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开局大军阀,扩兵百万

民国:开局大军阀,扩兵百万 第134节

譬如陈长杰、王敬国、楚夕春三师,孙楚第一军下辖三师部队,商震第二军下辖部队,最后总编上来,总兵力近45万人。

整编部队这回事,就得一直狠盯着。

稍微放松一下,立马给你拉出一两千人出来。

按照每万人24万大洋的标准,一个月的军费达到了1080万元。

一年的军费已经直接飙升到1.3亿。

大管家已经严重告急了,不断的给金陵方面发电报,询问杨恺是否正常。

咋回事,

每月的军费都在直线上涨呢,说好了只有二十多万人。

怎么整编之后,冒出来两倍之多?

这还真不怪兄弟们,

西北五个省,怎么也得留下五个师的兵力吧,

津南这边,目前留了7个师,

鲁南刚刚平定,预留了7个师,

中原各省,2个师不过分吧。

大江沿线,杨恺亲自坐镇的金陵一线,备用10个师不过分吧。

这样算下来,还差了一点兵力呢。

先稳住了大总管徐勇倡,这都是正常情况,拿下了津南、鲁东地盘,接手了开滦的钢铁厂之后,整体的经济实力还提升了。

只要政策落实下来,将内河***、关税收回来,1.3个亿的军费真不多。

可账本不能这么算,

后勤算不算费用,

炮弹、子弹、枪支消耗维修算不算费用。

就重机枪那枪管子,打一轮就得换个枪管,这些配件的钱怎么算。

如今秦西重工业基地确实有了起步的迹象,钢铁产量持续提升,可也架不住消耗啊。

汽车、卡车、大炮、枪械,这都需要用到钢铁及其他辅材,建设不需要时间么?原材料不需要成本么?

这可比吞金兽猛多了,而且养起来容易上瘾。

杨恺预估了一下,他如今的财政收入绝对能达到4-5亿左右,三分之一用于军费,差不多在1.5亿左右。

维持这些陆军尚且不足,哪来的钱砸海军?

捉襟见肘啊。

一艘战列舰,能够拖垮一个国家,这真的不是新闻,而是事实存在的事情。

不管如何,内河船坞工厂是必须要建造的,需要100万大洋;

而3级军工厂也需要提升一级,需要500万大洋。

4级军工厂各类枪支的生产速度自不用多提,各口径子弹日产100万发;

各口径炮弹日产5万发;

步枪月产10万支;

冲锋枪、轻机枪月产5万挺;

重机枪月产2万挺;

100毫米口径火炮,月产3000门;

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月产1000门。

目前系统所赠与的百万钢材已经消耗完毕,需要自产钢材,对钢铁的消耗速度进一步提升。

别的不说,一把步枪按照5千克来,轻机枪15千克,重机枪30千克,火炮1.5吨;

要生产上万支枪械,所需的钢材也需要十万来计算。

再加上各类车辆消耗,

装甲车、坦克等未来消耗,没有百万吨、千万吨的钢材产量,如何支撑大兵团?

目前杨凯手上的钢铁年产量,堪堪突破50万吨。

需要在开滦、秦西地区再建钢厂,争取到明年突破百万吨,随后五年内突破到千万吨。

只有到了这个水平,才算有了工业的底子。

要知道二战的入场券,就得需要千万吨粗钢的生产水平,才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撑得住部队消耗,军工消耗。

杨恺信心方面是足够的,如今的年代对标民国1927年左右,他还有三五年的发展时间。

而且,绝不会让关东军顺利进入奉天三省,进一步压缩小鬼子的发育情况。

真到了那时候,谁侵略谁还不一定呢。

想到这一点,内河船坞必须修建,砸钱也得建设。

这一点需要他亲自到汉口,挑选合适的建厂位置。

0级内河船坞工厂需要100万大洋,

能够生产轻量级驳船,载重500吨、300吨,年产20艘;

至于小型驳船,其他各船厂都能生产,完全没必要单独生产。

能够生产内河炮艇,年产10艘,排水量200吨、300吨。

小型内河炮艇,年产100艘,排水量25吨。

小型武装快艇,年产50艘,排水量75吨。

配备炮艇水军,且忠诚度拉满,服从于杨恺命令。

看上的不是船坞工厂的产量,而是这系统配备的炮艇水军,这才是杨恺目前所需的东西。

生产内河炮艇所欠缺的,那就是成吨的钢铁了。

之所以选择汉口,也恰恰因为这边的工业底子,能有一个良好的过度。

内河炮艇按照苏俄台风级炮艇来,在钢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两个月能下水一艘。

武器上装备152毫米主炮(2门),

120毫米副炮(4门),

炮艇装甲厚度114毫米,

有效射程可达15-20千米。

至于排水量仅有25吨的小型炮艇,则是杨恺现在急需的力量。

装备有迫击炮、重机枪,每艘炮艇配备20人左右,可以轻易穿插大江流域的各个支流。

提供有效的火力输出。

关键是这玩意建造快,对钢铁的要求不多,超小型的内河炮艇,符合大江沿线的需求。

一个月就能下水8-9艘,弥补杨恺在大江流域上的水上力量。

随后又花费500万大洋,将船坞工厂升级为1级,

建造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产能翻倍。

同时多了一个水军训练,方便培养内河炮艇的随舰人员,弥补水军不足的窘境。

还得靠系统啊,缺啥来啥。

但砸钱也快,

近2000万大洋随手就扔进去了。

随着铁路线开通,杨恺到达汉口,亲自督促此处的驻军防守。

建设沿江要塞,调动两个师驻扎,紧盯着贺胜桥方向战事。

吴秀才啊吴秀才,

你多多少少也得撑一个月,

让我好好的掌握汉口之后,你再败退。

吴秀才虽然在丁四桥败退了,人员损失不大,但战略损失很厉害。

把进出鄂北的口子放开,意味着他坚守的地盘不多了。

川蜀方面,

杨三木、刘相的兵力都没动,这时候也该做出选择了。

是归顺杨恺,还是援助吴秀才,又或者归顺北伐军?

思来想去,这哥俩觉得还是抱大腿合适,向冯天魁传达了善意,让他帮忙传递一番。

这哥俩决定投靠杨恺,改旗易帜,坚决拥护杨大帅的统领。

第162章 唐有智的春天,蒋光头的冬天

川蜀这边改旗易帜,本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

可相比五省联盟与北伐军的情况,这件大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因为贺胜桥一战,吴秀才再一次败北。

兵力溃败之下,其能够坚守的,唯有北边一座重城。

汉口已经被杨恺占了,他唯有退守武昌。

残余的兵力全部退守,

当得知杨恺就在大江对面,驻扎了两个师的兵力,严防大江沿线。

立马安排人跟杨恺对接,

首节 上一节 134/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