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49节
李如彘疑惑的看着李成梁,他最近也读书识字,但是对于这种层次的斗争还是不能理解。
李成梁说道:“你回去告诉少主,王本固行事霸道,言而无信,当年在胡宗宪抗倭的时候,就擅杀了胡宗宪招降的倭寇头领汪直。”
“在徐文壁抵达军中之后,利用这点闹出点事端,将王本固挤走。”
李如彘连忙贴在地上恭敬的说道:“是!”
等到李如彘退下,赶回山东报信。
李成梁眯上眼睛,自己的野心是从什么时候萌芽的呢?
他点燃鲸油灯,翻开桌上的《三经新注》。
李成梁文化不高,但是苏泽这本书写的也很少掉书袋,内容浅显易懂。
李成梁对于书上那些民本的思想并不感兴趣,但是他但是对那一套限制君主权力的部分很有兴趣。
第416章 政
“大都督,这是明廷在山东的人事任命。”
南京的大都督府,得到京师朝堂的消息,甚至要比山东地方官府还要快。
以大明朝廷这种拉胯的保密能力,在文华殿御前会议后不久,徐文壁担任明廷新军大臣,统筹整个山东兵马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了京师。
京师情报站的陆二迅速将这个消息通过飞剪船发往南京。
徐渭已经从徐州返回,接到这个情报后,立刻赶到大都督府,向苏泽汇报这个情报。
苏泽还在操弄他那个奇怪的机器,听完了徐渭的情报之后,苏泽笑着说道:“徐文壁只是妥协的产物,明廷内部的斗争已经快要压不住了。”
徐渭自然明白苏泽说的是什么意思,他感慨了一声说道:
“几年前文官还能完全压制武将,没想到短短几年下来,文官这口盖子,已经压不住明廷这口沸反盈天的大锅了。”
苏泽继续摆弄管道说道:“很正常,文长,时代变了。”
“不仅仅是明廷那边,我们这边不也是一样吗?”
徐渭沉默了。
其实东南的军人地位抬升,速度比明廷还要快,不过在苏泽的控制下,军方的影响力还只保证在军队系统中。
但是徐渭知道,东南能够将军人的影响力锁在军队,原因还是现在东南新军专业退伍的人并不多,按照东南对退伍军人的待遇,一旦大量军官和士兵退伍转入地方,军队的影响力甚至能超过读书人。
对此,徐渭也是忧心忡忡。
武人干政,这是笼罩在文官头顶上的阴云,徐渭对此也是非常警惕的。
苏泽说道:“新军队必然带来新的军人阶层,这一点是历史大势,不可阻挡。”
徐渭想了想,也赞同的点头。
历朝历代都会出现强势的军事集团,比如唐的关陇军事集团,宋代的汴州军事集团,大明的淮西军事集团。
但是这些通过军功贵族互相联姻组成的勋贵集团,和苏泽亲手建立的新军相比,那真的是不值一提。
东南有陆军和水师两所学校,有着一套等级分明的晋升体系。
东南军队的声望高,待遇高,也吸收了不少东南地区的年轻精英进入军队。
苏泽还在军中开设的扫盲课程,炮兵还要学习算学和几何学,水师军官需要学习的科目就更多了。
苏泽说道:“当新的阶层出现后,必然会推选出他们的代理人,来争夺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李成梁就是明廷这个新阶层的代理人。”
徐渭连忙点头。
苏泽将手里的管道接上机器说道:
“历史大势滚滚向前,新的阶层总要比皇帝师生地主要强。”
“让陈璘集中兵力,给这位定国公徐文壁一次惊喜,也是我们送给李成梁的一份礼物。”
徐渭会意的接下了苏泽的命令,立刻安排人马送往徐州方面。
苏泽终于放下了手里的零件,他擦掉手中的油污,仿佛刚刚讨论的山东军情,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正色看向徐渭说道:
“时代发展了,若是制度不能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那各方政治势力都会倒逼进步。”
“文长,我们东南的政体,也要改上一改了。”
“那件事筹备的怎么样了?”
徐渭明白苏泽说的是什么事情,他看向苏泽说道:“大都督,您真的要走这条路?”
苏泽点头说道:“这是当然,我们要推翻朱明江山,可不是为了再弄出一个新的出来。”
“再说如今东南的临时体制,已经有很多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尽快将制度规范下来,日后麻烦更多。”
徐渭点头说道:“人员已经定的差不多了,不过这件大事还需要大都督亲自宣布。”
苏泽擦了擦手上的油污说道:“那就尽快筹备吧。”
隆庆二年,东南这边的新历二年,(公元1564年),东南的所有报纸上都统一宣布了重磅消息。
东南大都督苏泽宣布召开“制宪会议”,召集东南各方代表,为东南制定一部根本律法。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制宪会议看起来和他们关系不大。
更重要的一件事,在这里制宪会议过后,要推举出东南第一届的内阁。
按照报纸上的说法,东南设立的内阁制度,更像是回归到了古老的群相的政治体制。
这是汉初、唐宋曾经实行过的一种制度。
内阁大臣就是那个时候的宰相,坐而论道,制定东南的大政。
在苏泽这个东南大都督下,分别设立首席大臣,财政大臣,交通大臣,教育大臣,司法大臣,监察大臣,陆军大臣和水师大臣。
首席大臣负责的是内阁日常行政事务,决定低等级官员的升迁考察,在内阁下设立吏部,首席大臣主管吏部。
当然吏部只是负责低品官员和吏员,高级官员还有其他的选任方法。
在这个特殊时期,苏泽这个东南大都督还拥有一票否决权,他如果不满意某个任命,可以一票推翻前面的任命,要求内阁重新任命新的官员。
财政大臣则是负责整个东南的财政,负责内阁下设的户部。
户部的职能包含了征收钱粮赋税,监管金融,新成立的驿站钱庄和各市舶司下的码头钱庄也划拨到了户部下。
除此之外,财政大臣还要负责审核各部门的预算,负责给各部拨款。
交通大臣负责工部,苏泽将皇宫和官署营造的职能从工部剥离出来,如今的工部只负责修路和水陆漕运,同时曾经作为对立部门的市舶司,其码头也被归入工部管理,征收关税的海关则分给了户部。
全国的水利工程也都归交通大臣管理。
不过工部这些工程,也不是随便造的,必须要在年前制定好第二年的预算,交给内阁审定之后,户部才会根据预算拨款。
同样的,苏泽对于现在工部的预案也有一票否决权。
教育大臣则下辖礼部,东南的礼部将祭祀等工作抽离出来,如今就是纯粹的学政教育部门。
礼部负责整个东南的学校,还要筹备东南明年要举行的新科举,此外日后有关官员升迁考核的卷子也都由礼部出题,而如今东南官办的报社,也都要归于礼部之下。
司法大臣负责刑部,刑部的职能改为一个,就是制定新律法,不过制定的新律法要交给内阁审议才能通过,苏泽这个大都督也拥有一票否决权。
的陆军大臣和水师大臣,老百姓也能理解,等于将兵部分拆成了陆军和水师两个部分。
同时大都督府还将陆军和水师名下的,和军用无关的工坊,码头,报社,商铺,都分别交给其他部门。
最后监察大臣下辖都察院,苏泽保留了言官御史的体系,但是将明廷复杂的言官简化成了一个都察院。
都察院负责监督其他部门施政,对于内阁大臣也有弹劾的权利。
高级官员任免,工部的重大工程,都察院也有旁听和否决的权利。
按照报纸上的说法,如今东南的内阁属于“训导期”,这个期间大概是十到三十年,这个期间苏泽担任东南大都督,内阁大臣还是由他任命。
但是等“训导期”结束之后,到底是什么政策,报纸上没有讲,整个东南高层也对这个问题保持了缄默。
可光是这一套体系,已经足以让很多人疯狂了。
大明也有内阁,内阁首辅也会被称作阁老,甚至国相,但是谁都知道自从明初胡惟庸案之后,大明已经没有宰相了。
西汉陈平曾经这么定义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汉初宰相职权极大,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宰相就会被内朝侵占权力,汉武帝通过打压相权,开始了皇帝专制的时代。
这之后历代皇权都在和相权对抗,后面的朝代虽然偶尔也会出一些比较强势的宰相,但皇权加强和相权削弱,是整体的趋势。
等到明初,通过几桩大案扫除掉开国的一批文臣武将之后,朱元璋彻底废除宰相,通过设立内阁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机构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而明代内阁的权力范围和权力大小,这是一个薛定谔的问题。
遇到一些强势的内阁辅臣,那就可以军训六部和言官,像是严嵩那样把控朝政。
遇到弱势一点的内阁辅臣,那就是橡皮图章,连日常工作都是混日子。
明廷的内阁制度,对于皇帝来说“好就好在”这个含糊其辞,其内阁职权完全靠内阁辅臣自己去“争取”。
遇到懒惰一点的皇帝,比如嘉靖和现在隆庆这样的,就可以给内阁多一点权力。
遇到勤政一点的皇帝,就可以绕过内阁自己掌控朝局。
而东南的这一套内阁体系,是从法理上规定了大臣的地位,并且明确规定了各内阁大臣的职权范围,这就不是明廷内阁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宰相了,而是真正的能够参与国政,决定国政的重臣。
内阁,吏部、户部、工部、礼部、刑部这五部,新成立的陆军部和水师部,合称为七部,这是东南最主要的行政部门。
除了这七部之外,还有几个直属于内阁,但是不归任何大臣负责的独立部门。
大理寺,在大理寺下设立“秋审厅”和“上诉厅”。
死刑犯都是秋后问斩,秋审厅专门负责地方上报的死刑案件复核。
“上诉厅”则是对府县两级判院审判结果都不服,最后上诉的审理部门。
司农寺,负责推广新的粮食作物和推广新农业技术。
太仆寺,负责全国的马政和渔政。
鸿胪寺,负责对外的使臣的接待,也负责向外派驻使臣。
宗正寺,负责僧道等宗教的管理工作,负责发放度牒,确认佛寺道观主持司库等重要职位的任免确认。
上一篇:岳父朱棣,迎娶毁容郡主我乐麻了
下一篇:最强之军火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