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魏芳华

大魏芳华 第109节

就在这时,忽然见尚书陈泰单骑来了。众人都引项观望,并没有什么动静。

因为来的人是陈泰,这是个比蒋济还要更中立的人,曹爽等人甚至上前接应,揖拜寒暄。

陈泰与司马懿的关系很一般,主要是在因为在明皇帝时期、他父亲陈群曾与司马懿争斗过很久。陈群甚至指使过心腹陈矫、说过很严重的坏话,说司马懿是能臣、但并不是忠于社稷的忠臣。

见礼过后,陈泰径直拿出了一封书信。

在曹爽拆信观阅时,桓范观察着曹爽的神色变化,曹爽好像松了口气似的。等曹爽看完信,桓范便主动索要过来,也看了一遍。

司马懿的亲笔信,而且末尾有太尉蒋济、侍中许允,包括陈泰自己的签名。内容大概是劝说曹爽回去认罪,并有许多老臣保他的爵位和富贵。

陈泰说道:“大将军明鉴,如今大势已去,还有那么多人保大将军,大将军定要抓住机会阿。错过了今天的话,以后还有谁愿意保大将军?”

“啧!”桓范发出了一个声音。

陈泰神色复杂地转头看了一眼,又道:“太傅当众指洛水发誓,只要大将军回去、必不会害大将军性命,若有违誓,全族皆灭、后继无人!不然蒋太尉等人,怎敢保大将军无事?”

曹爽忙问道:“真的?”

陈泰皱眉道:“我颍川陈家的人,还会当众说出如此拙劣的谎言不成?”

曹爽隐约已经动心,但仍在犹豫。

陈泰便又语重心长地说道:“先帝托付太傅与大将军辅政,大将军却独揽大权,法令朝令夕改,有些事做得确实过分了。诸公也劝过大将军,大将军若能听劝,事情何至于到兵谏的地步?不如回去认个错,事情则可化解。”

曹爽站了起来,踱步道:“我再想想。”

陈泰叹了一口气,揖拜道:“请大将军尽快定夺,以免兵戎相见。”

于是曹爽、曹羲等人亲自送陈泰出鹿角寨门,陈泰挥手道:“大将军想好了之后,可径直回到洛阳,洛阳再见。”

曹爽回应道:“好!”

桓范这时才冷笑道:“认个错就没事?兵変如此儿戏,大将军信吗?”

曹爽看了他一眼,问道:“现在还有什么办法?”

桓范道:“立刻召集屯田兵,杀回去,此乃上策。中策也可以奔许昌,再发檄文声讨司马懿谋反、并挟持了陛下。大将军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召天下勤王!”

曹爽没好气地说道:“说得轻巧。”

于是众人继续修营寨,桓范又想去劝曹羲、曹训。但两人的家眷都在洛阳,并不想多说,只言让大将军决定。桓范一时间无计可施。

到了下午,又有人寻到这里来了。这回是曹爽提拔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

尹大目从小就在曹真府上做家奴,那样的出身能做官,全靠曹爽家的提携,可谓是自家人。

“汝怎么出城了?”曹爽见到尹大目,脸上顿时露出欣慰之色。

尹大目道:“司马懿放仆出来的,叫仆给大将军带话。”

曹爽问道:“什么话?”

尹大目左右看了一眼,说道:“司马懿单独召见仆,说有几句心里话。他们主要是想罢大将军的官、拿走兵权,并不愿意伤大将军性命。大将军仍可以侯归邸。”

曹爽想了想问道:“陈泰先前说,司马懿指洛水发誓,是真的吗?”

尹大目点头道:“是真的。”

曹爽长长地松出一口气道:“大不了做个无权的富家翁!”

桓范恼道:“尹大目,曹子丹一家待你有恩,汝这般害大将军一家,良心过得去吗?”

尹大目愣了一下,说道:“仆何曾想害大将军?”

桓范道:“用脑子想想,这是兵変!有多严重知道吗?”

曹爽没有马上说、要回去,但看样子他已毫无斗志,多半是劝不住了。桓范顿觉手脚冰冷,一种蚀骨的恐惧直冲脑顶,喃喃道:“完了,完了,全家都要屍了。”

就在这时,文钦道:“仆觉得大司农所言有道理,司马懿怕不会轻易放过我们。”

桓范“哈哈”大笑,指着文钦道:“一个莽夫都知道的道理!”

文钦尴尬道:“仆也说不出道理来,直觉是那么回事。大将军有恩于仆,仆并不怕死,更想侍奉大将军左右。可孩子还小、看着实在可怜,仆欲送走妻儿,然后回来侍奉大将军左右。”

曹爽道:“要走就走!”

文钦恬着脸道:“仆欲借两匹马。”

曹爽挥了挥手。

文钦又揖拜道:“仆对大将军忠心不二!”

他说罢便在那里捣鼓起来,撕了一件衣裳,把孩子一前一后挂在自己身上。

桓范好奇地走了上去,沉声问道:“汝去投谁?夏侯玄?”

文钦道:“去关中还得渡洛水。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回去就被抓了!”

桓范想了想道:“那是谁?”

文钦不愿意回答。

桓范道:“我绝不说出去,泄露文将军的行踪。”

文钦想了想,悄悄道:“去庐江郡投秦仲明。”

桓范的神情顿时十分难看:“一个郡守,汝投他何用?”

文钦小声道:“秦仲明心向大将军,且是少数待我不错的人,实在没有什么选择。何况万一不能再回来侍奉大将军了,我从庐江郡还能奔吴国,孩子还小,我可不想让他们送屍。”

但大的那个孩子起码七八岁了,好像也不算小。

桓范忙问道:“秦仲明靠得住?会不会转头便把我们捉了,卖给司马懿?”

文钦皱眉想了想,道:“应该不会……桓公也要去?”

桓范颇为犹豫,他觉得投那些交情甚浅之人,说不定还不如回去痛哭流涕、哀求司马懿大发慈悲。主要是自己跑了,桓家还有那么多人必定在劫难逃。

这时文钦已经准备好了,他牵着马走到营寨门口,忽然把孩儿放下,跪伏在地,朝曹爽行稽首大礼。起身时,他竟然抹了一把眼泪。

曹爽见状仰天长叹一声,侧过身挥了一下手。

文钦没说几句话就要走,隐约莿激了桓范。桓范也看了一眼年轻的儿子,心里一阵冲动,心道:说不定能留个后。

于是他也上去与曹爽辞别,来的时候父子二人骑马、这会便牵着马跟着文钦走了。

太阳已经西斜,桓范不禁抬头看着前方西垂的圆盘,忽然有种浮生若梦的感受。昨天他还是许多人敬仰的朝廷重臣,转眼之间竟然已成丧家之犬!

……

……

(感谢书友“爱萌萌真是太好了”的捧场。)

------------

第二百一十章 有曲无词

春雨浸润着万物,六安城郡府的阁楼亭台、都笼罩在烟雨之中。庭院里的光线黯淡,下雨的天气,天色会黑得更早。

风灌进厅堂,郭太后身上浅青色的衣裙、时而在风中摆动,时而紧贴着她已恢复妙曼曲线的身体上。这凉风已经没有了凌厉的寒冷,唯有柔和的触觉。

西院里琴声叮咚,郭太后拨动着琴弦。这首曲有词,便是“青青子衿”,不过郭太后没唱。她只通过琴弦的缓急调子,表达着女郎在徘徊踱步、等待之人还没来的心情。

郭太后也仿佛化身为了一个女郎,正在阁楼上来回走着、张望着。

一曲罢,空中仍残留些许余韵震动。郭太后看了一眼旁边的甄氏,便伸出指套、轻轻按在琴弦上,琴声终于戛然而止。

甄氏这时才开口道:“或许今晚仲明就会来。”

郭太后看了她一眼:“昨天才来说过话,卿那么等不得?”

甄氏笑道:“别以为我不太懂音律、便不知道姐弹的是什么曲,谁等不得?”

就在这时,外面的走廊上,秦亮的身影真的出现了!郭太后欠身观望,甄氏也转头看了一眼、立刻笑出声来,轻声道:“听到姐的琴声了。”

郭太后瞪了她一眼:“卿是真会想。”

甄氏道:“秦仲明是诗赋音律都懂的人。”

但秦亮显然不是因为听到琴声才来,等他走到门口时、从他的神情即可知晓。秦亮走进门,三人相互见礼,他忽然径直说道:“司马懿发动兵変了。”

甄氏仍有点茫然。郭太后也是一怔,但很快她就渐渐明白了怎么回事,毕竟朝廷里的情况、她之前就知道的。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发生了兵変,听起来很突然,稍微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郭太后怔了片刻,这才脱口问道:“什么时候的事?”

秦亮道:“两天前,我在校事府有熟人,信送得急、却写得详细,应该是真的。”他说罢从袖袋里拿出了一份折叠的纸,上前递了过来。

郭太后展开后,先看信上的文字。

秦亮的声音又道:“未料司马懿的动作这么快,多半是殿下失踪了之后,两边的猜忌更甚。可大将军的作为也是让人扼腕叹息,他竟然仍不知防备!事到如今,我只能起兵了。”

郭太后又是顿感诧异,不禁抬头看着秦亮。 但他的脸上表情严肃,并非冲动的样子、更不像是随口说说。

秦亮也看着郭太后的脸,神情复杂道:“最危险的情况,反而是现在这种时候,威胁不直接、刀还没落到自己头上,便很容易麻痹大意。

但稍微迟疑,错过了时机,将来等回过神来,便什么都晚了。人们总以为还有的是时间,实际上稍纵即逝的时机就是现在,此刻!”

他之前曾细述过其中的利害。但正如他刚才所言、威胁真的不太直接,都是推论出来的事。现在司马懿对付的人是曹爽,还没有要动王凌的迹象、而秦亮又隔了一层。

郭太后刚才回礼时已起身,这时便在屋子里踱了两步,她又观察了一眼秦亮认真的神色,忍不住问道:“起兵能成功?”

秦亮沉声道:“必须裹挟上我外祖王都督、还有表叔令狐愚,不然庐江郡的兵太少了。现在的问题也是这个、刀还没砍下来,外祖等人可能还不太急。而且没有虎符,也不好说服屯卫武将们、把军队召集起来。”

郭太后在宫中时,虽然没什么大权,但经常旁听军政大事。于是她很快已经明白了此时的局面,以及仲明想要什么。

他想要皇太后殿下的诏令。

不过只要诏令一示众,天下人便会知道、皇太后殿下至少与淮南这帮人有关。

果然秦亮张了一下嘴,欲言又止,又继续沉思着什么。

厅堂里毫无征兆地安静下来,春雨细微的声音也随之传进屋内。

郭太后倒忽然想起了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本来有词,但她没唱、只有曲调。一如此刻的秦亮,他想从郭太后这里拿诏书,说服王凌和淮南的武将们,他却没有多言,别说逼迫、甚至连劝说也没有。

郭太后的心里一时间有点乱。

因为这事挺突然。她的身份注定了与朝政的关系,做什么事都是一种主张站位的问题。但她又没法完全权衡利弊做决定,眼前的人可是仲明,而且还有阿余。

郭太后在木地板上来回走了一遍,没一会,她忽然开口道:“仲明带我去见王凌?”

这下轮到秦亮怔在那里,片刻后,他沉声道:“如此一来,殿下便与我们完全绑在一条船上,没有退路了。”

郭太后笑了一下:“仲明与阿余也没退路,我要什么退路?”

首节 上一节 109/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家兄典韦,开局硬刚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