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2节
从个人角度来说,瞿式耜是极其反对诏安民军或者与民军联合的。说起来瞿式耜的老师就是那位后世流传“头皮痒、水太凉”的钱谦益,但与自己老师完全不同的是,瞿式耜此人一方面骨气刚烈,可另一方面也无法摆脱东林党那种保守的“清流气”。
当然,自从隆武二年被朱由榔信重为内阁首辅以来,他还是受到了朱由榔不少影响的,对于这方面的态度也稍稍缓和了些。
不过他依然很难接受与西军合作的提议,这倒不只是由于他个人不喜欢民军,更是因为在它看来这个提议根本不可行!
现在孙可望、李定国等可是自立为王了,而且还坐拥十来万大军,若是朝廷诏安,该给什么官位?
异姓王吗?终大明一朝,从未有过生前封王的臣子,即使是死后追封的,也不过开国时寥寥几人而已。
而且,就算你光烈小朝廷愿意,人家西军愿意吗?
朱由榔沉默了片刻,的确是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这个打算其实也一直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
原因很简单,其他的都不用说,就一个名字足以让他动心
李定国
事实上南明朝廷的文官虽然也挺拉胯,嘴炮挺多,但是有本事的文臣其实也是有不少的。可武将就不同了,他自从重生以来,遇到的,能力和人品都值得信任的武将,两只手都能数过来。
更重要的是,这些武将里,若是说能够带兵打仗、执行任务的将才的确不少。
可朱由榔真正需要的,是那种能够统筹规划,眼光长远的“帅才”!
这几个月以来,这个统筹规划的“帅才”其实是由朱由榔亲自来担任的,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朱由榔那两把刷子也就是个“微操大师”的水准,哪里能管千军万马?赶鸭子上架而已。
换句话说,他需要的不是樊哙,而是韩信。
而有着后世记忆的朱由榔知道,明亡后,在西南主持抗清,几乎一木擎天的李定国正是这样的人才。
更不必说,现在的朝廷也的确需要一个强势的外援,否则光从兵力上讲,就毫无胜算。
想到这些,他才开口
“不试试怎么知道?”
“不就是自立为王吗?到时候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能够与朝廷共同抗清,区区一个异姓王而已,朕给了!若是他们还觉得迟疑,朕承诺,只要他们抗清,朕不会干涉西军编制指挥,只要他们抗清,朕可以唐朝藩镇旧例待之!”
“陛下!”
一大堆包括瞿式耜、陈子壮在内的文臣纷纷跪倒在地,希望天子收回成命。
“国家都没了!什么异姓不得封王,什么宗法体制有什么用?”
“朕还是那句话,只要能够抗清,只要能够恢复中原,别说是一个异姓王,就算是皇位,朕也可以给!”
于是,曾经朱由榔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伏击李成栋、佟养甲时,朝会上的场景又出现了。
纵是文官们如何反对,朱由榔都置若罔闻
而在下面,之前舌战群臣的王夫之此时听到天子所言,简直热血沸腾。
快步出列,高声请命道
“臣愿为天使,说服西军!”
在满朝文官中,朱由榔无论外出还是开会,都很喜欢带上王夫之,这本是作为一名穿越者,对于历史名人的“好奇”。
但在王夫之眼里,这便是天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应当以死相报。此时眼见君父为难,正需忠臣效力,王夫之怎能坐视?
朱由榔思虑一二后,点了点头
“此事就拜托而农了!”
听天子直呼自己表字,这份亲重又再次令王夫之感动,他红着眼眶,对朱由榔躬身而拜
“臣必不负天子所望!”
-------------------------------------
“云台,你怎么看?”
长沙城里,大清恭顺王、平南大将军,也是湖广清军的最高统帅孔有德坐在客厅,与对面的怀顺王耿仲明交谈。
“大将军,元吉(尚可喜字)虽然拿下了全州,但却在兴安受挫,只能说在桂北站稳了脚跟,却是陷入对峙,短时间内......恐怕还难突破。”
就在几日前,在尚可喜受挫,兴安解围后,朱由榔立即从肇庆的中军中师和后师抽调三个营约万人,支援广西。
于是在桂北,明、清两军之间逐渐陷入对峙阶段。
“那云台觉得,接下来咱们若继续南下,当从何处着手?”
耿仲明也想过这个问题,出言回应道
“小弟以为,或可再遣一偏师从靖州、通道自怀远入桂,届时便可与元吉左右钳制明军,把聚集在桂林的大股明军尽数歼灭!”
“桂林一失,则广西难保,广西一失,则那南明君臣,连向西逃窜的机会也无了。”
孔有德稍稍思忖,然后问道
“若欲从靖州南下,怕是瞒不过贵州方面,现在西军流寇已经入云贵,若是此时击我侧翼......恐有难测啊?”
耿仲明却是不屑一笑
“呵,明朝君臣是什么德性,大将军还不知道吗?就算能够联合西军,吵也能吵个半年了,就算最后能够合作,也是面和心不和,互相猜忌而已。”
“当初隆武收编忠贞营,都已经够呛了,如今人家西军兵强马壮,到时候是谁听谁的?明廷愿意,人家还不愿意呢。”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当年都是明军在辽东因为“吴桥兵变”投过去的降将,他们在大明朝混了半辈子,大明朝的君臣是什么个德行,他们还不清楚?
就算要做什么事,也得先扯上个把月的皮,而且扯完皮也很难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孔有德也认同地点头,然后还是对耿仲明说
“不过西军那边也不得不防,追击堵胤锡的忠贞营时,也要注意在湘西布防,关注贵州方向。”
说到这里,他又顿了顿,继续道
“同时嘛......我看咱们可以派人去昆明那边,若是能说服孙可望几人弃暗投明,自然就不必多虑了。”
耿仲明亮了眼睛,也很赞同地道
“据小弟观察,这西军‘四王’里,为首的孙可望是个通达的,咱们或可一试,不说能让西军直接反复,就算造出点内乱,让他们无暇他顾,也是极好的。”
于是,在明廷那边派出的使者王夫之已经在路上时,清军这边也同时派出了自己的使者。
而他们共同的目的,十余万大西军兵马,将成为接下来战争走向的关键。
而此时作为大西军的权力中心,贵州贵阳府,则变成了风暴中心。
第31章 亡国与亡天下
大明光烈元年、满清顺治四年,二月下旬
贵州,贵阳府
从四川退出之后,大西军便向贵州方向转进,最终于二月抵达贵阳府,当然,此时部分军队已经进入了云南北部,还有一部分留在四川南部。
大堂内的气氛很是凝重,坐在上首的,是四名威势不凡的青壮将领。
左右分别各坐着十多个擎刀贯甲的将佐
这四人正是张献忠死后,接替他主持西军的四个义子,又被称作“四将军”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当初吴三桂、豪格等率军图谋四川,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中,不久就死了。张献忠死后军中大乱,顿时惊溃,伤亡惨重。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在危难中收集残部数千、家口万余人,由顺庆(今南充市)急速南下,一昼夜驰数百里,才保存下部分有生力量。
随后又汇集其他剩余的西军力量一路南下,于贵州安顿下来。
而后此时云南刚好发生吐司作乱,西军便倾力西进,基本拿下了云南北部,勉强成为了一支有所规模的割据势力。
张献忠死后,虽然四人当中名义上的“大哥”孙可望接替了领导位置,可事实上四人在张献忠还在的时候就各有势力、想法,如今张献忠一死,整个大西军未来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就摆在了大家面前。
清军攻略四川之际,为了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并“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 接着,分其兵为四,并命令四位将军,各率兵十余万向陕西进发,结果在西充凤凰山阵亡。
在临死之前,他曾经对孙可望说
“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按照他生前的意思,如果自己有所不测,几个义子可以带着剩下的西军残部归附明朝。
但孙可望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并不想继续和清军死磕,而是通过退守川、桂、滇、黔,割据一方,当一个新一代如唐宋时的大理国般的“西南国主”。
而四人当中,年纪最小的李定国却有不同意见,就在几天前,大西军余部领导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在贵阳附近的定番开会,讨论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作战部署。
孙可望在会上主张把部队开往广西,继续与明军周旋,一旦失利,就转入南海。李定国坚决反对,他主张西进云南,建立根据地,联明抗清。李定国说:“当前清军大举进攻,闯王血溅九宫山,老万岁中箭身亡,我们与清军有不共戴天之仇。大敌当前,如果再与明军厮杀,只会使清军渔翁得利。当务之急在于联明抗清,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李定国表示孙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当场死去,旋即拔出宝剑,准备自刎。众将一见,忙夺下宝剑,一起跪地高呼拥护李定国的建议。孙可望见人心归向李定国,随即同意进兵云南,联明抗清,但两人之间却依旧产生了巨大裂痕。
对于孙可望而言,李定国在大西军中的威望实在令他不安,并且两人的想法和目标也相去甚远,关系变得十分僵硬。
虽然孙可望口头上答应了李定国等人“联明抗清”的说法,但过去了十几天,还是一种观望态度,唯有继续向云南扩张一事获得了大家共识。
就在这双方达成一个微妙平衡之际,一颗巨石却打破了平静的湖面。
大西军还没找上南明朝廷的门,南明朝廷却是先找上门来了......
“你是说,那人自称是光烈天子亲派使者?”
孙可望坐在主位,皱着眉沉声问道
“正是,那人还说自己是什么......中书舍人,好像是皇帝身边的人呢。”
“他有说此行过来是干嘛的吗?”
孙可望接着追问
“他只说是要见四位王爷,说是朝廷愿与西军合作抗清,天子派他与诸位王爷相商大事。”
比起沉默的孙可望,一旁的李定国却是很有兴趣,忍不住出言问
“他可有说这合作一事,朝廷那边是何时做的决定?”
“这倒是没说,不过,小人从他那语气里能听出,这事应该是皇帝亲自过问主张的。”
一直在倾听的刘文秀也表达了意见
“大哥,不如还是先让人上来,听听朝廷怎么说吧?”
孙可望也只得点头
不一会儿,一名年轻官员青袍栩栩而立,操着略带后世湖南口音的官话,向四人见礼,正是向朱由榔请缨而来的王夫之。
他对着为首的四位躬身道
“下官见过四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