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第175节
或者这个商号一次性支付一大笔,买断这个技术在本省州府县的制作和销售权,独家销售,
别人销售了,那就是违法了,由朝廷出面,违法的人要么赔钱要么坐牢。
当然了,朝廷作为中立和执法方,可以从专利费中收取一定的份额,作为报酬!”
嘶……
众人都是聪明的人,听着皇帝这么说,纷纷倒吸了一口凉气,眼中满是惊喜。
以取水车为例,大明一百多个府,一个府一个商号支付一千两的专利费,那就是十万两白银。
十万两对整个工业研究院不算什么,但对个人就是一笔巨款,终生无忧了,有这种刺激,工匠们会不会搞研究?
我研究出来了新的技术,对手没有,哪怕支付钱也不给你用,你是不是要自己研发?不研发你就只能被我打下去。
这就形成了竞争,只要有竞争,那就能继续研发。
不待他们思索完,崇祯继续道:“为了刺激工匠们不断的研究,可以设置专利权限,
根据使用场景设置五年 、十年的保护期,十年过了,其他人就可以免费使用了。”
众人再次惊叹,皇帝的策略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朝廷不仅没支出,反而能从中间赚到不少。
“陛下,利解决了,那名呢?”
“这个更好解决,有工业研究院或者工匠们自发成立一个评选机构,给工匠定级,从低到高分为是工人、匠人、大师、大家,
当然你也可以成为一等、二等、三等……等级只是个名字,
至于怎么定级、考哪些内容等,你们自己想,朕只是说思路,
等达到最高等级的时候,获得朝廷的补贴或者其他方面的赏赐等等,你们觉得工匠们会不会提升自己的技术?
技术提升的途中有没有可能会搞点新东西出来?或者说创新是升高等级的必须条件?”
我艹……
众人心中发出了共同的声音,满脸的震惊和佩服之色。
皇帝年纪轻轻,怎么会想到这么多秒到绝巅的主意?
名和利的策略一旦能够落地,那对整个工匠和工业产生何等的冲击。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了。
工业的快速发展一定会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整个大明王朝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想到这里,众人忍不住激动了起来。
王徵则是一下子跪了下去,面色激动:“陛下,臣代天下工匠们拜谢陛下天恩,
这是我们手艺人之福呀,工业的百家争鸣一定会出现的!”
看着激动的王徵,崇祯沉声道:“王爱卿,你先起来,朕刚刚说的只是一种想法,似乎是可行的,但绝对不是现在,
因为这会触犯很多富商的利益,所以想要实施,一定是要有强有力的震慑,目前来看,还不行,先等等吧!”
“臣明白,但臣相信,这一天一定很快到来的,如果能实现,臣死而无憾矣!”
“哈哈哈,王院长,不能这么说,你是器械大家,器械这一行还需要您来指导呀,
陛下将工业研究院交给您,你这是消极怠工呀!”
“哈哈哈……”
众人哈哈大笑,心情是异常的舒畅!
“陛下圣明,实乃我大明之福!”
“陛下真乃尧舜之才,臣等不及万分!”
……
众人一阵猛夸,夸的崇祯都脸红,但嘴里依旧很淡定:“不是朕有才,是你们被思维被束缚了,
《左传·哀公十六年》中有云:若将专利以倾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这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专利的重要性了,
既然盐铁可以专利,为什么其他行业不行?”
“行了,这些事情先放一放,袁爱卿,此事你记着,回去后找内阁,召集六部协商,尽快拿出一套章程!”
“曾献,你是户部左侍郎,以此事为契机,琢磨琢磨能不能套用在其他地方!”
“臣等遵旨!”
袁可立和曾献立刻回应,众人又观摩了一会儿又提了一些其他建议,才离去。
崇祯触摸院中的风轮推力取水车,很是感慨,这是利用自然的力量,虽然还有很多弊端,但终归是迈出了一大步。
等王徵将蒸汽机搞出来,那将改变整个大明的工业基础,不过自己回北京后得找王徵聊聊,推动一下。
他虽然不懂蒸汽机构造,但基本原理是知道的,对于王徵这种动手能力极强的人来说启发是足够了。
只是一天的时间,整个西安府的能工巧匠都被布政司发布的公告给吸引了,主要是给的工钱太高了。
只要通过考核,一个月三两银子,管吃管住,但条件是必须签订一年的书契。
也就是说,这一年必须得留在布政司干活,不得外出,但家人可以过来省亲。
一时间,整个西安府的工匠都朝着西安城涌来。
这一日,崇祯正和袁可立、郑崇俭等安排着陕西后续事宜的时候,周遇吉进了后花园疾步走到崇祯身边。
“陛下,陈经纶来了!”
第246章 陈经纶到来,番薯入陕西
“快请!”
周遇吉离去后,崇祯看着郑崇俭,轻笑道:“郑爱卿,朕给你请了位能人,以后你们陕西缺不缺粮食,就看他了!”
不待郑崇俭和袁可立说话,进了花园的陈经纶见到崇祯后立刻行礼。
“臣陈经纶参见陛下!”
看着风尘仆仆的陈经纶,崇祯瞬间精神大振。
“哈哈哈,陈爱卿,朕盼你已久呀!”
“一路辛苦了,赐座、赐茶!”
“多谢陛下,让陛下等许久,是臣之过!”
“来的刚刚好,你要是再晚来两天,朕就离开西安城了!”
等陈经纶喝完了一杯茶后,崇祯给众人相互介绍了一下,郑崇俭虽然没有听过陈经纶的名字,但却是知道农业研究院的名号。
能被皇帝任命为农业研究院副院长,那在技术上绝对也是一位牛人。
这一刻,他心中充满了期待。
待众人见礼后,崇祯再次问道:“陈爱卿,朕让你准备的东西准备的怎么样了?”
见皇帝问到正事,陈经纶立刻站了起来,但又被崇祯给阻止了。
“回陛下,臣在二月十九日接到锦衣卫千户孙超的传信后,臣立刻通知了福建布政使熊文灿协商,
为了获得优质的种薯和节省时间,以二两银子一石(150斤)的价格,从农户手中购买了一千五百石,
去除损耗,预计在二十万斤左右!
根据发芽情况,一亩地需要一百斤左右的种薯,臣此次带来的二十万斤番薯可以种植两千亩地。”
“二月二十六日从福建泉州出发,经过江西、湖广两省,从潼关进入渭南,
目前所有番薯都在渭南城,锦衣卫千户孙超协调潼关卫指挥使滕藻,调潼关卫看守了!”
众人听着陈经纶的汇报,眼神微变。
首先是番薯这个新的名词,似乎是一种新的农作物,但他们没有见过。
其次是价格,竟然达到了二两白银一石,要知道大米一石也才一两银子。
第三则是运输,近五十天的时间,从福建泉州到了渭南,这中间可是要跨越江西和湖广的,近四千里路。
这么短的时间跨越如此远的距离,还能安全到达这里,绝对是动用了沿途卫所的力量。
甚至是征召了民夫,每天至少要走上一百余里地。
一天走一百余里倒也没什么,十天咬咬牙也行。
但四十余天每天都是如此,还不算中途下雨等等天气问题。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了。
如果算上路上消耗、动用的人力物力,一石番薯的价格至少达到了二十两白银以上。
花费如此大的代价,也要运送过来的番薯,这一刻他们充满了好奇和疑惑。
崇祯之所以让陈经纶将番薯引入陕西,因为陕西的秦都红薯在后世都是比较出名的存在,那引入陕西绝对是没错的。
见众人的表情,崇祯看着陈经纶:“陈爱卿,你给诸位爱卿讲讲番薯的特性和种植、收成!”
“诸位大人,番薯不挑土质,不挑地形,喜温怕冷,温度过低会停止生长,相对来说比较耐旱,
每年四五月份种植,收获时间则在八九十月份,收成的话,下地三到五石,中地六到十石,上地十到十五石,福建最高记录是二十石。”
嘶……
众人猛的站了起来,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下田都能收成五石,上田十五石,相比现在的小麦、水稻等等,高出了三到五倍,而且还耐旱。
这种收获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皇帝留的耕地全部都是上田,如果按照陈经纶刚刚的汇报,种植两千亩,那就能收获三万石,折算是四百五十万斤。
如果保存的好,明年就能种植四万五千亩,收成六十七万五千石,折算近一亿一千万斤。
如果整个陕西都种这个,那收成……陕西还真不缺粮食了。
众人想到这里,眼中眼神开始游离,呼吸开始急促了起来。
崇祯见状,哪里还不知道众人的想法,当即咳嗽了一下。
“都别做梦了,番薯虽然产量高,但有很多限制,诸如吃多了容易积食、腹胀、打嗝、排泄等等,
再说了就算是种了,也不是所有百姓都喜欢,这东西只能作为水稻、小麦外的辅粮,掺在主粮中还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