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645节

  先是哭,再吃席,白事儿环节一条龙。

  不过,朱祁钰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朱祁镇一封罪己诏下来,让朱祁钰更加名正言顺的做皇帝了,趁热打铁笼络群臣,当然很有必要。

  群臣也欣然赴约,皇帝示好是恩泽,亦是大好事,当然要给面子。

  至于太上皇……哭也哭了,还想咋滴?

  尤其是朱祁镇的罪己诏,绝口不提文官的事,更是让大多文臣倾向朱祁钰。

  他们算是看出来了,就算朱祁镇回来,就算再拥护他上位,自己这伙人也讨不了好。

  既如此,还费那事儿干嘛?

  …

  宴席上,众官员举杯共饮,谈笑风生,俨然又是一番场面。

  李青更是不管那些,大快朵颐,同桌没一个能和他抗衡的,过分的是,李青还站起来夹菜。

  酒宴显然是一大早就开始准备了,饭菜格外丰盛,李青从昨儿下午到现在一口东西没吃,可算是逮着了。

  吃饱喝足,李青一抹嘴,哼着小曲儿离场。

  这回可算是能清静一段时间了,至少群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永远不会再提及迎回太上皇的事。

  接下来就是发展内政,接着做正统朝未做完的事儿。

  不过,相对来说会轻松很多,至少不用再满世界乱跑了。

  这一年来,他都出国好几次,属实辛苦。

  “哎呀呀,这回得好好歇几天,好好犒劳犒劳自己。”李青惬意地散步,哼哼着自语。

  “先生留步。”

  李青扭头,见是于谦,停下步子等他。

  于谦小跑上来,道:“去我家坐会儿吧。”

  “成。”李青点头:得,又得胡咧咧一番。

  他知道,于谦肯定是问朱祁镇的事。

  这种事怎么说呢,李青看不惯,却也理解。

  他来自后世,于谦却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两人接受观念不同。

  毕竟,于谦读的是儒学经典。

  二人的三观有一定分歧,于谦算不上迂腐愚忠,在他心里无疑百姓更重要,但要说他只认百姓不认君,也过于夸大了。

  总得来说,于谦是有一定愚忠成分的。

  而李青……用这时代的眼光来看,他这叫离经叛道。

第18章 官场风气变了

  “嗯~啊~”

  李青一进院,驴子就叫了起来,大眼幽怨:死鬼,你也知道回来啊?我都成别人家的驴子了。

  李青笑着上前,啧啧道:“这一身皮毛,可真光亮。”

  于谦也上手抚了抚,笑道:“它很通人性呢。”

  说着,取出一旁的草料喂驴子,隔壁马厩的老表,投来了羡慕眼神。

  毛驴呲着大板牙,惬意的吃着上等草料,傲娇的不行。

  这畜生都快成精了……李青摸了摸鼻子,给了它一巴掌,“在别人家收敛一点儿。”

  毛驴:“……”

  不多时,驴子吃完草料,舒服得往干草上一卧,别过不看李青。

  “嘿,长本事了是吧?”李青撸起袖子,“信不信我晚上吃驴肉火烧。”

  于谦拉住李青,好笑道:“先生,我们去客堂说吧。”

  “回来再找你算账。”李青不忿说了句,跟于谦去了客堂。

  下人送上茶,于谦给李青倒了一杯,问:“先生,草原上夜间寒冷,太上皇他还习惯吗?”

  朱祁镇不仅是君,也是他的学生,于谦对朱祁镇的感情格外深。

  可以说,朱祁镇是他看着长大的。

  除了亲征这次,还有上次海上贸易份额划分,其他时候,朱祁镇几乎都符合他心目中的明君。

  李青点头:“没你想的那么苦,鞑靼对他礼敬有加,好吃好喝得伺候着,当然习惯。”

  顿了顿,他神秘兮兮道:“我给你说个机密事儿,你可别往外传。”

  “既是机密,那先生还是别说了。”于谦摇头。

  “……”哪有话说一半的道理,李青还是说了:“我回来时,他孩子都快出生了。”

  “啊?”于谦嘴巴张得老大,一时间都失去了表情管理,讷讷半天,愣是一个字儿没说出来。

  怪只怪……于谦这个古人不懂吐槽为何物。

  李青笑道:“人都胖了十来斤,你说他习惯不习惯?”

  “对了,这事有损皇家颜面,你可别大嘴巴,皇上都不让我说呢,也就你了。”李青抿了口茶,笑眯眯道,“现在这样也挺好,他真回来,非大明之福。”

  “我不外传。”于谦点点头,接着又是一叹:“先生说的是,可他怎么说也曾是大明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一直待在草原上……他也不是个事儿啊!”

  “皇帝不急太监急。”李青揶揄道,“人家乐不思蜀,你倒还急上了。”

  于谦苦笑:“我不是迂腐,只是……唉,太上皇总不能一辈子待在草原上吧?

  落叶要归根啊!”

  “嗨~你是说这个啊。”李青恍然,“他才二十出头,且活呢,等他上了岁数,亦或想回来时再接回来也不迟;

  鞑靼留着他没啥用,他只要想回来,鞑靼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嗯……也罢。”于谦叹了口气,不再为此事纠结。

  太上皇生活滋润,他不想回来,且不回来对朝局也有正向影响,于谦自不会强求。

  “海商份额的事已落实下去,现阶段,民间的手工业技又开始复苏了。”于谦道,“这是好事,不过也有不好的。”

  “什么不好的?”李青问:“赋税?”

  “嗯,不过不是商税,而是田赋。”于谦说。

  李青眉头一皱,冷笑道:“好啊,我正想着手田赋呢,他们倒是先下手了,说来听听。”

  于谦沉吟道:“他们称富绅地主承担赋税太重,甚至难以承受,旱涝不保收,他们都快雇不起佃户了。”

  顿了顿:“更有甚者,危言耸听的称佃户失去活计,便会闹动乱,威胁大明根本,实在可恨。”

  “他们的诉求是什么?”李青问:“还有,皇上怎么说?”

  于谦端起茶杯喝了口,这才继续说道:“他们提出两条方案,一个是以以往赋税为标准,三七开,皇上不同意;

  他们又提出,恢复洪武祖制,重新收人头税,然后……”

  “皇上心动了?”李青问。

  “嗯。”于谦点头:“据户部统计,现我大明已有一万万,又一千五百万人,若是恢复洪武祖制收人丁税,每年赋税着实惊人。”

  顿了一下,道:“不过,被我和王直、胡濙劝住了。”

  李青笑了,讥讽道:“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洪武祖制呢?

  都老掉牙了还舔着脸说,真是不知所谓,田赋十不足一,都这样了还想多占,真是没谁了,依我看,就得涨涨田赋。”

  于谦有些无语,不过也习惯了,李青大逆不道不是一次两次了,他都懒得再纠正。

  反正说了也不听,听了又不改。

  “摊丁入亩是在永乐朝施行的,这才短短数十年,人口暴涨几千万,足以证明这项国策的重要性。”李青道,“当然,新作物也有很大功劳,可一旦恢复洪武祖制收人丁税,土地兼并问题势必加剧。”

  李青叹道:“永乐豆、宣德薯等作物的引进,基本解决了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但粮食够吃的前提,是得有土地,不然即便亩产百石,百姓一分地没有,还是要挨饿。”

  “是啊!”于谦深以为然,点头道:“先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想来皇上理解这些后,便会收起心思。”

  李青笑笑,知道朱祁钰也是被债压的喘不过来气,这才意动。

  “这件事闹得很大吗?”

  “和之前相比,不算大。”于谦摇头,欣然道:“朝中不乏反对者,官场风气有所改变。”

  李青笑了:朱祁镇亲征一次,倒也不全是坏处。

  他出征时,把不放心、有问题、经常和他对着干的文官一股脑全带上了,结果来个全军覆没。

  那一战之后,以士绅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元气大伤,而后补上来的人,跟余留的元老又很难和谐相处。

  老人看不起新人,想用老资历压人。

  但新人不服管,大家品级都一样,凭啥让我当孙子?

  两个群体的对撞、内卷,极大程度上利好朝政,就跟员工互卷,利好老板是一个道理。

  大明的官员李青早已摸透,算不上好,却也没坏到骨子里。

  正常情况,在不涉及个人、家族利益的前提下,都还是肯为国着想,不给皇帝找事的。

  只是更多时候,君臣利益冲突,这才老是闹腾。

  于谦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和王直、胡濙一致认为,这是改良官场风气的契机。”

  “那你们可要好好努力了。”李青笑着说。

  他对这种事不抱期望,官场的水就没有清过,不过想法总是好的,成不成另说,至少不能打击人不是。

  “除了这个,还有别的事儿发生吗?”

  “没了。”于谦靠在椅上,疲倦道:“大家都挺累的…没多大精力折腾了。”

首节 上一节 645/8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昏君,开局送江山,成千古一帝

下一篇:三国:我卷我自己,开局忽悠赵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