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求求你,当个驸马吧

大唐:求求你,当个驸马吧 第710节

第869章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杜正伦,高季辅,李谨行退出书房。

赵牧揉着鬓角,靠于座位。

治理地方果然比征战更烦人,琐事庞杂,还不能铁血杀戮,快刀斩乱麻。

唯有对症下药,徐徐图之。

难怪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各方面不容有半点马虎。

幸好杜正伦,高季辅归来,四郡之事肯定朝廷自有主张,他仅需撰写折子,阐述自己的建议。

翌日。

杜正伦,高季辅进宫,呈上连夜撰写的折子。

李世民抽空接见二人,详细询问四郡问题。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何况四郡之地为高句丽,百济,新罗旧地,民风彪悍,部族众多,利益纷繁复杂。

不妥善处理,容易得而复失。

阅览高杜二人的折子之后,获悉四郡的情况,李世民丝毫不觉得意外。

当年,打下高句丽,百济时,赵牧向他建议非常之地采取非常手段,对三地之人能拉拢则拉拢,不能拉拢则打压,迁徙到南方各地,消除他们的根基,对于心怀不轨之人格杀勿论,以免威胁朝廷统治。

是他和内阁官吏觉得赵牧的建议过于强势,容易适得其反引起反弹,所以没有采取赵牧的建议。

通过高桓权,高艺甄聚拢高句丽旧部作乱事件来看,当初赵牧的建议是对的。

高句丽旧臣居于长安,所作所为尽在朝廷眼皮底下,纵使心怀叵测,也逃不过刑部,梅花内卫的双眼。而四郡之地远离长安,可谓天高皇帝远,难以树立起皇帝威严。

目前,朝廷的确该解决这个问题。

李世民命高杜二人去休息,向太监下令:传李绩,李道宗进宫。

赵牧,杜正伦,高季辅皆为中书省官吏,中书省职责恰好为皇上出谋划策,既然三人皆建议推行高压政策,特别是杜正伦,高季辅花费数月前去调查,带回一手资料,表明四郡情况不容乐观。

他消灭高句丽的夙愿已经达成所愿,接下来,务必治理好东北四郡。

若能成功,以此为样本,治理黔滇,治理吐蕃,西域。

既然决定派遣强势之人,这人务必出身于皇室之中,必要时把四郡设置为他的封地,安东都护府和王府共同治理四郡,最终让四郡成功融入帝国版图。

李世民徘徊思索中,李绩,李道宗走进书房,各自作揖行礼:参见陛下,陛下万福。

平身。

李世民走上玉阶,坐于龙椅之上,把杜正伦,高季辅呈上来的折子转给两人,朗声说:中书省派官吏去东北四郡巡查,归来后,上书阐述四郡的现状,你们仔细瞧瞧,再做商讨。

喏。

李绩,李道宗齐齐点头,接过折子坐于旁边阅览。

常伴李世民左右,作为内阁官吏,他们内心清楚,皇上临时召集他们前来,或许内心已有主意,或萌生什么想法。

与他们商议定夺,大朝之日,皇上简单宣布即推行实施。

毕竟,当年东征高句丽,百官接连上书驳斥,最终皇上,赵牧率军征战,不光没有身陷三地,发生漫长而持久的战场,反而不到一年灭两国,至此,朝廷的御史,出身江南士族,山东世家的文臣,陆续失去皇帝信任,若非为平衡朝堂,肯定贬嫡许多官吏。

李世民坐于龙椅上,闲情逸致喝茶。

派皇族前往,他已有几分人选。

吴王李恪。

汉王李元昌。

襄邑郡王李神符。

派遣何人前往,他有点难以决策。

依他所见,吴王李恪最为合适,怎奈苏定方西征,他派遣吴王追随观摩,再者吴王和赵牧,苏定方关系不浅,派李恪去东北四郡,若再派遣神武军将领同行,容易造成神武军,卫军的冲突。

至于汉王李元昌,襄邑郡王李神符也各有不足,令他颇有顾虑。

思索中,李绩,李道宗收起折子,仰首望向李世民,李世民朗声说:懋公,道宗,针对四郡弊端,你们以为如何?

陛下,该镇压。

李道宗毫不犹豫的说。

高季辅,杜正伦的折子内写的清楚,四郡豪侠横行,山匪极多,黑水靺鞨,扶余人常常杀害地方衙役,严重挑衅朝廷威严。

衙役再卑微,也代表朝廷权威。

今日他们敢杀衙役,过阵子就敢杀县令,县丞,更甚者,诛杀郡守,长史。

不能姑息养奸,人岂为之哉。

李世民没有表态,目光锁定李绩,等待他的建议。

李绩没有急于表态,娓娓道来说:陛下,治理四郡,迁徙百姓之事,皆由中书令负责,今杜正伦,高季辅巡查归来,肯定去拜访过中书令,既然他们上书汇报四郡现状,微臣相信不日内中书令肯定上书,阐述解决的策略,以中书令的策划,微臣相信肯定比微臣更妥当的策略。

他长期担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遥领太子左卫率,回京担任兵部尚书。

一直用伴君如伴虎来提醒自己,除沙场征战外,能明哲保身时,他绝不做出头鸟。

嗯?

李世民微微蹙眉,显然对李绩推诿的回答不满意,他知晓李绩做事谨小慎微,朝堂之上如履薄冰,若非百官议论出大方向,李绩绝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以前,他理解李绩的举动,也更喜欢李绩的表现。

这次,他没有放过李绩的念头:懋公,朕想听听你的建议。

李绩仰首望向李世民,斩钉截铁说:陛下,非常之地,推行非常手段,您说过,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既然黑水靺鞨,扶余人,高句丽等相信暴力,威压,唯有以暴制暴,将其灭杀

东北四郡之事涉及广泛,单单派遣官吏之事,已经把赵牧推向风口浪尖,他不想得罪百官,把自己置于风暴中心。

没错。

尽管李绩所言杂糅赵牧和他的建议,但李世民的确这么想的,也计划这么做。

不过,李绩所言提醒了他,赵牧的确没有上折子呢。

李世民起身走到玉阶旁,居高临下询问:赵牧呢,近来做什么,是否在京城?

第870章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赵牧。

时常让他头疼。

涉及军政时,却常常一针见血指出弊端,抽丝剥茧给出解决策略。

纵然欠收拾,但常为他排忧解难。

四郡之事,朝廷授予赵牧全权负责,他的确该听听赵牧的建议。

或许有惊艳的策略呢。

李道宗作揖回道:禀陛下,近来吐蕃之战尚未分出胜负,朝廷百官对征战吐蕃之事多有言辞,中书令力荐朝廷征战,自然而然遭到言官,御史弹劾,抨击。

中书令不厌其烦,一气之下搬去骊山别苑,每日陪伴长公主等,至今没有回京,微臣觉得前线没有传回捷报,中书令怕是不回京了。

人言可畏,三人成虎。

能抨击,鞭挞赵牧,出身于世家的言官,御史,绝不错失良机。

胡闹。

李世民拍案而起,揉着鬓角,抓住机会借题发挥:道宗,你私下告知魏征,命他警告言官,御史收敛收敛。这群人不为天地立命,不为朝廷谏言,不抨击时政利弊,整日盯着赵牧鸡蛋里找骨头,赵牧嫌烦人,朕也觉得烦人,该整顿整顿了。

喏。

李道宗抱拳领命。

李世民想到近来言官,御史上书抨击赵牧,朝廷指责他亲近小人,内心越想越气,喝道:杜正伦,高季辅折子内汇报,四郡依然缺少官吏,懋公,兵部牵个头,大朝之日提一提委任官吏之事,配合吏部把言官,御史贬嫡去地方做官。

让这些整日唰嘴皮的人,也体验体验各级官吏的辛苦,不能胜任的话,早点清除出去,免得食君之禄,却不能为君分忧。

这...

李绩神色犹豫。

此举无疑得罪世家官吏。

再者,御史大夫职位重要,一来作为丞相副手处理政事,故有副丞相之称,再者作为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

突然把御史台内众多官吏贬嫡到地方,恐引起朝廷不安,百官放纵。

陛下,是否三思而行,大批御史离京,容易失去对百官的监察。李绩道出自己的担忧。

朝廷有尸餐素位的庸碌之辈,地方自然有出类拔萃的能臣干吏,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千古不变的道理,吏部自然从地方挑选干练之人补充,御史台不能倒,也不会倒。李世民不容置疑的说。

以前,他让魏征约束过御史,言官,平静了一阵子,结果,现在御史,言官又躁动起来。

该敲打敲打世家官吏,免得他们过于拉帮结派,以权谋私,严重影响朝廷施政。

得知皇帝早有安排,李绩没法拒绝,不得已颔首领命。

李世民释放内心怒气,神色渐渐恢复平静,重新把话题转到四郡之事上,朗声说:这些年,诸将四处征战,颇有建树,前些年,赵牧大刀阔斧把奚族,契丹迁徙到西域,这些年,北疆安稳,为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

今治理安东四郡,恰好为各地做表率。

目前,赵牧尚未寄来折子,不管他何意,但朕考虑是否派遣名皇族去东北四郡任职,若政绩出彩,何不封为燕王呢,懋公,道宗,你们以为皇室内谁合适?

啊。

这个...

李道宗,李绩神色惊讶,面面相觑。

皇上终于要推行分封吗?

虽说安东四郡天高皇帝远,但与河北道相邻,若能妥善治理,无需封王镇守,也能安稳统治四郡。

何况,此事得罪人,还是皇族之人。

地位高的王爷,肯定拒绝去边塞之地任职,何况四郡气候苦寒,势力错综复杂。

首节 上一节 710/10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自曝穿越后,老朱心态崩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