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第745节

  朱高煦叹气道:“老子很早之前就告诉过你们了,老子真的不想做皇帝,可是你们这些家伙,非要逼着我去争逼着我去斗啊!”

  “但是这些年来,我过得真的不开心,真的一点都不开心啊!”

  朱高煦猛灌了一大口酒,哽咽道:“我只想带着你们去云南就藩,只想带着你们出海远航,咱们兄弟几个天南海北地出去闯荡,这不比做那劳什子皇帝,要来得痛快得多吗?”

  “小軏軏啊,你这家伙,就是心思太多,心思太重了!”

  “要是你还活着,那该有多好?”

  朱高煦抹了把鼻涕眼泪,然后伸手擦到了聂兴裤腿上。

  聂兴怒了,满脸嫌弃地踹了踹。

  “看到了吧?”

  “你们两个一走,现在就剩下我了,天天被这狗皇帝欺负!”

  “早知道当年老子就不该归顺那狗屁汉王,跟着兄弟们去游历天下,那该有多痛快?”

  “怎么?”朱高煦笑骂道,“老子是少你吃还是少你穿了?你个死没良心的狗东西,真是混账至极!”

  二人互相看不顺眼,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地对骂。

  骂归骂,酒照喝。

  喝完了带来的酒,二人就这么躺着闲聊。

  聊着聊着就睡了过去。

  翌日清晨。

  朱高煦让聂兴取了张軏墓上的一抔黄土,小心翼翼地装进了瓦罐里面。

  “小軏軏,再等个几年,然后朕和聂兴会带着你还有小兰子一起出海,去见识见识真正的广阔天地!”

第869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南京。

  作为大明王朝的留都,其实先前这两京制度遭到了很多朝臣非议。

  其中叫的最欢的那批人,正是江南士绅缙绅。

  起初大明王朝定鼎于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江南士绅通过霸榜科举,一跃成了江南缙绅,一度掌握了朝堂话语权。

  比如永乐年间,永乐皇帝设立内阁初期,七位内阁学士中就有五人是江西缙绅,朝堂之上的南方官员一度超过了一大半。

  这也是为何,当年朱棣决心迁都北京,朱高煦也鼎力支持的原因之一。

  没办法,朝堂政局讲究一个平衡,不能成为某一派系或者说某一人的一言堂!

  帝王心术,就是平衡之道,比如文武平衡,比如南北平衡,一旦哪一方失衡,就会酿出大祸来。

  当年即便是言出法随的太祖高皇帝,洪武年间也爆发了一场南北榜案的惊天丑闻!

  大明迁都北京之后,政治中心自然转移,但南京毕竟是昔年的国都,所以留下了一套中央班子,七部尚书、还有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北京相同。

  朱高煦即位之初,就通过颁诏的形式,确定了北京的正都位置和南京的留都位置。

  从此北京各衙署去“行在”二字,南京各衙署加“南京”二字,意味着明朝两京制度的最终确立。

  而南京的中央机构主要管理是南直隶的相应事务,也不能说没有实权,但相比于北京,肯定是远远不如。

  正因为如此,所以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职,很是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之为“吏隐”。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南京的中央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为养老机构。还有就是党争失败的官员,往往看似是平级调动到南京,实则是贬到了南京。

  但是现在还不同,南京七部也具有一定的实权,主要是因为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辖十五个府又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执行的职权便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又以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现任南京户部尚书,正是朱高煦的绝对心腹,周忱周恂如。

  这个昔年略显青涩的热血年轻人,现如今也蓄起了胡须,并且因为常年执掌南京户部大权,养尊处优之下,也逐渐培养出了上位者气度。

  骤然间听闻皇帝陛下南巡,周忱虽然有些惊讶,但是并不惶恐,立刻率领南京各部司官员出城相迎。

  没办法,他这是快要习惯了都。

  这位武德皇帝陛下,最喜欢干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

  朱高煦先和周忱闲聊了几句,紧接着就看向了南京兵部尚书张本。

  这张本是洪武年间的老臣,以国子监生被授予江都知县,然后一路仕途高升,虽然没有什么太过拿得出手的光辉政绩,但是他治理政务突出一个“稳”字,乃是不折不扣的循吏。

  而且这张本是个清官,永乐皇帝朱棣也深知这一点,有一次朱棣宴请近臣时,在每个人的岸上摆一银器,把这些都赐给在座各人,唯独给张本的案上摆陶器,朱棣对他说:“爱卿号称‘穷张’,银器也没什么用。”张本叩头致谢。

  所以朱高煦对这张本还是颇为看好,陈洽由南京兵部尚书升任北京兵部尚书后,本是永乐重臣金忠主动请求留守南京,可没过几年金忠也病逝了,所以朱高煦就让张本接替了他的位置。

  这位老臣干得还算不错,行事一板一眼,没有丝毫疏漏之处,就是突出一个“稳”字。

  朱高煦先是设宴款待了这些南京官员一番,以宽慰他们留守功绩,等宴会结束之后,单独留下了张本和周忱二人谈话。

  周忱倒是不以为意,皇帝陛下来了,肯定是要找他密谈的,不管是上海水师基地和海军学院,还是南直隶这些年工商业的发展,这都是皇帝陛下关心的问题。

  倒是张本有些受宠若惊,他年纪已经大了,能够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仕途已经算是到此为止了。

  朱高煦留下张本的原因也很简单,他想听听这位四朝元老对近些时间内朝廷那些新政的看法。

  鉴于上一次的科举改制一事,若非蹇义夏元吉去请动了老先生陈济开口,朱高煦只怕会犯下大错,所以从那之后,朱高煦就不敢随便开口下令了,凡是重大的改革项目,他都会召集一些三朝元老或者说四朝元老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从而查漏补缺。

  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家在大明官场里面摸爬滚打了一辈子,走过的路比朱高煦吃过的盐都多!

  他们对大明官制的了解,以及对大明国情的了解,远远要超过朱高煦这位大明皇帝!

  这可都是些人才宝藏啊!

  眼下这张本,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老尚书,朕就是想问问您,国朝这些新政,可有什么弊病?”

  听到这话,张本一愣,随即露出了为难之色。

  皇帝陛下这个问题,可真不好回答啊!

  谁不知道现在朝廷推行的这些新政,基本上全都是出自眼前这位陛下之手?

  这你还真敢说出什么弊病吗?

  那就是在打皇帝陛下的脸啊!

  “陛下恕罪,臣年迈昏聩,不知……”

  “老尚书!”朱高煦抓紧了他的双手,诚恳开口道:“你不要多想,朕是认真的。”

  “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朕推行这些新政,目的自然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为了让我大明蒸蒸日上。”

  “但是朕毕竟是大明天子,所以身边那些人除了恭维就是迎附,没一个人敢指点君王过失,朕这心里面一直都很是不安!”

  “老尚书为国朝操劳了一辈子,想来也不愿见到国朝留下隐患吧?老尚书有话但说无妨,朕赦老尚书无罪!”

  话听到这儿,张本也很是动容。

  这位皇帝陛下,也并非像是那些朝臣评价的那般,乾纲独断、圣心独裁,听不进去人话嘛!

  看看,多谦逊有礼啊!

  既然皇帝陛下都开口了,那张本也不能拒绝。

  “陛下,眼下国朝新政,大致有三。”

  “其一是内阁令杨士奇推行的摊丁入亩新政!”

  “其二是内阁大学士杨荣巡抚天下,兴办免费教育!”

  “其三是中央各部寺监入驻地方,在地方上设立分部机构!”

  “其余的国策,比如远洋贸易,比如西征中亚,这些是军方的项目,臣身为文臣,就不过多置喙了。”

  “所以今日咱们就浅谈一下这前面这三大新政,从第三项中央部寺监入驻地方开始……”

  朱高煦:“……”

  额,好像找了位喜欢唠嗑的老baby!

第870章 皇权不下乡?打破基层垄断!

  “陛下,老臣以为,此举实有不妥啊!”

  张本意味深长地开口道:“如此大规模的扩大朝廷官吏数量,带来的隐患简直太多了。”

  “其一就是官员多了那朝廷开支就会随即增长,陛下又准备推行高薪养廉之策,这两相结合之下只怕朝廷每年用于官员俸禄的开支,都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官员俸禄增长得越多,朝廷财政开支也就越多,真正用到老百姓头上、发展民生的钱财自然就会变得越少,这不是一件好事啊陛下!”

  “其二,让中央部寺监进驻地方,老臣以为这确实没有必要,地方设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指挥使司三司并立,互不统署互相监督,决计不会出现什么反叛作乱之事,陛下又何苦再如此行事,平白扩大朝廷规模呢?”

  “这机构变得臃肿,官员人数大幅度增加,不但会损耗朝廷财政,还会致使人浮于事、争斗不休,整个大明官场都会变得乌烟瘴气,于国没有丝毫益处啊!”

  不得不承认,张本这位老尚书,还是经验十足的。

  朱高煦眉头紧锁,端起茶杯陷入了沉思。

  说白了,张本反对的原因,主要就是冗官冗员冗费的问题。

  这“三冗之患”,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前宋王朝。

  从前宋的真宗(赵恒)、仁宗(赵祯)时期起,行政机构越来越庞大,财政负担急剧增加,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出现了机构重复,官员数额迅速增加的情况,官僚机构叠床架屋,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官员越来越多,这就使官僚队伍迅速膨胀,许多无真才实学的纨绔子弟。

  甚至是为了安排这些获得做官资格的人,朝廷对各级政府机构采取“有定官,无限员”的办法,尽量扩大各级政府机构的容量,简直就是离谱到了极点!

  在前宋朝廷如此肆意放纵之下,那些个文人士大夫更加肆无忌惮,大肆将自家的子侄晚辈安排进入官场,甚至是刚出生不久的幼儿都被列入官僚队伍的名单里面。

  如此一来,由于官僚人数恶性膨胀,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因而衙门作风盛行,官员奢侈腐化,办事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冗官”之灾日益严重,进而导致了“冗员”和“冗费”的问题。

  因为官员人数增多,朝廷需要的财政开支自然就大大增加,需要拨出数十倍的俸禄去供养这些不干正事的所谓官员。

  “三冗”泛滥成灾,使得前宋王朝形成两大弊病,一是生产萎缩,国家财政空虚,“积贫”总是极为严重;二是军事制度败坏,国防力量薄弱,对辽、西夏的侵扰无能为力,“积弱”问题相当突出。

  “三冗”导致“两积”,再加上前宋王朝最有名的文臣党争,生生耗尽了大宋王朝的国运。

  接下来就是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内乱不止的同时,边境地区又接连受到外患的困扰。

  前宋王朝号称养兵百万,使得田无可耕之民,国储不足,赤字增加,竭民赋租,但在强敌临境时,国家却无可战之军,不得不岁输金帛,苟且偷安,最后只好用金币去买边境地区暂时的安宁。

  所以,三冗之患,成了压垮前宋王朝的一块巨石!

首节 上一节 745/7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水浒之武皇天下

下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