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92节
他怎么也想不出这道题的破题思路。
苦思冥想了半天之后,黄时行只能将这道题目先誊抄下来,先去写别的题目。
做着做着又出现了一道难题,黄时行再次誊抄下来,他心一横,将这两道题目拿出去,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和张思敬的约定了,只能先找人询问破题之道了。
在贡院内的张思敬也没想到平日里众人都夸赞的黄时行这么草包,在他看来很简单的几道题目,黄时行竟然要拿出去请教别人。
黄时行总算是还有些脑子,分别找了两个人请教,他赶紧将文章写下来背熟,然后翻上床睡觉。
八月初八,贡院门口挤满了人。
苏泽排在南平县考生的队伍中,按照次序排队进场。
苏泽也看到了队伍前面的黄时行,他一脸胜券在握的表情,接受着身边跟班的吹捧。
黄时行也看到了苏泽,露出一个挑衅的眼神。
苏泽觉得莫名其妙,平心而论自己也没有得罪这位黄公子,不过是抢了他几次风头。
可是偏偏这位黄公子对自己这么大的敌意,总是将自己视作竞争对手。
苏泽提着考篮走进了贡院前。
贡院前的小广场上挤满了考生们,监门官宣读考场记录,再由监考官领着秀才们宣誓。
然后分成多个队伍,接受哨兵严格的检查。
大明朝的读书人还有几分体面,搜身也只是摸一摸,等到了后面那个朝代,就要赤身裸体的检查了。
搜检完毕,苏泽终于进入了贡院。
同保的十人,一同抽出各自的座位号,苏泽的抽到了自己的考棚,玄甲申戍号。
紧接着在哨兵的吆喝下,考生们被驱赶向了各自的考试区域。
苏泽找到了自己的考棚,却看到距离自己不远的黄时行。
黄时行也看到了苏泽,心虚的将目光移开。
心中念了一句晦气,他放下考篮开始回忆准备好的答案。
苏泽神态轻松的放好了自己的考篮,开始闭目养神起来。
急促的梆子声响起,所有考生都放下挡板,嘉靖三十四年的福建乡试开始了。
南平矿坑的铸币厂中,黄灿灿的新币装入布袋中,陶公公铸造的第一批新钱也终于完成。
最近好卡啊,唉
第197章 乡试魁首
科举真难啊。
如没有系统,苏泽估计就算是十年苦读,也肯定考不上举人。
坐进了考棚之后,哨兵将考卷发放到每一个考棚,但是在这个时候是不能提前答题的。
巡考的官吏都死死地盯着,一旦有人提前答题就会被立刻驱逐出考场。
等到所有的考卷发放完毕,再次响起梆子声,所有考生立刻拆开考卷,开始答题。
题目一共是七道,三道四书义和四道五经义,都要用八股作答。
这其中,三道四书义是基本题,考生作答只要中规中矩就可以。
因为四书是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习的必学科目,所以这三道题的要求就是“通”,只要言之有物论据、避讳不出错,没有错别字就可以了。
可光是答对这三道四书义就不容易,排名次还要靠后面的四道五经义。
大明朝的读书人只需要治一经,苏泽选治的《春秋》虽然是人数最少的,但是全省治《春秋》的举人也有四百人。
根据治《五经》的不同,考卷被送入五个房内,由全省抽调的阅卷官开始批改考卷。
在短短的一天之内,苏泽需要完成七道八股文的作答,还需要一字不差的誊抄到考卷上。
要不是苏泽的科举技能已经达到了Lv10,又有被动技能在考场科举技能+2的加成,高达Lv12的科举技能,也不过是在天黑之前完成了作答。
苏泽想到那些十几岁就考过乡试的猛人,还有那些半天就完成答题的急才,果然那些二十几岁就中进士的都是变态。
隔天又进行了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考试,这两场考试就比较轻松了,苏泽迅速答完题目交卷,乡试是朝廷的重要大典,不可能和童子试那样随意,所以以第一场八股经义取士的大原则是不会变的,后两场考试就是真的走个形式,苏泽规规矩矩的答完了交卷,终于结束了乡试。
等全部考完之后整个贡院就开始忙碌起来。
誊抄官要将考生答的墨卷誊抄成朱卷,异色笔的制度,就是为了保证所有考卷都被誊抄,只有朱笔誊抄的卷子,才会送到阅卷面前。
誊抄完毕的卷子,还要经过对读官校对,然后就要马不停蹄的送到阅卷官面前。
考完五天时间就要完成全部的阅卷工作,再由主考官汪道昆排定名次。
春秋房中,莆田县学孙教谕正在看着考卷。
福建治春秋的读书人不多,孙教谕的本经也不是春秋,只是他也读过几年春秋,所以才被抽取到了春秋房中。
眼前这份卷子他读了两遍,只觉得文笔通畅,可有拿不准要怎么判。
阅卷官判定的卷子,无论通过还是不通过,都要送到本房的同考官面前。
如果将好的卷子黜落,或者将差的卷子判过,那都是要被房官训斥的。
孙教谕又读了一遍,还有几个用典他不能确定,只好向身旁的另外一位阅卷官求助。
“吴教谕,这份卷子请您看下,这几个典故?”
《春秋》字数多,集注也多,所以典故也是最多的。
每年乡试的时候,就是治春秋考生捏造典故的盛宴。
要是将捏造典故的卷子送上去,那阅卷管就要贻笑大方了。
孙教谕把握不住的卷子,吴教谕接了过去。
“这几个典故都是《春秋》中的,这典故用得这么切题,后生可畏啊。”
孙教谕这下放了心,吴教谕就是治春秋的,他是举人出生,参加了一次会试落榜之后,就选择做了学官。
孙教谕拿起笔,在考卷最上方画了一个圈,然后写下“高荐”二字。
阅卷官将卷子送上去,接下来就是统管春秋房的同考官阅卷了。
同考官是本房所有卷子都要判的,所以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卷子也都是走马观花看一遍,然后按照阅卷官的判定来判。
但是看到这份送上来的“高荐”之后,春秋房的房官拿起卷子,开始诵读起来。
“高荐”就是不仅仅通过,还得到了阅卷官的大力推荐,可以列入前面名次的卷子。
阅卷官写了“高荐”的卷子,房官也要写下自己的推荐等级,还要写下一句话的评语。
这份卷子用词平实,但是这种写法才是最见功力。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深刻的道理写出来,检查了卷子没有其他问题之后,房官也在卷子上画了一个圈,提起笔却犹豫了起来。
汪道昆就任督学之后,福建上下的学政官员都研究了汪道昆的文风。
这位汪督学算是唐宋古文派,最是推崇平实隽永的文风,并不喜欢秦汉那种大气磅礴的议论。
这篇文章应该会合汪督学的胃口。
阅卷到现在,房官也没有看过比这篇更好的文章,他写上“可通经纶”,又附上了评语送了上去。
通经纶,在前朝就是表示对这一经完全掌握的意思,在卷子上判“可通经纶”,就是同考官认可卷子可以排在本房前五名。
这份卷子送到了副考官这边。
副考官是福建学政提学使,作为副考官他只需要看同考官送上来的卷子就可以了。
当然副考官也是有权力去查看那些罢黜的考卷的,但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副考官愿意这么做。
副考官要看五房呈上来的所有卷子,除非是明显不行的卷子,基本上各房通过的卷子,副考官都会同意,一并送给主考官裁定。
这场乡试的副考官也是个性格柔弱的,基本上下面送上的卷子,也都是按照之前的判词一样送上去。
烛光下,汪道昆正在阅卷。
汪道昆皱起眉头,对身边的小吏说道:“去,把玄字丙丁辛号考卷翻出来。”
小吏惊讶于汪道昆的博学强记,这位主考官的记忆力实在是变态,好几个下面考官没发现的典故错误都被他挑出来,他脑子中就像是刻着四书五经一样。
就连副考官都不得不佩服,也难怪人家是翰林官,这份记忆力就不是普通人。
玄字丙丁辛号的卷子也画了三个圈,这表示阅卷官、房官和副考官都认可这份卷子,一般来说能有三个圈,这份卷子只要主考官点头就算是上榜了。
小吏很快拿来了玄字丙丁辛号考卷的考卷,汪道昆拿起手里的考卷,和这份考卷一一核对起来。
副考官看向这份卷子,这份卷子他也有印象,七篇文章都算是规规矩矩,但是也胜在规矩。
文章的结构严谨,书写也很顺畅。
别小看这顺畅,要知道科举考试是限时考试,短时间内写出来的文章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地方。
这个考生都七篇文章都像是构思很久的,这样的文章在科举考场上可不多见。
但是汪道昆看完了文章又说道:“去将玄字丙丁辛号考生的考情簿和底稿拿过来。”
考情簿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吏员登记的答题情况的簿子,是用来登记考卷答题情况的簿子。
巡视考场的吏员每隔半个时辰登记一次,从簿子上可以看出考生答题的进度。
汪道昆看着底稿和考勤簿,对副考官说道:“这两份卷子的这篇经义答案差不多。”
副考官打了一个哆嗦,难道是考场弊案?
他连忙接过去一看,果然两篇文章的八股文很相似。
但是这两份卷子在不同的考场,副考官说道:“破题思路相同,答题雷同也是很正常的吧?”
汪道昆摇头说道:“但是这个考生的卷子有问题。”
“只是破题思路相同也就算了,举用的例证也如此雷同就少见了。”
“他的稿纸用的很少,答题的速度很快,这题目不像是当场答题的,反倒是像提前准备好的。”
“这篇四书义是最难的,这个考生反而没怎么打草稿,而且是先答的这道题。”
副考官接过去,果然这个考生的考情簿上,他答题的速度非常快,答题的稿纸上也没有多少打草稿的痕迹。
副考官又说道:“说不定是这考生擅长打腹稿,而且这两份卷子隔着这么远,也不可能抄袭作弊啊?”
上一篇:岳父朱棣,迎娶毁容郡主我乐麻了
下一篇:最强之军火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