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什么弃婴?那是老朱家皇孙!

大明:什么弃婴?那是老朱家皇孙! 第28节

自从建国之初,朱元璋就亲自发布诏令,严禁海事,凡事大明朝子民,谁都不能私自在海商进行贸易,违令者必当重罚。

可是现在海禁一事遇到了大麻烦。

严禁海事确实避免了张士诚等人余孽与国内党羽勾结,对大明朝的安危稳固造成威胁。

但是凡事有利便有弊,在这点,海禁确实能够保证大明朝的安危。

但是也因此阻断了一条经济流通的通道,使得很多贸易无法进行,银子没有办法进到大明国内。正如朱雄瑛所说,海上贸易是条来钱的路子。

可是现在这银子来不了了,而若是单单靠着国内农业的税收确实不足以支撑国内的支出。久而久之,自然会引起入不敷出,造成国库空虚。

放松海禁,重启海运确实是现在可以解决这一燃眉之急的办法,但是此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朱元璋却有自己的看法。

虽然大明朝一直严禁海上贸易,但是一些必要的来往,交易还是无法避免的。

而这些剩下的海运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早早的就被各个门阀世家所垄断了。如今,门阀世家已经独自占领了这块肥田,如果重新开海,就是要让其让利。

一旦朝廷伸手去分海运这块蛋糕,那些世家大族势必会强烈反对。

这些个世家大族平日里看着都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谁看谁都不顺眼,互相明里暗里的争个没完。但是,一旦有人想要伸手去动他们所共占领的蛋糕,这些世家大族便会自发的联合起来抵御“外敌”。

朱元璋在位多年,怎么会不知知道这些人的厉害。

若是自己一意孤行,推行开海,解除海禁,恐怕个个世家大族就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这些家族联合起来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

京城之中,这些门阀世家的势力遍布各个角落,影响威力极大,甚至是他这个皇帝也比不了的。

一旦开海,自己就会成为所有人的攻击对象,成为众矢之地。

满朝的文武百官估计也没几个敢站出来支持自己的,毕竟这些官员或多或少的都从海运上得到过一些利益。

若真想让他们大公无私的把这些好处分给其他人,恐怕真的是痴人说梦。

可是……

朱元璋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朱雄瑛可爱的笑脸。

多可爱的一个孩子……

你要是自己的亲孙儿就好了……

朱元璋又忍不住开始感慨……

如此聪明的一个孩子,自己没能证明他就是自己的亲孙儿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还是听从内心最初的想法---开海运。

海运一事真的该用此法吗?是否真的能够实行下去?

“朕到底该如何啊……”

朱元璋似是感慨的说了一句。

“难道朕真的要眼睁睁的看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王朝基业败在自己手中吗?”朱元璋握紧了拳头,“这叫朕又如何甘心?”

朱雄瑛的脸和话语此时又浮现在脑海之中。

朱元璋苦笑了一声:“呵,朕何时变得如此优柔寡断,犹豫不前了?这是朕的江山,自然是由朕说了算!”

朱雄瑛的脸似乎给了朱元璋莫大的勇气。

朕的江山自然是要听朕的!

于国于民,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必然是天下最高权力的象征!

不管是谁,敢挡朕改革之路,必要他人头落地!

朱元璋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解海禁,开海运一事,他朱元璋决定了!

现在他与朱雄瑛便是一道战线。

无论是谁,胆敢阻拦,他朱元璋都不会轻易放过。

第44章 太傅要开海?

李善长府中,李善长屋内灯火通明。

李善长刚刚用过晚膳,现在正坐在灯前看书。

管家进来禀报:“大人,内个中级殿大学士林大人和建级殿大学士黄大人还有礼部右侍郎崔大人来见。”

李善长点点头:“老夫已知晓,先带他们三人去书房,老夫速速就来。”

“是。”

管家退下。

约莫一柱香的时间后,李善长进了书房。

书房里已经站了三个中年男子,身穿便服,看起来都是十分儒雅周正。

见李善长进来,三人连忙起身:“学生拜见老师。”

李善长点点头,这三人都是他教过的学生,现在都正在朝中为官。

中级殿大学士林书泽拱手道:“不知老师今日叫我们三人来所谓何事?”

李善长缓缓坐下:“尔等先坐,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只是想与你们闲聊几句。”

虽然李善长话是这么说,但是同朝为官,官场上一些话里有话,三人虽然比不上李善长来的资历深,但是这些道理都是明白的。

“学生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的,还请老师多指教。”林书泽温和道。

李善长点点头:“老夫今日叫你们三人来,确实是有些事想跟你们三人提上一提。”

建级殿大学士黄职身形矮小,人长得很机灵,一眼便看出了李善长想说的话。

在这个节骨眼上,最要紧的除了海禁的事也没别的什么事情了,李善长找他们三人来,应该也是为了这事吧。

“老师找学生们来,可是想与学生们说那海禁一事。”

李善长轻笑一声,颔首。

“这三人里,就属你最机灵。”

礼部右侍郎崔凯深向来为官清廉,对国事也还尽心尽力,李善长平日里也最喜欢同他讲国事。

“老师,可是对海禁之事有了些什么想法?”崔凯深问道。

“嗯,尔等三人,且听我细细说来。”

李善长和林书泽,黄职,崔凯深三人说了白日里朱雄瑛对于海禁一事的看法。只是隐去了朱雄瑛的名字,毕竟现在不好让他太出风头。

三人听后皆赞叹不已。

“老师居然能够想到此法,学生们自愧弗如。”崔凯深谦虚道。

李善长:“老夫也是听了高人指点,明日上朝之时,我自当禀告给陛下,到时尔等应当知道如何?”

三人齐齐点头。

李善长在朝为官多年,朝中自然也有不浅的根基,为了保证明日进谏万无一失,必须得打理一番。

翌日,奉天殿上。

“众爱卿也知,近来海禁一事急需处理,到底如何,众爱卿可有谁想到解决之法了?”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扫视一下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

底下一片寂静。

朱元璋压下心中怒火,又道:“朕觉得这海禁倒是可以适当放宽一些,重开海运,众卿家觉得如何啊?”

亚中大夫这时候急忙站了出来:“陛下,这海禁一事事关重大,臣以为万万不可开海啊!”

“是啊,陛下!”兵部尚书也出来附和道,“这沿海之处还有张士诚一党余孽,万一这伙贼人贼心不死,到时候卷土重来,到时候可就糟了……”

朱元璋看着这些贪生怕死之徒,只觉得失望不已,满朝的文武百官,惊叹每一个能说点有用的。

还不如一个小孩子!

“陛下,臣以为不仅要革除海禁,还要进行土地改制!”此时,文武百官齐刷刷把头扭向说话的人。

此人正是许久不曾在朝堂上说话的太傅李善长。

朱元璋眼前一亮。

李善长果然没辜负他的期望。

“哦?太傅有何见解啊?”朱元璋问道。

“陛下,臣以为这海运一开,必将为我大明带来许多好处!这海运必须开!”李善长大声道,声音雄厚而深沉,带着一种霸气,响彻整个奉天大殿。

朱允炆老师黄子澄斜眼看了身边的一个官员,那官员立即会意,上前向朱元璋行了一礼,转而向李善长。

“太傅主张开海运是为何啊?”

李善长道:“这开海运为的就是强国富民,海禁一事时间长了,只会让我国民越加困苦平穷,长此以往,对于我大明怎有益处?”

朱元璋颔首,静静看着李善长讲述着。

“海禁确实能够让我大明免受战争之事,能够提防贼心不死者与奸人勾结,危害我大明。可是若是一直因为此事,继续推行海禁,老夫觉得恐怕会造成故步自封,百害而无一利!”

朱元璋但笑不语:“太傅是觉得开海运对于我大明却是利大于弊?”

满朝文武百官互相交换眼神,都是各怀心思,谁也没站出来说话。

李善长抱拳行礼:“不错,这海上贸易却是能够为我大明带来不少的钱财,实行海运开发之后,百姓即可在海上进行自由贸易往来,这兜里的银子久而久之便会多起来,这方才是富民,而不是成日里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看着满地的庄稼,就等和老天爷赏饭吃!”

“太傅说的确实有几分到道理。”朱元璋自然希望有人能够帮着他把开海运一事说出来。

若是这李善长真有这本事,让满朝的文武百官谁也不敢再多言,那他朱元璋自然也能够力排众议将这开海运一事推行下去。

“陛下不可啊!”谁知道李善长的话一说完,立马就有人出来反对了。

李善长轻哼一声:“有何不可?此等利国利民之事,我等官员自然赞成才是,哪里来的不可!”

建级殿大学士黄职此时也站了出来:“陛下,臣也以为应该开海运。”

中级殿大学士林书泽:“臣附议。”

礼部右侍郎崔凯深:“臣附议。”

朱元璋对于这幅景象还是十分满意的,李善长这人确实有几分本事。

当年可是连中三元,进士第一,这嘴上辩论的本事确实没几个人比得上的。

朱元璋自然看得出来这朝堂之上还有许多人憋着心思想反驳,那就让他好好看看谁能再站出来。

首节 上一节 28/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我,绝世剑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