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什么弃婴?那是老朱家皇孙!

大明:什么弃婴?那是老朱家皇孙! 第26节

想起李善长对于朱雄瑛赞赏有加,那孩子是那般聪慧过人。可是再看一眼自己的孙子,如此简单的文章,还一问三不知,简直令人太失望。

那孩子早早的就会了许多,根本不用人怎么费心去教,人也懂得刻苦努力。

一经对比,朱元璋心里更加渴望那就是自己的亲孙子了。

“朱立德!”朱元璋冲外喊道。

朱立德急忙小跑了进来:“老奴在,陛下有何吩咐?”

朱元璋挥手:“把二殿下送回宫去,朕看着实在闹心!”

“是。”朱立德利索地抱起朱允炆退下了。

朱元璋长叹一声,继续回过头来为海禁一事烦心。

海禁一事近来一直困扰着他,令自己几日来茶不思饭不想,偏偏朝中文武百官还没有一个拿的出来注意的,这样朱元璋时时气不打一处来。

自己真是养了一群饭桶。

第40章 退后,我要开始装逼了

对比起朱元璋御书房里的“乌烟瘴气”,皇宫外,魏国公府里就显得和谐多了。

李善长今日正好也在给朱雄瑛和徐景瀚二人讲孟子。

“孟子此人十分重视仁政王道,主张为政者应当对百姓省刑罚,薄税敛,觉得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在于一个仁字,所以呢,如果为政者不仁,便会失民心而失天下。”李善长晃着脑袋,讲得十分享受。

“那你们觉得这何为暴,何为仁呢?”李善长问。

李善长不动声色地走到徐景瀚身边:“景瀚觉得如何?”

徐景瀚刚刚才开始做的美梦就被打破了,晕晕乎乎地没听到李善长问些什么。

“罢了,你既然这么不想听老夫我讲课,那便去院子里跑上十圈再回来听课吧,正好也给你精神精神。”李善长无奈道。

徐景瀚这小家伙比起学书听起功课来还是更喜欢跑跑跳跳。听李善长是罚他跑院子而不是做功课,简直喜欢得不得了,兴高采烈地便去了。

李善长摇摇头,笑骂道:“这小兔崽子怎么这么不安分?”

朱雄瑛摇摇头:“人各有志,也是强求不来的。”

李善长收回注意力,看向朱雄瑛。

“那怀瑛以为如何啊?”

“学生以为正如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说的,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忘者,未之有也。能做到如此,方为仁政了。”朱雄瑛侃侃而谈道。

“嗯……那何又为暴呢?”李善长又问。

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李善长也早就不把朱雄瑛当做普通一般的小孩子对待了。朱雄瑛的很多见解非常深刻,李善长很乐意听他的意见。

“杜牧之曾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朱雄瑛道。

要是换作以前,朱雄瑛最讨厌这样的文邹邹掉书袋子的课了,但是现在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喜欢这些文章,特别是每次李善长都能够把这些东西讲得通俗易懂。

“穷奢极欲,当政者如此,民不聊生啊。”朱雄瑛学着李善长的样子有模有样地说道。

“那应当如何啊?”李善长看着朱雄瑛。

朱雄瑛思索了一下,道:“不管是当皇帝的还是做大官的,都不应该把钱都揣在自己兜里,应当让普通百姓兜里也有银子,起码衣食不愁,为政者当为民所思,应该让老百姓高兴啊。”

“哈哈哈,怀瑛说的好啊。”李善长笑得十分开心,“不愧是我的学生啊。”

朱雄瑛心里有几分得意,但是脸上还是很淡定。

毕竟谦虚的人设要立住了。

李善长眼珠子一转,又想到一件事,便又问道:“怀瑛啊,老夫还想问你一个问题。”

“老师请问。”朱雄瑛端坐好,整好以暇。

李善长今天的问题好像特别多,简直要化作《十万个为什么》了。

“老师觉得最近在府里闷得慌了,想去海上玩玩,但是怀瑛可知这海上之事速来是被朝廷禁了的。”

朱雄瑛心里了然,李善长是为了明朝海禁之事啊。

想问就直说嘛。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自己呢?怪不得今天这么多问题,朱雄瑛还以为今天是师生角色互换了。

太傅李善长自然也是知道这海禁一事最近成了文武百官还有朱元璋的烦心事,奈何自己能力有限,暂时也想不出办法来,便想着来拿来问问朱雄瑛。

虽然古话有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普通老百姓不在朝为官,操心的都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事,更别提普通的孩童了。要是换做是普通的四岁小孩,说不定还要抓着自家爹娘上街买糖葫芦呢,或者就是上蹿下跳的掏鸟蛋。

但是朱雄瑛这个孩子不同。

李善长知道这孩子非同一般,只需要加以引导,这孩子说不定真的能给出个好法子。

海禁之事一直是朱元璋心里的一个难题。

明朝一直实行的就是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凡是大明子民,不可私自进行海上贸易一事。

几十年来,确实保证了大明朝整个经济的稳定,避免了经济波动。

可是正是因为这个,大明朝的海上国力发展逐渐停滞,后来慢慢的影响了整个大明朝的国力。

话说这海上一事,说起来也简单,无非就是一道圣旨的事情。

但是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大明朝自开国以来规矩都是如此,现在要朱元璋立马改变国策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且朱元璋包括整个大明朝大多数当高官的,重农抑商思想也算是根深蒂固了,再说这也还好几百年前,甚至千年前就传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李善长看似是开玩笑跟自己说海禁一事,但是朱雄瑛不难看出李善长话里的意思。

看来是朱元璋这次又遇到难题了。

这海禁一事估计又烦的朱元璋整夜整夜地睡不着了。

朱雄瑛想起上次进宫的时候看到朱元璋那个不可忽略的大黑眼圈就觉得有些好笑。

看来当皇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说不定再多当个十几二十年的,朱元璋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程序员”了。

“那老师看来是去不成海上了。”朱雄瑛顺着李善长的玩笑话说道。

“是啊,可是老夫着实是想去得很呢,怀瑛可有法子?”李善长继续问道。

朱雄瑛:“这海禁之事既然是皇爷爷规定的,自然是要皇爷爷来想对策。”

“哦?那怀瑛可否为你皇爷爷分忧啊?”李善长用一种十分期待地眼神看着朱雄瑛。

朱雄瑛突然觉得李善长跟长了一条狐狸尾巴似的,一脸的期待看着自己上钩是怎么回事?

“老师真的要听学生的看法见地?”朱雄瑛突然想逗逗这个老头。

“那是自然!”李善长毫不犹豫地说道。

朱雄瑛:好吧,那请让让,我要开始装逼了!

第41章 惟愿海波平

朱雄瑛让忍不住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说道:“学生记得自洪武四年起,天下刚刚安定之时,张士诚,方国珍等反贼的残余势力一直被我大明兵士打到沿海岛屿,但是却没想到这些残余势力仍旧贼心不改。”

李善长仔细听着朱雄瑛的话,正如他所料,朱雄瑛确实对海禁有所了解。

“这些人一方面不断在国内拉拢各方势力,试图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盗想要卷土重来,对我大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陛下下令海禁,以此来隔断这些贼子和国内大陆的联系,使其不攻自破,此国策不可谓不妙。”朱雄瑛对海禁一事做了一些自己的判断。

“而且禁止海事,也是为了巩固大明农业的发展,避免经济的波动,这好处自然是很多的。”

李善长听的频频点头,心里欢喜不已。

不愧是他李善长的学生,确实是人才!

朱元璋这段时间为了海禁一事真可谓是愁的不行,连脸上的血色都淡了不少,想来也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日夜还要这般操劳,看着也真是让人有几分心疼。

于是李善长听了后,边想着拿来问问朱雄瑛。

这朱雄瑛不过是个四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懂得这国家大事?

朝中的文武百官想破了脑袋都没想出什么法子来,更别说朱雄瑛这个孩子了。

李善长心里对朱雄瑛不知道为何颇有信心,忍不住还是有些期待,想听听这孩子是不是真的能想出什么办法来?

朱雄瑛和李善长两人正说的入迷。

“按理说,若是这海禁一事对于我大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现在为何又令皇爷爷和朝中文武百官头疼起来了呢?”朱雄瑛反问道。

李善长叹气道:“害,近年来,天灾人祸众多,百姓们收成都不好。接二连三的灾祸,百姓的日子不好过,赚不到银子,也交不赋税,国库空虚啊。”

现如今,大明朝方才开国,百废待兴,各个方面都需要银子。

单单靠着老百姓那一亩三分地收上来的粮食,交上的那点税收远远不足以支撑庞大帝国建设和运转的需要。

这点在朝为官的李善长心中自然是清楚不过的。

“那老师觉得要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又应该如何做呢?”朱雄瑛问李善长道。

李善长摇摇头:“老夫还有陛下,带着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不就是因为此事苦恼嘛。”

朱雄瑛笑了笑:“老师也知道现在大明到处都需要用钱,而这银子单单靠着老百姓种田种庄稼缴税收,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些钱就得从别的地方来。”

李善长不由得震惊。

没想到朱雄英居然也能看得出来问题所在!虽然这问题也不难看出。

可朱雄瑛毕竟还是个四岁孩子,知识阅历见识跟那些文武百官还是没有办法比较的。

但是能够看到这个层面上,李善长心中依然非常满意了。

朱雄瑛知道历史上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才下令放松海禁。

可是离洪武二十四年还有好几年呢!可还有地朱元璋头疼的。

“可是海上贸易往来能够给我大明带来大量的金钱银两,这一点,想必皇爷爷也都明白。”朱雄瑛又道。

李善长自然也明白这一点:“确实,这还敬意是由来已久,现如今若是真的下令放宽海禁恐怕还有很多难处啊!”

“那老师可知,这海禁放宽一事的具体难处又在哪里?”

朱雄瑛问。

首节 上一节 26/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我,绝世剑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