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在亮剑开始 第23节
啫喱水全团不到十瓶。焗油一瓶都没有,发胶还是老牌发蜡。
就这样,两个人还分不到一瓶发胶。
我去找旅长要,你猜旅长怎么说?
要发油没有,要秀发一头,你李云龙看我秀发值几瓶发油,你就把我秀发剃了拿去换发油。
要我自己搞发油,行啊,你不能限制我的自由啊!
总要点自主权吧!
又想让我搞发油,又想让我当乖孩子,那叫不讲理呀!
旅长说:去去去,别拿这些小事儿来烦我。
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新一团什么都有了。
发胶油,洗发露,啫喱水耳钉链全都有了。
没这点家底,我敢跟坂田比发型,做梦去吧!
跟随李云龙来到新二团,袁朗忽然不知道怎么想起了,“新一团的发展历程”。
他也就奇了怪了。
“哪有卖洗发露,啫喱水的,谁要是能拿得出来,我花10倍价格跟他买,100倍都行。”
可问题是没有,袁朗在县城能买到的代替品,也就是洗头粉。
想把头发弄得像狗舔一样,油光锃亮的。
目前来看,他是做不到的。
“袁顾问……”
新二团后勤部干事夏宝山,一脸好奇的看着眼前穿长衫的袁朗。
原团长已经到后方养伤,干部们都在做团里事务的交接。
管理团后勤的夏宝山,却得到新团长的命令。把整个新二团的后勤,与袁顾问交接一下。
夏宝山当时多嘴问了一句:“袁顾问不是咱八路军的人,这合适吗?”
李云龙的原话是:“新二团队他没有任何秘密,按我的指示办。“
没有任何秘密,这就足以说明很多东西了。
夏宝山不免对此人,产生了浓浓的好奇心。
介绍认识了一下,袁朗直接开门见山:“走吧,带我去看看新二团究竟有些什么家当。”
新二团的后勤处在一处民居中,原主人去年扫荡的时候,被鬼子给打死了。
屋子成了无主之物,被当做了新二团的后勤处。
刚刚入住,不停的有战士往屋里搬东西,大多是一些弹药箱。
夏宝山拿出一本账册,要给袁朗过目。
袁朗目光扫着屋内的物资,随意的摆了摆手并没有去接。
“别,我就是来了解一下,你们新二团的后勤情况,账册回头你送到你们团长那里。”
他可不是来抢班夺权,接管后勤这一摊子事儿。
查验新二团后勤情况,目的不过是为了合理的调配手中的资源。
以及后面针对性的,为李云龙提供武器装备。
担任后勤处主事的夏宝山,此刻心中才算是舒舒了一口气。他还真以为新团长带来的人,要直接接管他的工作。
虽然他肯定会服从上级安排,但是能继续干下去,肯定更好啊!
袁朗手指了指墙角堆放的破碎枪支:“那是什么,堆在那儿干什么?”
夏宝山顺着手指的方向望了一眼:“那是战士们带回来的破损枪支,完全破损的厉害,团里根本修不了。过些日子会送到后勤部的械修所。”
每次战斗枪械都会有所损坏,被炮弹炸毁的,摔坏的,原因各式各样。
完全废弃当然是不可能的,拆下来完好的零件,团里自己能修的,当然会自己修。
修不好的,八路军都有兵工厂,可以小规模的制造步枪手榴弹等,修复一些枪械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甚至兵工厂,也是当年枪械维修所,得到了一批机器发展来的。
袁朗哦了一声便没有下文了,签到系统简直就是个军火制造机,有新的干嘛还用坏的。
“你们有多少支步枪,机枪,每支枪平均,有多少弹药?全团有多少手榴弹?”
步枪是一支军队基础的配置,轻重机枪是火力配置,有多少弹药,决定了能发挥多长时间。
手榴弹是中华大地上抗日武装,最廉价,最成熟,也是最好用的东西。
袁朗一针见血,直接就问到了最关键的地方。
“全团有步枪512支,夏曼丽老套筒汉阳造中正式,各种型号的都有。汉阳造数量最多,有305支。
平均每支步枪配有子弹,25发。
轻机枪12挺,三挺歪把子,两挺捷克式,七挺九九式。
还有三挺92式重机枪,机枪平均弹药储备,每挺约为八百发。
全团手榴弹有30箱边区造,50多颗香瓜手雷,总共650余颗。”
夏宝山看都没看一眼账册,对于新二团的这些家当简直倒背如流。
袁朗听的却直皱眉头,不了解倒也罢了,一听简直吓一跳啊!
这也太穷了,和新一团根本没法比,就是比独立团也差一些。
全团一千多号人,两个人分一支枪,25发步枪弹,打一场战斗都得省着点儿来。
打完了就得上去跟敌人拼刺刀了。
手榴弹人均一颗都做不到,三个营每个营合五挺机枪,子弹还都不够一个基数。
这点数量,跟日军一个中队差不多了。
打起仗来,子弹更多的日军更是能够,直接压制整个新二团的火力。
再一问,迫击炮,新二团没有。
有6具掷弹筒,榴弹却是屈指可数。
得,旅长还真是给老李挑了个好差事。
以前带着新一团,能跟整个坂田联队硬对硬的拼。要是遇上一个日军大队,也有能力完全将其打垮吃掉。
现在,就这些家当,以袁朗的眼光来看,跟一个中队规模的鬼子干,都必须打伏击,靠拼刺刀换命。
想靠这点家当发家,李云龙得老太太挑柿子,捡软的捏。
鬼子不好惹,他需要绞尽脑汁的从伪军那里抢了。
查验了武器弹药,袁朗又去看了新二团储备的粮食。
小米儿,地瓜,一麻袋一麻袋的堆了不少。
看上去数量已经很多了,但算一算,这是全团一千多号人的粮食。
每个人每天能分到多少呢?
袁朗询问陪同在一旁的夏宝山,对方给出的答案让他惊诧不已。
“六两!”
6两,也就是300克,一罐八宝粥都不止这么些了。
怪不得战士们看起来面有菜色,不怎么强壮的样子。
谁天天吃这么点儿,能练出强壮的体魄呢?
袁朗不知道的还多着呢……
第27章 ,签到领罐头
抗战时期的华夏,真可谓处在十分落后的阶段当中了,什么物资都供不应求。
尤其是粮食!
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人有心去种植粮食,男人们都征战打仗,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老弱以及妇女,在耕作能力上,都相对薄弱。
秋天,鬼子下乡扫荡要征粮食。
中央军不事生产,也要征收粮食。
种一份地,交两份粮食,谁受得了?
可受得了受不了,人家手里有枪。
不交?人家就抢。
战乱年代人心惶惶,谁还有心思种粮?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专家,经过研究中国人的体质之后,为中国人定制了一个食谱。
并且认为,作为抗战的士兵,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中的基础:
10克盐,35克肉类,70克蛋白质,340克蔬菜,850克的大米。
美国的专家说这份食谱,已经是最低的标准了。
但当时南京政府看到这份“低标准”的食谱之后,也只能露出无奈的苦笑。
对于中央军当时的后勤供应来说,最多只能满足这个标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别忘了,中央军后面有政府养着,一直被认为“富得流油”,但是也只能满足这份食谱的三分之一。
八路军可没有人养着,得自给自足。
袁朗面前仓库里的红薯小米,是八路军战士在打仗之余,自己耕种种出来的。
当时,美国专家在了解到情况之后,十分吃惊,若是按照这一份供餐标准来算。
在美国,他列出来这样一份食谱,甚至会被拉出去枪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