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85节

  按照张居正内阁最新的法令,在京师藏匿东南的报纸可是要吃牢饭的,而聚众宣读东南的报纸,那更是要流放边疆的重罪。

  不过这条禁令显然不适用于宰相公子,张敬修拿起报纸就读了起来。

  王世贞皱着眉头,张敬修读的就是苏泽在世博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可这是十五天前的报纸,王世贞也是昨天才从陆二的情报站里读过。

  而陆二那边的报纸,是东南用快船从上海送过来的,是伴随东南优先级最高的命令一起送过来的。

  张敬修手里竟然已经拿到了《警世报》,看来明廷上层已经有了稳定获得东南情报的渠道,速度也不亚于东南的快船运输。

  虽然已经读过苏泽这篇演讲,但是王世贞依然装作颇受震撼的样子。

  等读完了之后,张敬修说道:

  “父亲说过,苏汝霖是他生平所见学问第一,若是不叛乱,日后必定要进文庙的。”

  “这篇演讲虽然用的是白话,但读起来大气磅礴,果然是天下文宗。”

  说完这些,张敬修看了一眼王世贞,接着说道:

  “今日邀请王先生来,一方面是想要请王先生品评一下东南盛行的白话文运动,一方面也请王先生讲讲东南的变化。”

  王世贞看了看,坦然说道:“苏汝霖所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在下是不赞成的。”

  在文学上,王世贞和苏泽确实有分歧,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倒是也是出自真心,说完之后众人纷纷点头。

  大部分读书人还是反对白话文改革的,文言和口语混同,那就等于取消了读书人在文化上的特权。

  北方比南方又要保守一些,王世贞一番话说的众人连连点头。

  王世贞也在观察张敬修,虽然张敬修对他很尊重,但是毕竟人家是明廷宰相的儿子,王世贞自然要谨言慎行。

  接着王世贞又说起了自己守孝三年期间,苏州城内的变化。

  众人听得很认真,等到王世贞说完之后,张敬修接过话茬说道:

  “感谢王先生告诉我们东南的真实情况。”

  王世贞明白接下来就是正餐了,果然张敬修说道:

  “王先生,以您看来,东南之强盛富庶来自于何处?”

  王世贞想了想,挑了一个最不犯忌讳的回答:“东南工商发达,源自于东南的财富。”

  这个论点也算是如今京师舆论的主流论调了,毕竟明廷舆论控制再严,李成梁在山东忙着救火的事情还是会传到京师,若是一昧的贬低东南,反而显得明廷更无能了。

  所以这个观点也经常出现在明廷的官方报纸上,算是讨论东南问题的常用答案。

  张敬修说道:“我父亲也认为是这个原因,东南的工坊技术先进,又有海贸的地利,正是因为东南财富才有了那支强军。”

  “家父以为,国强在于聚财。”

  众人纷纷点头,就连佟安也点头表示赞同,毕竟东南还在大明控制下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富庶。

  “父亲认为,苏汝霖有一点说的没错,时代已经变了。”

  “以前是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不屑于谈利的。”

  “可现在小人言利,君子也不得不言利,想要富国就要兴实业。”

  王世贞从东南过来,自然明白张氏父子的意思,将东南的强盛归因于经济上的优势,反而排斥其主权在民的思潮,这比高拱的新务运动算是进步了一些,但是进步不多。

  但是张敬修接下来的话,倒是让王世贞侧目了。

  只听到张敬修说道:

  “我以为,我们北方也是有优势的,并不是全然落后于南方。”

  “苏汝霖搞什么制宪会议,是因为他得国不正,所以只能喊着主权在民。”

  “而我北方皇明正统,反而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所以我以为,只要我们朝廷办工坊,办更大的工坊,就可以和东南竞争。”

  “更重要的是一点,我刚刚听王先生说了,东南苏州府一名织工一年就要十几两银子!”

  “现在东南仗着工坊多,技术先进,才能给织工发十几两银子。而我们北方地大物博,人口繁多,我们的百姓吃苦耐劳,一年一两银子就可以进厂干活了!”

  “更别说东南还要出台什么保障雇工的法案,简直就是自缚手脚!”

第449章 威权主义

  王世贞看向张敬修,刚刚那番话也不知道是他的想法,还是他父亲张居正的想法。

  不得不说,这个年轻人说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服了在场众人。

  不过还是有人对张敬修说的这一套不舒服,佟安站起来说道:

  “同学,我们北方人多是不假,但是人多也不代表这些人就愿意进工坊啊。”

  同学会的人互相之间都称呼同学,这是佟安成为同学会领袖后所做的事情。

  张敬修虽然不是同学会的成员,但也经常参加同学会的聚会。

  佟安不愿意提起他相府公子的身份,所以以“同学”相称呼。

  张敬修说道:“这就涉及另外一件事了,要让百姓能安心的进工坊做雇工,还需要一个稳定的粮价,这也是我父亲执掌内阁之后,一直在做的事情。”

  “稳定币值,降低粮食价格,百姓才能安心的去工坊做事。”

  佟安却皱眉说道:

  “降低粮食价格,不是让农民的收入更少吗?这是要用低粮价逼着农民去工坊?”

  张敬修露出一个笑容说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难道佟同学希望看到高粮价吗?”

  在场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没种过地,也不了解乡村的情况,他们基本上都是住在城里的,自然希望粮食价格越来越低。

  他们附和说道:“张相国这个可是仁政啊!”

  张敬修又说道:“此外重农抑商的舆论要改变,无论是商是农,对于我大明都是有贡献的。”

  “农民耕种,为国家生产粮食,这是对国家有利的。”

  “工坊主投资设立工坊,为国家生产商品,这同样也是对国家有利的。”

  “工坊主也是勤劳苦干的,我准备在《皇明新报》上开设一个版块,专门介绍我们大明这边的优秀工坊主,我也建议父亲,给那些著名的工坊主授予勋职,鼓励更多的人来投资开设工坊。”

  听完这话,佟安觉得更别扭了。

  同样是提倡农商平等,东南那边讲究的是四民道德,提倡的是建立评价商人的道德标准,给商人们一个道德的指引。

  怎么到了张敬修嘴里,就成了商人有德了?还要给商人授官,宣扬那些大商人的“勤劳”?

  谁不知道现在明廷这些有名的商人,哪一个不是和官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哪一个不是靠着工部和兵部的订单才发家的。

  京师那些私人工坊的工坊主,哪一个不是手上沾满了雇工的血汗,他们到底有什么“德”?

  可是佟安偏偏也找不到攻击张敬修这番话的理由来。

  作为崇尚新学的年轻人,佟安也说不出“商人唯利”这种旧思想的口号。

  但是张敬修这番话总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

  张敬修继续说道:“给这些商人授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今是大争之世,非常之时要用非常手段,既然要鼓励这些富人办工坊,也要打消他们的顾虑。”

  “勋位也是官位,还可以用来荫及子孙,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办工坊。”

  “而且按照规定,有勋位的官员如果犯罪,是无权由地方官府审理的,需要直接交给大理寺来审。”

  “有了这一条,也是为了保障那些兴办工坊的商人不会被构陷,减少他们被地方的盘剥。”

  “对于我们明廷有贡献的商人,朝廷还是要保护的。”

  这话听得佟安更别扭了,保护商人也不是这么保护的吧?

  可偏偏佟安也说不出张敬修这一套有什么不对。

  张敬修又说道:“从东南的经验看,投资也是很重要的。父亲已经筹备建立大明钱庄了,要以朝廷来主导投资一些大的产业,尽快的建立更大规模的工坊。”

  “只要工坊大起来,以我们北方的人力成本优势,就能生产出比东南更价廉的产品。”

  “东南逐利,我们的东西也可以卖给他们!”

  这下子有学子说道:

  “可是张相国不是禁止和东南交易啊?”

  张敬修说道:

  “一看你就是没有仔细研究过贸易禁令,我父亲说的不是禁止和东南交易,而是禁止购买东南的商品。”

  “除此之外,还禁止将战马、火药原料、棉花原料这些事关国本的商品卖给东南。”

  “可是对于布匹这些东西,朝廷是不禁止出售的。”

  “而且东南不是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吗?总是抨击我们的政策,那如果我们的商品比东南物美价廉,他们也不能拒绝吧?”

  王世贞看向张敬修,没想到他竟然有这番见识。

  通过贸易禁令保护本国产业,这是如今世界各国都奉行的原则。

  欧洲大陆上的那些国家,更是动不动就发布贸易禁令,这条政策听起来也没什么问题。

  张敬修又说道:

  “最后就是鼓励地方官员办事了,父亲原本也下放了一部分权利给地方上,就是鼓励他们因地制宜殖产兴业。”

  “马上内阁要发布命令了,这三年内,朝廷不会向地方上派出巡案和御史,吏部和地方布政使司的考核,也以发展多少产业作为重要依据。”

  御史和巡案是派往地方上巡查民情的监察官员,负责巡视地方接受冤假错案的诉讼。

  虽然很多时候,这些御史和巡案到地方上也是盘剥地方,但这项制度也切实保障了地方上在胡作非为的时候会有所忌惮。

  这项政策如果实行,好处自然是地方上的官员没了约束,可以发展经济。

  可是往坏处说,也等于朝廷纵容这些官员为了发展产业而不择手段,以佟安对于明廷地方官员的了解,这几乎等于是放任这些官员。

  可偏偏佟安也说不出什么具体不对的地方,张敬修说的这些话可以说是句句在理,可又句句不对劲。

  王世贞连忙将这些记录下来,从张敬修刚刚那番话看,这些政策应该是他父亲张居正的意思,因为很多政策都已经制定好了,张敬修这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不可能影响明廷内阁的决策。

  张敬修组织这个文会,不过是要将张居正的新政策传播出去,试探读书人的反应。

  这不是大都督常用的手段吗?张居正施政果然要比高拱圆滑,而且更有手腕。

  就连王世贞也觉得,这一系列的政策也说不上哪里不好。

首节 上一节 485/5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岳父朱棣,迎娶毁容郡主我乐麻了

下一篇:最强之军火商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