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396节

  “嗯,你说。”

  “给内阁职权。”朱瞻基道,“这些年来,内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如今随着开海,百姓迁徙,政务之繁重超越以往。”

  他苦笑道:“便是我一天十二个时辰不睡觉,也忙不过来。”

  “这话在理,不过……”李青皱眉道,“我还是那句话,欲要放权,先要强权,你准备如何压制?”

  朱瞻基道:“设立内书堂,教太监识字,开办司礼监。”

  “不可!”

  “为何?”

  “他们若是势大呢?”李青反问。

  朱瞻基笑了:“他们势大又能如何?你觉得他们有颠覆皇权的可能吗?”

  “……”李青无言以对,他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所知不多的大明历史,发现好像还真如朱瞻基所说,太监没一个成事儿的。

  就连刘瑾那样的‘立皇帝’,不问世事的明武宗说杀也就杀了,虽然权势滔天,但并未威胁皇权。

  “那也不行。”李青坚持道,“太监……大多心理病态。”

  朱瞻基皱了皱眉:“你听谁说的?”

  “我听……”李青噎了一下:我听影视剧,历史上说的。

  随即他醒悟过来,那些可做不得准,至少不能全信,毕竟历史都是文人写的,明朝宦官势大,被黑也属正常。

  不过,明朝的著名太监太多了,也太出名了,李青本能的抗拒。

  “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要不你想一个?”朱瞻基道。

  李青蹙眉沉思,可想了半天,也找不到更好的平替。

  除了太监团体,就只有勋贵、武将能和文官团体抗衡了,勋贵……说句不好听的,勋贵几乎已经废了。

  虽然文官集团并未野蛮扩张,但耐不住勋贵不争气啊,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不多,老子英雄儿子的儿子好汉的,几乎没有。

  而现在,很多都到了第四代了,放眼望去还真没拿得出手的。

  不仅如此,他们非但不能抗衡文官团体,反而有了往官绅发展的趋势,都想着捞钱,这也注定了无法再靠着他们制衡文官。

  而纯粹的武将……也不行。

  不是不可靠,而是没那么多仗可打了。

  这也是历代王朝中后期,文官比武将强势的根本原因。

  见李青不说话,朱瞻基道:“无论是三宝,还是东厂的小林子,亦或东厂的二把手,三把手,他们都干的很好,且十分忠诚;

  青伯,那群文官之所以痛恨太监,是因为东厂监管着他们,并不是太监本身。”

  李青沉默良久,道:“要不…就这么着吧,别再搞什么改制了。”

  “不成。”朱瞻基摇头,“青伯,你应该看得明白,想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大明真正富强,光靠一个好皇帝是做不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盛世,需要君臣共治,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他起身道:“文官团体崛起于唐,昔日,太宗李世民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才有了贞观之治;

  今朝,我欲效仿唐太宗,打造一个宣德之治出来。”

  见李青还欲反对,朱瞻基直接道:“青伯,你知道因噎废食这个词吗?”

  李青:“……”

  乱世武将,盛世文臣,这个道理是他自然明白。

  的确,为了限制文官,从而限制大明发展,属于本末倒置。

  而为了不让太监势大,从而让文官野蛮生长,也是如此。

  李青一番衡量后,最终还是同意了朱瞻基的决定。

  “说说你的具体规划吧!”

  朱瞻基点头:“首先是地方上,太祖建立大明后,在各省设立三大机构,最高官员分别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此意为分权,效果嘛……呵呵。”

  “从表面看,三个机构各司其职,布政使负责行政,按察使负责刑司法,都指挥使负责军队,他们相互没有关联,然而事实并不是。”

  朱瞻基道:“很多事都要三方合作,比如闹贼寇、山匪,比如土司动乱,再比如倭寇……这时候,他们就开始相互扯皮、推诿了;

  举个例子,永乐十八年唐赛儿叛乱,若是山.东有一位统领三司,负责全省事务的官员,叛贼不可能做大!”

  李青点点头:“所以你想设置这样一个官职?”

  “不错。”

  “嗯……我倒有一个主意。”李青道,“可以设置一个临时官职,有中级官员担任,且担任此官职的人不固定,时间也不固定,这一来,他们做大的可能就会小很多。”

  “这个主意好。”朱瞻基大点其头:“就这么办。”

  “这个官职叫什么?”李青问。

  “巡抚!”

  李青挠了挠头,听着咋这么耳熟呢?

  “你这第二步放权是哪个群体?”

  “御史言官!”

  “展开说说。”

  朱瞻基颔首,道:“言官是什么人你也知道,说句不好听的,这个群体简直就是为骂皇帝而生的,当然,我给他们权力,并不是为了少挨骂;

  事实上,这些个言官大多都还清廉。”

  李青也比较认同,虽然这些人很讨厌,喜欢拿圣人标准要求皇帝,但这类群体,好名远胜好利。

  “所以你要派他们去骂地方官儿?”

  “青伯果然聪明。”朱瞻基笑道,“正是如此,用他们的高标准去要求地方官儿,肯定有利于民生、军备、刑讼、财赋等各方面。”

  你可真够坏的,不过我喜欢……李青也笑了:“有一个‘活力四射’的监察体系,确实利好民政。”

  言官的‘战斗力’,可不是一般的强。

  “所以这个职位叫……巡察御史?”

  “青伯你真是我肚子里蛔虫。”朱瞻基惊叹道。

  李青笑容一收:“你的改制青伯很赞同,但你这个比喻青伯很不喜欢!”

  朱瞻基:“……”

  “好了,我也说两句。”李青清了清嗓子。

  朱瞻基做洗耳恭听状,“青伯你说。”

  “推恩令你知道吧?”

  “自然知道。”朱瞻基点头,“青伯你是说……削藩?”

  “没必要削了。”李青摇头。

  因为他的建议,早在朱棣那会儿,就削得超狠了,再削可真就要命了。

  倒不是怕他们翻出浪花,而是海上贸易藩王不能参加,再削减用度几代人后,有些藩王后人会饿死的。

  “我的意思是削士绅!”

  李青道:“朝廷颁布律法,士绅财主的家产不能只传给嫡长子,无论长幼嫡庶,都能继承,且还要平均,谁也不能吃亏。”

  “嘶~妙啊!”

第36章 蹇义表白

  朱瞻基双眼放光:“这一来,可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士绅持续做大的隐患。”

  “青伯,真有你的,你是真损啊……”朱瞻基得意忘形,见李青眼神不善,忙又补充道,“我这是夸你呢。”

  李青:“……”

  你可真跟你爷爷一个德性,连话术都一样。

  “也不能高兴过早,”李青道,“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还是有可转换余地的。”

  “那也无妨。”朱瞻基笑道,“朝廷政令颁发后,他们自己就能闹腾起来,最差也能让那些个士绅后院失火。”

  顿了顿,“青伯,你还有计没?”

  “再就是科举制度了。”李青将之前跟朱棣说的那一套,说给朱瞻基听。

  简单说就是:朝廷直接定进士名额,并将这名额平均分到大明各省份。

  如此一来,便能杜绝南方一家独大的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形优点,那就是一些个富绅为了名额,会从南方迁徙到北方。

  因为进士名额的分配,定会让南方考生科举高中的难度,提升到地狱级,而北方的教育普遍不高,相对要容易很多。

  富绅迁徙对北方的发展,可比普通百姓大得多,有了他们的加入,能很快带动各行业。

  当然,这些都基于政令能顺利颁发。

  毕竟这么做,等于直接撼动了整个江南文官团体,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朱瞻基也深知其中难度,但他并不想退缩,现在的他,正是干劲儿满满的时候。

  “干了!”

  “有魄力!”李青竖了竖大拇指,“不过,你也要做好他们反扑的准备,那些人可不是吃亏的主儿。”

  朱瞻基笑笑:“他们有什么招数,尽管使出来就是,我一一接下!”

  李青点点头,心情愉悦。

  说一千道一万,王朝想要鼎盛,帝王的意志才是重中之重。

  “军队能稳住吗?”李青问。

  这是他最担心的问题,朝局再乱都可以控制,最多不过折中,但军队是万万不能乱的。

  “放心,一切尽在掌握。”朱瞻基自信道,“我登基后,第一时间就释放了卫青,并给他官复原职,同时,给军中大小军官,额外涨了三成俸禄,军心稳的很,不会有任何意外。”

首节 上一节 396/8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昏君,开局送江山,成千古一帝

下一篇:三国:我卷我自己,开局忽悠赵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