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第72节

“使君,哪有刺史把职位让给别人的……”孙暠反驳,刘繇这举动有些反常。

“什么有没有,隔壁徐州那陶谦,州牧的职位都让给别人!”刘繇更慌,你果真要算计老子?

徐州?

哦,刘备那货?

这是个幸运儿,救援北海的同时,顺路南下救援徐州,两度救援第一次成全了他‘仁义’的名望,也让他第一次吃到这个人设带来的红利:陶谦把徐州让给了他!

要说以前,仁义肯定仁义,这年头谁不仁义?

就说孙暠,江南这片谁不说他仁义?

可名声归名声,正是他主动救援北海和徐州,甚至说退曹操的壮举,才让名声落到实处。

后续就靠这仁义的人设,人设红利吃到底,就长坂坡的时候贪了。

本来提前去江夏,别的不说,往绿林山脉一躲,曹操的虎豹骑基本半废。

到头来不仅损失惨重,还不是得乖乖去江夏……

大概也是这次事件,让他的人设出现些微的崩塌,没有完全崩而已。

如果当时放弃百姓自己逃走,基本算是彻底崩了……

长远的姑且不说,只说这次陶谦让徐州,没想到让刘繇知道了,于是他居然也打算有样学样?

“这,不太好吧?”孙暠试着回了句,心中暗道,莫非真的没有什么算计?

仔细想想,好像刘繇也没有算计自己的能力,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本刺史主动让位,谁有问题让他和我来说!”刘繇见孙暠语气转变,松了口气,当即乘胜追击,免得这家伙又改变主意。

这没什么权力,还要经常背锅,名声都被弄臭不少的傀儡刺史,他已经懒得当了!

什么中兴大汉,太累了,随意吧!

若真的改朝换代,可能也是天意如此!

“如此再拒绝下去,却是下官的不对了。”孙暠在心里叹了口气,还打算让刘繇多背锅个几年。

至于表面,则是一副为难的表情,不露任何破绽。

对,他的演技已经突破到了‘大成’级别。

如今是装什么像什么,仿佛人格分裂一样。

不过演戏这玩意,体验派如果控制不好,说不定真的会沉入某个角色,回不来了。

支持他能够千变万化,却还能保持理性的,正是他那22点的精神值。

有时候他真的很羡慕孙策,能够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有什么想法,都直接写在脸上,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

文士最喜欢这种君主,容易看穿,舍得放权。

武将也喜欢,毕竟没那么多算计,容易相处。

实力再强点,一口一个大哥不含糊!

刺史转让这种事情,事关重大,孙暠表示要从长计议。

在刘繇的要求下,好歹定了个时间,尽快……

好嘛,一个月内给出答复。

只能说不愧是刘繇,孙暠这点官腔,对方根本不上当。

回到府衙,自然一堆人围上来,好奇刘繇到底有什么要事找孙暠。

孙暠看了他们一眼,叹了口气,把刘繇的想法说了出来。

不出所料,一个两个面露喜色,祖冲甚至欢呼起来。

程普和祖茂,也是露出欣慰的表情。

两年的时间,孙暠从县令迅速提升为州刺史,这升迁的速度,的确够快的。

“好了,既然已经答应了使君,那么就早点做准备。什么时候合适,需要什么仪式,都给准备妥当了!最后,手头上的工作,可不要耽误!”孙暠没好气的说道。

大家都在等着他更进一步,毕竟只有他更进一步,跟着他的众人才能更进一步。

就说这次,他成为刺史,那么大家都成为州官,那么丹阳郡就要另外安排太守。

否则哪有一州刺史,还兼任一郡太守的说法?

于是空出大量的职位,又不知道多少人要升迁。

与其说自己两年就从县令到刺史,多少人跟着自己,从白身到郡吏的。

可惜将军职位还是破虏将军,这种杂号将军,硬要说也可以开衙设府,只是很勉强,也容易引起别人的厌恶。

真的开衙设府,他那幕府的幕僚们,也能称呼他一声‘明公’了。

其实‘主公’也挺好,和历史和规矩无关,纯粹是听着舒服一些。

事关孙暠当刺史的事情,大家自然爆发出很高的热情。

最先行动的却是吕炽,开始宣传刘繇让扬州的事情,先让舆论预热一波。

期间孙暠几次与刘繇出行,查看各郡的情况,尤其是吴会两地的重建。

让大家都明白,刘繇让位是自愿行为,并非孙暠用了什么手段逼迫他让位。

只是朝廷任命的刺史,把刺史职位让给别人,这点合不合规矩。

于是又有人跳出来说,隔壁徐州不就这样,有意见和陶谦抱怨去?

能抱怨才有鬼了,陶谦让位没多久就过世了!

“伯符,听说刘使君要让位给孙暠了?”庐江郡内,陆康设置家宴招待孙策,两人相处一段时间,他对这个后生很满意,“老朽想着,要不,把庐江太守之位,让给你?”

===第84章 周瑜劝孙策===

吴会的事情,家里寄了封信。

猜测是猜测,不过大概把事情还原了七七八八。

说到底就是一场算计,针对于吉和顽固望族的清算。

但凡跟着孙家的,损失都不是很大。

顾氏被孙暠针对了,实际损害不大,声望损失却无法弥补。

家里多少有些担心,问要不要加深和孙暠的合作,免得什么时候有给对方算计一下。

杀人不怕,杀人诛心就太卑鄙了。

“老朽明年就七十,本来也该乞骸骨……只是如今天下大乱,本想着为朝廷好好守好庐江。”陆康感慨。

他这个庐江太守够久的,光和三(公元180)年,成为庐江太守,已经过去近十四年。

迟迟没有升迁,这辈子仕途基本已经到了尽头。

再说他明年就要七十(虚)岁,就说最近三四年,他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处理政务。

庐江是朝廷托付给他的,没有新的太守过来前,他本来要死守。

可朝廷如今这个样子,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到那天。

如今为了陆家,他多少也要有所取舍。

“太守身强体壮,再守个几年不成问题。”孙策连忙说道。

这段时间接触下来,他发现陆康就像个亲切的长辈。

手把手教导他各种事情,人情世故,甚至如何治军,如何统兵作战。

人是有感情的,眼看陆康要让位,他很是不舍。

“哈哈,老朽都七十了,伯符还不打算让老朽好好休息,颐养天年?”陆康笑道。

孙策哽咽,来庐江之前,孙暠说过让他最好获得庐江的实际掌控权。

在当上都尉后,借助吕范和周瑜等人的帮助,倒也的确做到。

可陆康要让位的时候,他还是觉得有些对不起别人。

“好了,我意已决,准备一下。我们的情况要提前些,这样你兄长继任扬州刺史,才会更少非议。”陆康摇了摇头,郑重对孙策说道。

孙策闻言一愣,他不太明白,这个和兄长有什么关系。

只是陆康不说,他也能先点了点头。

离开之后,少不得去找到周瑜。

昔日孙坚在洛阳,把他们都接过去。

在那座大城市生活的期间,他与洛阳令之子的周瑜相识,然后这家伙成了他的小弟。

后来孙坚要南下长沙讨贼,两人就此分离,没想到在庐江遇到。

孙策提出邀请,周瑜想都没想到就加入孙策麾下。

如今不仅是重要是伙伴,也能和吕范一样,为他出谋划策。

“陆太守的想法,是由他来让庐江太守,把事情传出去。陶谦让徐州,那是徐州的事情,扬州这边感触不深,不少人甚至不知道。可若是陆太守,让庐江,那事情就很快会传遍扬州。”周瑜听了孙策的话,沉思片刻后回答道。

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此,这个时候令兄再受刘繇让扬州,事情就没那么轰动。甚至会有不少人觉得,这只是纯粹退位让贤。”

孙策闻言恍然大悟,难怪要在兄长之前就完成,原来还有这层因素。

“只是这样真的好嘛?”孙策迟疑,若是让他打仗,攻陷某个地方,夺取这边的权力,那么他没什么好说的。战场分胜负,成王败寇。

可如同现在这样,在别人手里把东西拿过来,就有种受之有愧的感觉。

“有什么不好的,难道你真打算,让陆太守在任上老死?”周瑜反驳,“现在的问题不在陆太守让庐江的问题,而是伯符,你要不要当这庐江太守的问题!”

“有什么问题?”孙策想不明白,当个太守还有问题?

“伯符,你成为庐江太守,那么也算是坐拥一郡的诸侯。这边的军队,基本都听命于你,你若要自立,那么这里就是你的根基。”周瑜提醒道。

有一千骑兵,是孙暠拨给孙策的,除此之外,其麾下已经有五千战兵。

大多是庐江和九江,慕名前来投效的。

两郡都在传,孙策实力强,重义气,好相处,不计较出身。

首节 上一节 72/3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亮剑杀敌,我是军阀之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