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第314节

「对啊!趁着各州的文书还没有完全改过来,起个正规一些的名字很重要。如今我国已经占据十三州,继续用吴这个名字,吴地以外的百姓怎么想,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们偏重吴地,不看重他们?」孙暠理所当然的说道。

钟繇是有些整不会了,很想吐槽,就算是两汉,也没有对汉中有多偏重啊?

早些时候,只因为刘邦是汉王,汉中龙兴之地,所以建国号「汉」。

光武帝虽然起于南阳,却是以汉室宗亲自居「复汉」,名字当然要沿用。

只是他也没说,毕竟王莽的国号「新」甚至连地域概念都不要了。

孙暠的情况,和王莽相似,又不相似。王莽的外戚夺权,也是走禅位的路线。

孙暠更狠,武装反叛夺权,那国号起什么,自然是随意。

问题吴越的确是孙吴的龙兴之地,这个时候改名,会不会被这里的百姓说,孙暠起了家就忘记他们?

当然,这个不关他什么事情,更关心的是,新的国号叫什么。

「那陛下以为,新的国号,叫什么才合适?」钟繇试探着问道。

「华夏帝国!」孙暠自信的说道,「衣冠华美谓之华,礼仪之邦谓之夏!」

钟繇只觉得天雷滚滚,冲击着他的大脑。

王莽若已经有些离经叛道,孙暠这是彻底玩脱了。

自夏商周,秦汉新以来,就没有见过两个字的国朝。

「我知道这离经叛道,只是卿可有想过?」孙暠看向钟繇,「自夏商周开始,直至现在,谁规定国朝取字就必须要一个的?再说朕的国家叫什么名字,难道还做不了主不成?!」

以前取一个字,主要原因还是方便刻录。否则统治者中二点的,来个「宇宙最强至尊无敌四夷臣服寿与天齐帝国」。

估计负责处理文书的官员,非要吐血而死。

后来为什么就变成各朝各代取国号的标准,大概和孔老二多少有些关系。

毕竟孔圣认为这是「礼」,后来他的徒子徒孙,尤其是那些「云」徒子徒孙们,管他合不合适,反正先贤那么说,就得那么做。

说到底,这国朝叫他们名字,和他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这也是汉末最好的地方,毕竟他什么规矩都逐渐完善,又偏偏很灵活,可以随便改。

更别说儒家被自己打压成这样,想要扯一句「不合礼法」,孙暠就能怼回去:「不合礼法,不合谁家的礼法?」

到最后,基本就是一批酸儒在哪里抱怨「礼乐崩坏」。

「臣立刻安排……」钟繇背后已经被冷汗打湿,自家皇帝奇思妙想,这没什么。

只是没想到,还有那么「霸道」的一面。

为什么怕,主要是这「霸道」的一面,相当于对天下豪族,尤其以前所有的规矩说:「你们以前说的都不算,老子说的才作数!」

以前的规矩和礼法,孙暠认可的才是合格的,不认可的就要改。

最终剩下的,才是华夏朝的规则。

当然真不爽可以反叛,推翻这个国家,那你想改回去随你。

孙暠无所谓,真有本事把他的皇朝推翻了,那就算他想要反驳也没用。

历史本来就是这样,修修改改,很多政策和制度结果又改回去的也有,最多换个名头。

明明总是强调历史,结果一个个朝代却不断重复历史。

我们从历史吸收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吸收过教训……

「还有一件事情!」孙暠喊住了他。

「是……」钟繇任命了,您随便说,我就听着,可以了吧?

「既然已经有国家,那么就要有民族的概念。以前大家都是按照地域,来自什么地域就说自己是什么人。比如说现在还有人称自己是越人,赵人,燕人什么的……地域到底是地域,正因为地域的存在,大家互相看不起对方。比如说燕赵那边的,认为吴越这边都是软蛋。而中原这边的,又认为交州那边的是蛮夷……明明大家都是一个国家的人,我们要互相鄙视?」

「那陛下所见,当如何?」钟繇有些整不会了。

「民族,改国号的同时,宣布从改国号起,华夏治下的百姓,皆为华夏民族。以后但凡认可华夏帝国,以华夏帝国百姓自居,自觉捍卫华夏帝国利益的,不管来自哪里,都是华夏民族子民。反之,就算血统是来自华夏十三州,也是外夷!」

原则就一个,除非你推翻我,否则就要遵守我的规矩,说你是华夏奸就是华夏奸。

反正当对方推翻自己,对方怎么定义自己,难道还由得了自己?

再修改一下历史,春秋笔法一番,从叛徒变成复仇者,拯救者的人不知道多少。

可又有谁在意?除非又有人打算推翻这个皇朝,这些东西才会成为他的「借口」。

除此之外,谁在乎过,历史的真相是怎么样的?!

===第369章 刘熙乞骸骨===

“不仅要迁都,还要改国号?”孙暠的操作传出去,群臣顿时都惊呆了。

迁都可以理解,要宣传民族的概念也没问题,可改国号是什么骚操作?

重点这个国号,居然屏除以前单字的习惯,第一次选用两个字的。

“陛下说了,华而不实没用,太寒酸了也没面子,华夏二字缺一不可。就和勤俭持家,勤俭二字缺一不可一样。”钟繇无奈的说道。

作为尚书令,他被推出来‘逼宫’,回来自然也被‘集火’。

“只是这不合礼数吧?”张昭多少有些问难,毕竟他属于传统的儒生。

“这问题下官也说了,陛下说新朝的礼法,他说了算。”钟繇无奈的回道,这事情要说清楚,否则他在圈子里面,估计要被针对。

陛下他们斗不过,就专门怼那些斗得过的。

非要较真,说‘那你为什么不死谏’,再给你贴上一个‘谗臣’的名头,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你没尝试劝说?”这不立刻就有人出面询问,还是担任司空的朱治。

本来已经退居二线,只是新朝建立,三公也不能空悬,最后把他提拔起来。

基本在这个职位上混个十年左右,然后就退休了。

最后的太尉,目前还是空悬,不过太尉衙门目前是刘晔掌管。

没有太尉之名,却有太尉之实。

“陛下显然是蓄谋已久。”钟繇叹了口气,他是真没想到,在这种事情上,孙暠也早有准备。

钟繇那么一说,大家脸色就变得复杂起来。

毕竟孙暠的能力的确很强,能够隔着三五年布局,去算计。

他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晚上只需要睡一个时辰就能精力充沛,有人甚至怀疑他根本不需要睡觉,只是为了表现得‘正常’,才强迫自己躺上一个时辰。

私下也有人吐槽,孙暠每晚都是把所有妃嫔叫去侍寝,这样算下来,这一个时辰基本就是用在这上面的,换言之他相当于根本就没睡。

哪能没睡呢?孙暠精神力再厉害也不可能不睡的,说睡一个时辰,那肯定是有睡一个时辰的。

“劝谏也是我等臣子的本分。”张昭看向钟繇,只是觉得不能这样惯着陛下了。

“劝谏有没有效果不知道,张司徒,您可有想过。若惹恼了陛下,他怕是要进一步针对儒家。就在我打算劝谏的时候,他给我看了一份诏书。”钟繇摇了摇头,“下旨全国灭佛!”

孙暠的意思,佛教乃外来教派,教义三观不正,而且佛徒传教大多是行威胁利诱。

僧侣不事生产,以佛徒的供奉为生,甚至强迫佛徒捐赠田产。

佛教本来是汉帝引入,与华夏帝国无关,可佛教传入至今,正面影响没多少,反而负面印象很严重。为了端正三观,孙暠下令灭佛。

原本信徒限期该信,否则就地逮捕,送出华夏境外。

僧侣还俗,或者送出华夏境外。

佛教在华夏为邪教,一年后任何僧侣,信徒,当以邪教徒逮捕,并且处死。

听说这份旨意后,群臣立刻沉默。孙暠拿出这份诏书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若是钟繇胆敢在他面前,就礼法的事情劝说,那么他就要灭儒。

大汉皇帝能独尊儒术,他也可以灭儒。反正这年头的儒家子弟,已经完全没有儒家的味道。

儒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进入上流圈子的门派,结党甚至是更进一步的玩法。

至于儒家的学说,思想,他们到底遵不遵守,嘴上肯定要说,本质上已经不重要了。

这个情况,在‘独尊儒术’,儒家子弟占据朝廷高位,成为利益阶级开始,就已经是这样了。

也别说是儒术,就算是其他各种思想,理论,教义,当派系成为利益阶级开始,这些东西都会失去原本的意义。

学习这玩意,就成了进入利益阶级圈子的门票,也仅此而已。

在孙暠看来,就现在的儒家现状,灭掉真的没什么。

到时候专门开个学院,把儒家思想的精华选出来,培养一个纯学术性的团体,并且选择一些核心的思想选入华夏核心价值观。

给他六十年的时间,这又能是一个全新的儒家学派,甚至是正统学派。

就是明白孙暠会怎么做,群臣们顿时失声。没有谁愿意,因为自己多说了一句话,倒是孙暠灭儒。毕竟没办法威胁他,换了以前可以挂印,集体辞职。

可现在不行。孙暠可以开秋闱取士。

别看两汉四百年独尊儒术,以前各学派门徒几乎不在,可书籍和典籍保留下来,孙暠又拿出来免费给大家看。

继续这样下去,是否钻研儒家学术,和考秋闱就没有任何关系。

就说这几次秋闱,孙暠一点点减少经学在科考里面的比例,就不难看出这点。

“散了吧!”张昭说了一声,大家也是意兴阑珊,各自离开。

正式迁都的事情传出,同时坊间还有传闻,孙暠要改国号的事情。

顺带的,民族的概念也跟着传出去。不难看出,这里面有锦衣卫的功劳。

民族的自觉,这玩意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一份诏书就能改变的。

有时候,强制的东西,只会让人更加抵触,所以锦衣卫的宣传工作,就非常重要。

对于百姓来说民族的概念太陌生,他们根本不在意,更多是读书人在无聊的时候会聊起。

只是比起什么民族的概念,他们更多是谈论另外一件事情。

随着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图书馆里面的藏书也逐渐丰富,并且在各郡铺开,基本每个郡都会有一个图书馆,程秉等担任过图书馆管理员的,专门把管理制度写下来,印发到各地图书馆里面。

作为图书馆馆长的刘熙,在把典籍全部注释完毕后,终于是向孙暠乞骸骨。

本来年纪就大,只因为注释典籍的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硬着头皮去做。

眼看终于完成,也抽空全部的心力。拒绝成为帝国国师,选择退休归隐。

离开当天,宛陵十里空巷,百姓纷纷出来送别老人。

这几年,刘熙每晚都坚持开夜课,比例在减少,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大家都能来听。

首节 上一节 314/3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亮剑杀敌,我是军阀之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