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第218节

朱标在信中可是写的很清楚的,苏璟在看到这题之后,直接就扔给朱橚了。

然而朱橚解了许久都没有思路,苏璟这是说了几句话,便点播了朱橚。

这说明,从一开始,苏璟便明白了这题的解法。

这会,朱元璋也是想看看苏璟和刘伯温的算学水平到底孰优孰劣,结果么,似乎已经是显而易见了。

“三日,不,两日之内吧,臣有信心能解出此题。”

刘伯温思考片刻回答道。

两日。

朱元璋闻言神色微动,说道:“若是朕告诉你,此题中,先将这99行99列的棋盘先涂成黑色两色相间的样子呢?”

这正是苏璟点播朱橚时说的话。

黑白两色相间?

刘伯温听到朱元璋的话,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绽放出光彩。

他直接站起身,在一张新的白纸上写写画画起来。

没多久的功夫,刘伯温的脸上便露出了兴奋之色:“解出来了!果然,这样就能解出来了!”

作为一个数学爱好者,能解出一道困难的数学题,这自然是令他无比兴奋的。

“伯温,你真的解出来了?”

朱元璋也有些惊讶道。

刘伯温这才意识到朱元璋还在,他立刻朝着朱元璋道:“陛下所言,令臣豁然开朗,此题迎刃而解,陛下圣明!”

听到刘伯温这话,朱元璋也是立刻查看了下刘伯温的解题步骤。

竟然和他儿子朱橚写的一模一样。

苏璟的算学,竟然如此厉害吗?

“非也,伯温,朕对于算学一道并不精通。”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这种事还是装不了的。

刘伯温微微一怔,旋即也明白了过来,这确实不可能是朱元璋的水平。

“不知是哪位算学高人?”

刘伯温朝着朱元璋问道。

朱元璋则是看向刘伯温道:“伯温,朕相信你已经猜到了。”

当初在私塾,刘伯温可是和朱元璋一起看苏璟教导学生们算学。

自己和苏璟的关系,如今也算是在朝堂上半公开化了。

刘伯温本身知道的也比其他人更多,脑子更是数一数二,他要是猜不到,朱元璋才觉得奇怪。

“当真是苏先生?”

刘伯温一脸惊讶道。

他是猜到了是苏璟,但得到确认之后,还是感觉到震惊。

苏璟在数学方面,竟然还有如此造诣,他是相当意外的。

朱元璋点点头道:“不错,这两道题是宫中一名来自大秦的外国人所出,苏璟是解题的,刚才我提点你的,正是苏璟说过的。”

刘伯温立刻道:“苏先生真乃大才!算学一道,臣不如苏先生!”

刘伯温那是说的无比尊崇,苏璟在他心中,本身就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如今地位又高了许多。

朱元璋也是颇为惊讶,他知道苏璟的数学不错,但没有想到竟然能得到刘伯温如此的评价。

若是苏璟在此,只怕是苦笑不得。

因为这道棋子移动的题,其实就是个奥数类型的题,思路最重要。

要说这一道题就能体现他的数学多好,那完全就是不靠谱的。

前世的苏璟,那是参加过奥数培训班的,能一样吗?

第167章 老朱问科举,苏璟的课后作业

刘伯温说的那是心甘情愿,心服口服。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并没有把第三道题拿出来,而是问道:

“伯温啊,你以为科学一道,于大明到底有何意义?”

科学!

这是朱标上次回来之后,在朱元璋耳边念叨最多的。

只有科学,才能提高大明的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力,才能承载更多的人口。

而人口,便是一个封建王朝国力的印证。

“科学?”

刘伯温微微一愣,问道:“陛下所言,是科举之学吗?”

在明朝,科学这个词虽然已经有了,但与现代的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

科举之学?

朱元璋也是被刘伯温这一反问搞的有些懵。

朱标是和他解释过科学的内涵的,但此刻老朱并没有和刘伯温解释,而是将错就错道:“算是吧,伯温,明年朕就要重开科举了,伯温你有什么看法吗?”

科举的事情,也是朱元璋烦忧的一件事。

刘伯温顿了顿,说道:“陛下大善,科举重开,遴选大明人才入朝堂,自然是大大的好事。”

漂亮话刘伯温还是会说的,况且科举之事,本身也是有着诸多好处。

刘伯温自己是读书人,这事肯定是支持的。

朱元璋却是微微一叹道:“可惜啊伯温,苏璟那小子却说这一次的科举,举办完就得停。”

在刘伯温面前,老朱并没有隐瞒苏璟的事情。

毕竟刘伯温已经知道了很多苏璟的大不敬之言论,不在乎多这一点了。

“陛下,苏先生真这么说了?”

刘伯温脸色微变,朝着朱元璋确认道。

朱元璋点头道:“自然,只不过他没说到底是什么原因,朕也颇为苦恼啊。”

好好的科举,本来是大好的事情,心情也相当的不错。

就因为苏璟的这一句话,直接让老朱的好心情没了。

难受!

相当的难受!

刘伯温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便沉默了。

赋闲在家的日子,他深刻的研究了苏璟所言的王朝覆灭论,无论是封建制度,还是天象气候等。

遍寻古籍之后,他对于苏璟所言那是五体投地。

这会苏璟在刘伯温的心里,那和天上的仙人没什么两样。

所以,苏璟说科举会停,刘伯温没有丝毫的怀疑。

他现在想的是,为什么科举会停?

“陛下,臣可否了解下明年科举的全部章程?”

刘伯温朝着朱元璋问道。

朱元璋回答道:“自然是可以,因为是大明朝的首次科举,所以此次科举由朕主持.......”

老朱侃侃而谈,把科举的详细内容说的很清楚。

毕竟是大明朝的第一次科举,朱元璋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全部的细节,他都知道。

“大概就是这些了。”

大概一炷香的时间,朱元璋总算是说完了。

刘伯温听完全部,脑海中不断的思考着其中的问题。

苏璟说会停,那肯定有理由,这理由到底是什么?

科举的章程,其实历朝历代都大同小异。

朱元璋初次定下的科举章程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属于省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参加考试的是一些通过州县考试的“秀才“或生员,他们考中后就成为“举人“,其中第一名叫“解元“。

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第一名为“会元“。

会试中式者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也就是金銮殿上朱元璋亲自出考题现场作答。

考中者分三甲,其中一甲只包括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统称“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统称“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统称“赐同进士出身“。

通过参加殿试中进士后,统统被授予官职。

一般地,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甲、三甲考选庶吉士者可为翰林官。

其他则被授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国子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

考试内容上,以四书五经为命题范围,八股文为答题规范。

刘伯温整体上停下来,并没有觉得有任何的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18/6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从百万熟练度开始无敌

下一篇:大明测字天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