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第110节
刘邦望着站出来的叔孙通,回想一阵后说:“咦,朕好像确实封你为博士来着,江宁你觉得他怎么样?”
见到陈洛点头同意,他接着便拍板道:“那好,既然有人主动请缨,朕便让叔孙通相助于江宁,制定我大汉仪礼。
不过朕见江宁尚未有官在身,恐名义不顺,而朕见今日之事,恰好想到一个合适的官职,可交由你来担任。”
————
古今学者在研究秦汉史时,对于陈洛多是“谋主”乃至于“儒生”的刻板印象,主要的来源是《史记·叔孙通列传》。
那段“阳夏劝上言:‘若无仪礼,世道不古,诸侯蔑天子,卿相弑主君。’有人曰:‘得礼甚难’,阳夏叱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何来繁说?’上许之,命叔孙通相助”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将陈洛表现为能言善辩的谋士甚至儒生形象,于是让无数学者产生误解。
其实同样是在《史记·叔孙通列传》中,是有“叔孙通赞言:‘夜宴,有醉而拔剑击柱者,阳夏瞬息制之,亲身践礼,乃以礼服人也。’众人皆许”。
在我看来,其实很多学者的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有误,觉得陈洛是用言语说服了对方。
其实不然,陈洛用武力将对方制服,这才更符合“瞬息”的要求,而用武力维护了宴会的秩序,这同样说得上是“亲身践礼,以礼服人也”。
如此一来,这又能成为陈洛并非刻板印象中的“谋主”与“儒生”的有力论据。——摘自《〈史记阳夏侯世家〉陈洛军略论》第四节(作者陈泺)
第173章 陈洛的新职务
话音落下,众人神色一凛。
要知道现在朝堂剩下的官职虽然不多,但全是重要的位置,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范增死后一直空缺着的太傅,行军打仗途中长期被萧何兼任的治粟内史,因为不久前才正式定夺天下从而出现的太常……
放在秦制当中,它们至少是等同于九卿之一。
不过阳夏侯出仕,有此高位并不令他们意外。
如果给的身份低了,反倒和他的身份不相匹配。
群臣屏气凝神,等待着刘邦的宣告,他们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在散朝之后,与陈洛去拉近乎,攀关系。
只是没过多久,怀揣着小心思的那批人皆是脸庞微微僵硬。
他们是听到刘邦神色肃穆地说道,“江宁持身以正,刚直不阿,无偏无党,心怀浩然之气,如此看来,岂不正适合御史大夫吗?”
这话一开始听着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听到后面,不少人心底止不住在嘀咕。
陛下您说阳夏侯“无偏无党”,不觉得心底别扭,不认为这是在糊弄我们嘛?
还是说陛下觉得陈洛与楚派、丰沛元老派、军功派同时交好,未尝不是一种“无偏无党”?
只不过对于陈洛的任命,没人提出反对。
上一任御史大夫周苛是在攻打九江的时候出现意外,死在流矢下,原本大部分人认为御史大夫的位置将会被他的堂弟周昌继承。
现在正式的任命出来,他们仔细一想,确实是陈洛更加适合这个位置。
御史大夫是“侍御史之率,故称大夫云”,而御史系统的规格大致由御史大夫统领的三十名御史,以及御史中丞统领的十五名御史组成。
当了御史大夫,那就得每天带着一帮“小弟”到处行纠察之举,是得罪人的工作。
如果换成其他人来担任御史大夫,会遭受不少嫉恨,背地里被使绊子。
而由陈洛来担任的话,嫉恨同样会遭受。
可那些心怀嫉恨的人,永远拿他没有办法!
陈洛听到这个任命后,神色不改。
御史大夫这个官职是存在于他的规划当中。
毕竟自己想要在朝廷上立足,得拥有一定地位与实权。
自己选择是有治粟内史、御史大夫以及廷尉。
至于另外两项看似炙手可热的选择嘛。
给六岁的刘盈当太傅,实在早了些。
太常的话,统管宗庙礼仪,名分很高,实权却不多,外加晋升的通道较少,并非陈洛中意的选择。
现在自己担任的御史大夫,一方面是为丞相之副责,掌监察百官;一方面又是皇帝的近臣,皇帝给丞相府的公文,是由自己转达。
它看似属隶属丞相为首的官僚系统,实际上更像天子近臣,乃是具有双重属性。
不过担任御史大夫,即使称不上汉初三大禁忌,但同样属于一个高危职业。
大汉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被烹杀,第二任御史大夫周昌被调为赵王国相,结果是没能保下刘如意,选择引病称退,第三、四、五任的御史大夫,分别是赵尧、任敖和曹窋,最终皆是被罢免。
在历史上,汉初的御史大夫就没有一个是平稳落地的。
陈洛想起这般情况,抿了抿嘴。
御史大夫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在这个位置上,你是直臣、诤臣,会像周昌那样黯然离场,成为佞臣则可能站错队伍,如赵尧一样被罢免,哪怕你想摸鱼,不展现锋芒,任敖便是前车之鉴。
担任合格的御史大夫,需要要比奸臣更奸,比佞臣更会见风使舵,比直臣要坚守某些原则。
不过陈洛已经准备好了。
他躬身行礼后道:“谢陛下,我定然不负您的期待,尽职尽责,弹劾奸佞也。”
刘邦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江宁,哦不,陈大夫愿意尽心尽力,那朕就放心了,诸位可要注意咯,被陈大夫抓到把柄弹劾,朕可不会轻饶的。”
应答坐下后,陈洛感觉到有无数道目光盯在自己的后背上,如同细小尖锐的芒刺扎来。
他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
看来今日展现出有留在朝堂之上的心思,估计使得刘邦有些忌惮啊。
毕竟自己与各派的领袖人物全部交好,想要在朝堂上结党营私,是再简单不过的事。
甚至于说刘邦在短时间内都没有办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想要淡化陈洛与韩信他们之间的情谊,那用利益为饵是远远不够的。
不过刘邦拧得清是非,知道现在大汉方才建立,禁不起内斗消耗。
因此他转了个弯,采用现在这个相当巧妙的方式,将自己安排为御史大夫。
坐在这个监察百官的位置上,哪怕他主动过去勾结他人,对方估计得思量一下是不是“钓鱼执法”。
这样一来,是最大程度的避免自己在朝堂上成为bug,又能起到正向的作用。
想到这几点,陈洛无奈摇了摇头。
如果刘邦真是这么想的话,那只能说他多虑了。
自己留在长安虽然是带有一些小心思,可不影响去做实事。
在陈洛思索的时候,又有几人上书陈明各项事务。
待到刘邦分别处理安排完毕,见无人上书,便是宣布退朝,在众人的注目礼下离开宣室殿。
待刘邦走后,群臣仍是被陈洛的那番关于礼法的言论震慑,外加他又成了御史大夫,拥有弹劾权。
因此众人起身退朝,离开大殿即使走得并不整齐,但至少没有人再敢神色轻慢地高声喧哗。
————
陈洛为御史大夫时,为人彊力,见不平事,敢直言,自萧、曹皆敬之。
洛尝入奏事,见高帝拥戚姬,洛还走。
高帝令戚姬退,唤回洛,问曰:“我何如主也?”
洛曰:“陛下非桀纣之主,可殿中乃议国事处,此举违礼,乃桀纣之举矣。”
上笑之,后再无于殿中行此类事。
阳夏为御史大夫时,贪墨者常不过数日,即伏法,于是朝堂少奸佞,百姓得安宁。
时人赞曰:“陈公一出,朝堂清朗,江湖肃然。”
今天查汉初御史大夫相关资料耗的时间太长了,所以欠一章,明天补上
第174章 刘邦的态度
散朝。
“还好是五日一朝,不然天天早起,我可遭老罪咯。”刘邦打了个哈欠,摇了摇头。
显然,他对于处理政事并不排斥,只是不太乐意早起罢了。
要知道中年人恰好是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怎么也睡不饱,如果熬夜通宵,更是得补至少十日长觉,大概率还得掉一大片头发。
这与永远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以及一大早就自然醒来的老年人形成鲜明对比。
从边上的宦官手中接来一块湿绸巾,刘邦抹了抹额角与后颈,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了不少。
于是他揉揉下巴,开始思考这首次早朝上的得失。
今日朕处理的政事中,可否是有疏漏?
现在大汉的天下尚未安定下来,自己的每项决策是得处处小心。
在朝堂上出现了个小错误,那放在郡县之间,则会成为大患。
若是自己和朝臣们处处犯错,那各地的百姓就会揭竿而起,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毕竟大秦皇帝扶苏自焚还没几年,那烧毁不少的咸阳宫就屹立在几十里外,天天盯着自己啊。
一件事一件事地捋下来,刘邦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
而他想到陈洛的时候,面色骤然纠结起来。
“这陈江宁居然不回封国,选择留在朝堂之中,真是让朕颇为意外。”刘邦低语喃喃。
关于陈洛,他的看法不是单纯地用一两个词便能形容出来的。
一方面,自己能坐上这大汉天子之位,正如前几日宴会上所说,陈洛有不小的功劳。
对此,刘邦是心存感激。
另一方面,陈洛在朝中的声望与可以调动的势力,那是相当充足,声望之盛,恐怕仅次于寥寥数人。
因此自己任命他为最遭人嫉恨的御史大夫。
不过这同样是将一把利剑交到他的手中。
之后陈洛想要针对谁的话,那恐怕御史们弹劾的奏折会堆满自己的案牍。
上一篇:夭折了!我老婆竟是大反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