
如果没有罗艺,他们也不知生活在什么水深火热之中。有些东西,没有对比或许看不出差距,但是稍微比一下,便是显而易见。
除了北平府之外的百姓,不知多少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如果碰上了反贼或者乱军,哪怕是朝廷的兵马,一不小心就身首异处。
但是,那些生活在北平府的百姓,却完全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
他们能够安稳的生活着。
现在,大夏建立了,也就给了百姓更多期望,此前是北平府,日后则是整个大夏,所有百姓都能从中获益,岂不美哉?
现在的大夏,和之前的大隋完全不同。
哪怕杨坚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成功终结了南北朝的乱世,但他也是一个刻薄的人,在很多地方,不能做到完美。
在对待百姓方面,罗艺确实做得很好。
起码远胜于前朝。
当然了,如果换个方面,从世家豪族的角度说话,罗艺就不是什么好人了,无论是传承数百上千年的世家,还是称雄一方的豪族。
罗艺都没给他们面子,皆是连根拔起。
要么老老实实配合朝廷,要么就准备被流放吧,反正大夏的疆土足够辽阔。
分散这些家族子弟,没有一点问题。
这时。
随着在罗成的主导下,朝廷颁布招贤令,四面八方的贤才皆是涌入燕山城。
这些人,其中不乏有真才实学者。
但也少不了鱼目混珠者。
因为大夏刚刚建立,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自然无人愿意错过。
要不是世家都栽了,还有更多人。
第387章 议论
大夏虽然刚刚建立,却已经显露出磅礴的气象,无数人笃定,大夏必将无比兴盛。
随着罗成颁布招贤令,燕京城变得人满为患。
毕竟如今的燕京城,还没有完成扩建,其根本还是之前的燕山城,此前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现在却显得太小了。
毕竟是一国都城,来往之人何其多,这是罗艺下令扩建的根本原因。
都城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气象,虽然国都繁华不代表这个国家强大,但是连都城都贫瘠的国家,实力肯定强大不到哪里去。
一处酒楼之中。
有不少读书人都聚集于此。
他们是从各处赶来燕京的,燕京靠近边境,距离中原已经南方遥远。
而这两个地方,恰好是大夏经济文化繁荣之处,自然人才济济,纷涌而至。
众人在此聚集,心中更多好奇。
他们有些期待,因为没有世家之人压在头上,其实更多寒门子弟受益,他们可以出头了,这是难得的机会。
如果有大量世家子弟参与,他们的水平摆在这里,虽然世家之人自视甚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大部分人能力不错。
这是因为世家延续多年,他们家学渊博,能学到的东西很多,学习成本也更低,若是寒门子弟,想要学到这些,无疑更加艰难。
上一篇:让你当昏君,你一统六大国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